【證據不足】網傳「AZ團隊最新研究,打了兩劑AZ,二十八天後拿血清去中和Omicron病毒,受試者保護力等於零。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
【證據不足】網傳「AZ團隊最新研究,打了兩劑AZ,二十八天後拿血清去中和Omicron病毒,受試者保護力等於零。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6版】
一、傳言引用報告是牛津大學團隊在2021年12月11日發表的未經同儕審查的研究。台灣專家分析,此研究是體外抗體中和實驗,不代表體內免疫系統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
二、英國衛生安全局發布的文件引用一篇研究,該研究指出,施打2劑疫苗對Omicron的有效性是明顯低於Delta,在追加加強劑BNT疫苗2週後,先前打2劑AZ者對Omicron的有效性可達71%,先前打2劑BNT者為76%,顯示追加施打加強劑可明顯提高疫苗有效性。但因Omicron病例數量較少,研究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專家協助解讀上述研究指出,此研究結論並非「兩劑AZ疫苗無效」,而是強調「無論AZ+AZ或是Pfizer/BNT+Pfizer/BNT,只要再施打一次Pfizer/BNT作為加強劑,都可以提高對抗Omicron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
四、專家表示,目前尚無AZ疫苗對於Omicron突變病毒重症感染保護效果的資料,AZ疫苗是否在預防Omicron重症感染上是完全沒效的說法言之過早。
傳言引用研究是體外抗體中和實驗,不代表人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且尚無AZ疫苗對Omicron重症感染保護效果資料,傳言宣稱打AZ疫苗對Omicron無保護力,為「證據不足」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社群平台12月13日流傳一則訊息指稱:
「疫苗對omicron的保護力,相關研究陸續出爐,附圖是AZ團隊所做的最新研究,台灣還沒人報導。
方法是打了兩劑AZ,二十八天後拿血清去中和病毒,結果發現:中和omicron的能力,在二十多個受試者,幾乎全部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也就是等於零。
兩劑BNT呢?雖然也是明顯下降,但多少還保留一些對於omicron的保護力。
英國官方的實打研究,也是類似結論。南非的血清研究則是顯示BNT仍有一些對於omicron的保護力…….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啦。
(略)
第三劑,能打就打。兩劑AZ之後,應該打全劑莫德納啦!也不必等五個月,因為,保護力都是零了,繼續等下去只會變成負的。」
該訊息隨後在社群平台流傳,並有多家台灣媒體報導引用。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AZ團隊最新研究,打了兩劑AZ,二十八天後拿血清去中和Omicron病毒,受試者保護力幾乎全部降到可偵測的水平之下,也就是等於零」,研究報告為何?專家如何解讀?
查核中心諮詢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
傳言引用的研究為何?
查核中心以傳言所附圖表反搜,找到牛津大學團隊在2021年12月11日發表未經同儕審查的研究,標題為「免疫反應後血清對SARS-COV-2 Omicron-B.1.1.529變體的中和作用降低(Reduced neutralis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B.1.1.529 variant by post-immunisation serum)」。
顧正崙協助檢視研究後表示,這篇研究在體外中和實驗發現,接受COVID-19疫苗者所產生的抗體,對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中和能力大幅下降,其中接種兩次AZ疫苗者的血清,對於Omicron病毒的中和能力在體外中和實驗中幾乎測不到。
專家如何解讀此研究?
(一)顧正崙說,該研究結果合乎預期,因Omicron是一個高度突變的病毒,對於疫苗產生的抗體,有較好的逃脫中和能力。不過這是一個體外抗體中和實驗,第一,體外實驗不代表體內免疫系統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二來抗體也僅是疫苗能誘發的免疫反應的其中一環,因此以這樣的結果說明施打AZ疫苗是無用也可能太早了。
此外,顧正崙說,過去研究知道,AZ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遠低於Pfizer/BNT疫苗,但是在真實世界中對各種SARS-CoV-2病毒AZ疫苗還是有不錯的保護力,雖然現在尚無AZ疫苗對於Omicron突變病毒重症感染保護效果的資料,現在要說AZ疫苗是否在預防重症Omicron感染上是完全沒效,可能也言之過早。
(二)齊嘉鈺協助檢視研究後指出,此研究最大的問題在於樣本數實在太少。接種兩劑AZ的人數只有22人,兩劑BNT的也只有21人,所以估計的誤差空間非常大。而且兩組的人口特徵不明,也可能會影響評估中和抗體對抗病毒的能力。
齊嘉鈺表示,這一篇研究能夠強調的重點應該不是「對抗Omicron,兩劑AZ白打了」,而是「與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相比,原先接種兩劑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在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時效價明顯下降」。也就是,Omicron確實更具有「免疫逃脫」的能力,需要設法提高體內中和抗體量才能有效阻擋這一隻病毒。
齊嘉鈺說,傳言引述的研究著重中和抗體效價的分析。從之前其他變種病毒的研究得知,中和抗體效價的降低,不一定代表疾病嚴重度,或是對「重症」保護力的影響,因為中和抗體的保護力只是諸多免疫反應的其中之一,不會只看中和抗體的效價高低就斷言疫苗全然無效。以目前研究資料說疫苗全然無效還言之過早。
綜合以上,傳言引用的報告是牛津大學團隊在2021年12月11日發表未經同儕審查的研究。
專家協助解讀此研究指出,體外抗體中和實驗不代表體內免疫系統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目前尚無AZ疫苗對於Omicron突變病毒重症感染保護效果的資料,AZ疫苗是否在預防重症Omicron感染上是完全沒效的說法言之過早。
爭議點二、傳言稱「英國官方的實打研究,也是類似結論。不要再打AZ了!你打了也是白打」,原始報告為何?專家如何解讀?
