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政治與政策

【部分錯誤】網傳「《紐約時報》公布世界最貪腐領袖 陳水扁名列第二」?

事實查核報告#103

【部分錯誤】網傳「《紐約時報》公布世界最貪腐領袖 陳水扁名列第二」?
發布日期/2019-06-12 07:16:35

網路近期重新流傳《紐約時報》2016年2月16日的舊報導,原文報導為〈掌權者,盜款數以百萬計〉,指出美國司法部當時致力追回外國政治人物竊取而在美國洗錢的資產,介紹五個當時正在追查的個案。但原文報導並未進行「貪腐排名」,前總統陳水扁在報導中是「第二個提及」,並非「世界第二名」。網傳訊息不完全準確,有部分錯誤。

背景

內容農場及社群網站流傳訊息指出:「2016年2月16日《紐約時報》報導,貪腐第二名的世界領袖是陳水扁」…「紐約時報於2016年2月16日公布的世界貪汙領袖,標題為:『掌權者,盜款數以百千萬計!(They Held Power. They Stole Millions.)』…第二名貪腐的世界領袖到底是誰?… 紐約時報第二名的世界貪腐領袖是陳水扁!」


圖1:內容農場網站擷圖


圖2:社群網站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紐約時報》是否有這則報導?

查核中心檢索《紐約時報》網站,找到2016年2月16日刊出的報導〈掌權者,盜款數以百萬計〉,原文為〈They Held Power. They Stole Millions.〉。該報導首段指出:「美國司法部致力回收一些被國外獨裁者、政治人物和政治精英等外國官員所竊取而在美國洗錢的資產。以下是一些正在追查的案例…」,此則報導中確實出現陳水扁相關事件。

《紐約時報》報導原文:

The Justice Department has led an effort to recover assets that it says were stolen by foreign officials — dictators, politicians and ruling elites – and laund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e is a look at some of the cases it is pursuing:


圖3:《紐約時報》報導擷圖

爭議點二、《紐約時報》報導的原文為何?

《紐約時報》原文報導中,陳水扁確實被列為美國司法部追查的對象之ㄧ,但原文報導首段僅指出「以下是一些正在追查的案例(Here is a look at some of the cases it is pursuing:)」。原文報導沒有為這些「貪污、洗錢」的外國政治人物進行排名,陳水扁是在報導中「第二個提及」,而不是「世界第二名」。

《紐約時報》報導關於陳水扁案的原文翻譯為: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在曼哈頓的公寓,以及他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郊外的一棟房屋已經被查封,這棟房屋位於維州風景秀麗的酒莊區。(美國)政府表示,這兩個住所都是由一家尋求擴大業務的台灣金融服務公司買下,用來向台灣當時的第一夫人吳淑珍行賄。

這筆賄款透過英屬維京群島和尼維斯的空殼公司,匯入這對夫婦兒子所擁有的瑞士銀行賬戶,進而讓這個家庭暗地在美國購置房產。

陳水扁夫婦於2009年,在台灣因賄賂、侵佔及洗錢被判刑二十年。陳水扁在2015年獲保外就醫,吳淑珍則在2011接受了類似的醫療假釋。」


圖3:《紐約時報》報導原文對陳水扁案的說明

結論

《紐約時報》2016年2月16日發布報導〈They Held Power. They Stole Millions〉,指出美國司法部正在追查數名外國政治人物竊取、在美國洗錢的資產。但原文報導沒有為這些政治人物進行排名,陳水扁在報導中是「第二個提及」,並非「世界第二名」。

參考資料

New York Times〈They Held Power. They Stole Millions.〉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