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圖卡「茭白筍也有公母之分,母茭白根部的第一節較長;公茭白根部的第一節較短,母的比較嫩纖好吃」?
【錯誤】網傳圖卡「茭白筍也有公母之分,母茭白根部的第一節較長;公茭白根部的第一節較短,母的比較嫩纖好吃」?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9/9版】
一、專家表示,農友栽植茭白筍時有俗稱的公株跟母株,區分的基準在於可否形成肥嫩的茭白筍,能生成茭筍的就是「母株」,沒生產力的就是「公株」。民眾常吃的茭白筍都是母株。
二、專家指稱,圖卡的茭白筍都是母株。圖卡稱用根節長短來分辨公母,並不正確,根節的長短與植株本身之生長勢、品種以及栽培管理的方式有關,無關公母,也不建議以此分辨是否好吃。
三、挑選茭白筍時,專家建議,若茭白筍底部橫切面褐化、出水,代表品質不佳,而筍肉外觀光澤不佳或皺縮,恐放置過久,而帶殼茭白筍可看鞘葉,鞘葉完整平順為佳,若鞘葉會爆開者,纖維較多、口感不佳。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指稱:
「母茭白一根部的第一節較長;公茭白-根部的第一節較短
喜歡吃茭白的至親好友知道嗎?茭白也有公母之分,母的好吃啦!這是一個農科院 技術員說的。他說,母的好吃,嫩、纖維。活了大半輩子,天天到菜場買菜卻一直 不知道。長見識了吧?分享了!」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依照茭白筍作物生長方式,茭白筍有分公母嗎?
(一)查核中心採訪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藍玄錦。藍玄錦說,農友栽植時有俗稱的公(公欉)跟母(母欉),公的會抽穗開花不結筍,母的會孕筊不抽穗,因此,民眾吃的茭白筍都是農民俗稱會「結茭」的母欉。公母並不具有生物學上的意義,而是栽種時方便民分辨的方法。
藍玄錦進一步解釋,茭白筍栽種須由植株提供醣類給黑穗菌,而黑穗菌吸收養分後,代謝出可促進植物細胞增多、膨大的植物荷爾蒙,而成功產出茭白筍的,就是俗稱的母欉。
另外,公欉不結筍、只開花的原因包含:天氣炎熱,讓黑穗菌無法作用而不結筍;肥料施用過多,導致生長勢過旺,製造的光合作用產物都自己利用掉,無法供給黑穗菌或是黑穗菌無法感染植株等。
(二)查核中心採訪國立嘉義大學食農產業及科普菁英教研中心主任徐善德。徐善德表示,一般生產業者區分茭白筍雌雄或公母之基準在於,可否形成肥嫩賣錢的茭白筍,有生產力的就是「母株」,而沒生產力的就是「公株」。
爭議點二、網傳圖卡以根部第一節長短來分公母,是否是正確?
藍玄錦表示,網傳圖片以根部的長短來分別公母,並不正確。圖片中的茭白筍都是母的。
至於根節的長短,藍玄錦說,與植株本身之生長勢、品種以及栽培管理的方式有關,無關公母。
爭議點三、圖卡稱「根部較長的母株茭白筍比較鮮嫩好吃」,是否屬實?
徐善德、藍玄錦皆表示,目前民眾吃的茭白筍都是俗稱的母株,且圖卡上的根節長短植株本身之生長勢、品種以及栽培管理的方式有關,與是否好吃沒什麼關係,因此,並不建議以此分辨是否好吃。
爭議點四、民眾在挑選茭白筍時,如何挑選好吃鮮嫩的茭白筍?
藍玄錦表示,若茭白筍為袋裝,可檢查袋子底部橫切面是否因存放過久褐化嚴重,甚至出水。若為帶殼茭白筍,可觀察其鞘葉是否完整平順,若鞘葉會爆開者,其纖維較多,口感較不佳。另外也可以觀察外鞘葉乾枯褐化的狀況來判斷是否存放過久。
藍玄錦表示,若為去殼茭白筍,除了檢查橫切面褐化程度以及出水外,尚可觀察其筍肉之光澤度及是否有皺縮,若光澤不佳或皺縮,代表儲放過久或儲放條件不適當。
結論
一、專家表示,農友栽植茭白筍時有俗稱的公株跟母株,區分的基準在於可否形成肥嫩的茭白筍,能生成茭筍的就是「母株」,沒生產力的就是「公株」。民眾常吃的茭白筍都是母株。
二、專家指稱,圖卡的茭白筍都是母株。圖卡稱用根節長短來分辨公母,並不正確,根節的長短與植株本身之生長勢、品種以及栽培管理的方式有關,無關公母,也不建議以此分辨是否好吃。
三、挑選茭白筍時,專家建議,若茭白筍底部橫切面褐化、出水,代表品質不佳,而筍肉外觀光澤不佳或皺縮,恐放置過久,而帶殼茭白筍可看鞘葉,鞘葉完整平順為佳,若鞘葉會爆開者,纖維較多、口感不佳。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