英國官方的報告為何?傳言引述的原始研究為何?
查核中心檢索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在12月10日發布的編號31號技術簡報文件,此文件引述一篇由英國衛生安全局研究員執行的學術研究,但此研究尚未經過同儕審查。
查核中心檢視英國衛生安全局文件所引用的學術研究<COVID-19疫苗對Omicron變種有效力的觀察(原文標題為: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Omicron (B.1.1.529) variant of concern)」。
此研究分析581個Omicron案例、5萬6493個Delta案例、13萬0867個陰性案例,比對案例疫苗施打紀錄,研究觀察施打2劑AZ、2劑BNT,以及加強劑均為BNT,觀察對Omicron與Delta保護力。
研究結果顯示除了施打2劑BNT後2-9週,其餘觀察到的對Omicron的保護力皆低於Delta。
對Omicron保護力方面,施打2劑AZ第15週後沒有保護力,再追加打BNT加強劑2週後,保護力提高到71.4%;打2劑BNT第2-9週保護力為88%、10-14週後為48.5%,15週後下降至34-37%,再打BNT加強劑2週後則是提高到75.5%。
研究結果提及,由於研究樣本數量很少,造成所有的Omicron評估數據都有明顯的不確定性。
圖2:接受兩劑AZ的受試者在第15週開始,面對Omicron的疫苗保護力-54.7%,第20週-13.2%,第25週5.9%。接受兩劑BNT的受試者在第15週開始,疫苗保護力34.1%,第20週36.6%,第25週34.2%/圖片取自〈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Omicron (B.1.1.529) variant of concern〉
研究結果建議,BNT加強劑可以顯著提高疫苗對Omicron保護效力,也可能對預防重症提供更多保護。結果支持在如英國等高疫苗接種率的國家,盡量擴大第三劑疫苗的覆蓋範圍,並需進一步追蹤評估加強劑的保護期。
專家如何解讀此研究?
(一)齊嘉鈺表示,傳言提及英國官方研究,是利用「有症狀的病例」進行快篩檢驗,依照結果陽性或是陰性以及接種疫苗紀錄來計算疫苗的保護力。此研究的限制其一在於施打不同疫苗的人口特徵不均,因為,在英國最早開始接種的疫苗就是AZ,並且從高齡、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開始施打。因此,施打兩劑AZ的多半都是這些族群。加上AZ後來出現一些引發血栓的疑慮,因此人口特徵分布與後來加入疫苗施打計畫的BNT並不相同,後者幾乎都是40歲以下的人為主。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
齊嘉鈺說,其次,研究期間感染Omicron的病例數太少,也會影響統計估算的誤差,造成很大的不確定性。該研究作者最後的結論強調「接種兩劑疫苗後,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引起的輕症保護力明顯低於Delta變種病毒,但是對重症保護力的影響尚不清楚」、「無論AZ+AZ或是Pfizer/BNT+Pfizer/BNT,只要再施打一次Pfizer/BNT作為加強劑,都可以提高對抗Omicron感染的保護力」。
齊嘉鈺表示,變種病毒omicron確實更具有「免疫逃脫」的能力,需要設法提高體內中和抗體量才能有效阻擋這一隻病毒。至於施打追加劑後提高的抗體量和保護力能持續多久,則仍需要繼續追蹤。
(二)顧正崙表示,從此研究可看出,不管是兩劑Pfizer/BNT或是AZ疫苗對於預防Omicron的感染能力都低到可以忽略,所以說不要打AZ疫苗,而改打Pfizer/BNT或Moderna疫苗沒有太大意義。
顧正崙說,兩件事值得注意,在這個研究中發現,如果在兩劑AZ後追加Pfizer/BNT疫苗,則保護力可以達到7成以上,比僅施打兩劑Pfizer/BNT疫苗效果還要好,而且跟施打兩劑Pfizer/BNT疫苗後再追加一次Pfizer/BNT疫苗的保護效果相當。所以,看起來就算前兩劑打的Pfizer/BNT疫苗也不太能高興得太早,還是需要追加第三劑疫苗才是對抗Omicron的最佳方式。
(三)查核中心諮詢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他表示,民眾可能陷入迷思,擔憂疫苗無法防止變種病毒,但其實不管是哪一種新冠疫苗,都有免疫保護的時效性,接種過新冠疫苗者,其疫苗保護效力本來就會消退。
陳秀熙說,此研究在受試者取樣上,接種AZ者接種時間較早,而接種Pfizer/BNT者較晚,因此若得到AZ者抗體消退較多,也符合預期。整體來說,可能接種疫苗6個月後對於變種病毒的保護力都會失效。如過去以色列疫情再起,也是因為疫苗保護力消退,才會有這麼多突破性感染,所以需要補加強針,延長保護時效性。
綜合以上,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在12月10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報告提及因Omicron病例數量較少,研究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專家也指出,此研究結論並非「兩劑AZ疫苗無效」,而是強調「無論AZ+AZ或是Pfizer/BNT+Pfizer/BNT,只要再施打一次Pfizer/BNT作為加強劑,都可以提高對抗Omicron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6版】
一、傳言引用報告是牛津大學團隊在2021年12月11日發表的未經同儕審查的研究。台灣專家分析,此研究是體外抗體中和實驗,不代表體內免疫系統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
二、英國衛生安全局發布的文件引用一篇研究,該研究指出,施打2劑疫苗對Omicron的有效性是明顯低於Delta,在追加加強劑BNT疫苗2週後,先前打2劑AZ者對Omicron的有效性可達71%,先前打2劑BNT者為76%,顯示追加施打加強劑可明顯提高疫苗有效性。但因Omicron病例數量較少,研究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專家協助解讀上述研究指出,此研究結論並非「兩劑AZ疫苗無效」,而是強調「無論AZ+AZ或是Pfizer/BNT+Pfizer/BNT,只要再施打一次Pfizer/BNT作為加強劑,都可以提高對抗Omicron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
四、專家表示,目前尚無AZ疫苗對於Omicron突變病毒重症感染保護效果的資料,AZ疫苗是否在預防Omicron重症感染上是完全沒效的說法言之過早。
傳言引用研究是體外抗體中和實驗,不代表人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免疫的真實狀況,且尚無AZ疫苗對Omicron重症感染保護效果資料,傳言宣稱打AZ疫苗對Omicron無保護力,為「證據不足」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補充資料
面對新冠變種病毒,目前專家對接種疫苗第三劑看法為何?
(一)顧正崙說,在疫情瞬息萬變,對於Omicron突變病毒仍所知甚少,在科學界有更多研究證據之前,民眾不要太過恐慌。就目前有限證據,Omicron不是特別會造成重症的病毒,但因為其有大量突變,現有疫苗,包括AZ疫苗對Omicron的保護效果較差應該是合理預估。不過現在的證據中,重點不是要不要打AZ作為第一第二劑疫苗,而是不管施打任何兩劑疫苗的人,都應該盡快接受第三劑疫苗,才能真的安心。
(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12月15日舉辦「Omicron病毒線上記者會」,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吳弘毅在記者會中回應查核中心提問時表示,抗體多寡取決於每種疫苗的差異,疫苗打了以後,抗體會隨時間而逐漸下降,保護能力當然也會降低。面對Omicron,抗體是否會因此下降?目前並未有足夠資訊。不過,當抗體濃度降低後,還是需要打第三劑疫苗,尤其台灣第一線醫療人員施打疫苗時間在今年2、3月左右,現在若只打兩劑,抗體一定會降低,所以第三劑是必要的。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記者會回應查核中心提問時指出,接種兩劑AZ疫苗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時有很大的防治貢獻,但這是階段性任務,AZ如果再打第三劑,效果會不好,因為人體已經對腺病毒產生抗體,勢必要打其他疫苗;此外,AZ+AZ對有些人一開始可能就沒免疫反應,因此這些人要注意,以為自身已被疫苗保護,但還是可能會有突破性感染。
綜合上述,面對新冠變種病毒來襲,多位專家都建議,不管完全接種哪一種品牌的疫苗,應該儘快接受第三劑疫苗,特別是在台灣比較早施打疫苗的第一線醫療人員,以延長疫苗保護時效性。
參考資料
medRxiv〈Reduced neutralis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B.1.1.529 variant by post-immunisation serum〉
UKHSA〈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under investigation in England〉
medRxiv〈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Omicron (B.1.1.529) variant of con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