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查核報告#102
【錯誤】網傳「弄懂獲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原來飢餓療法很科學」、「一日飢餓秘密獲得諾貝爾獎」?
發布日期/2019-06-10 03:16:14
一、2016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日本生物學者大隅良典發現「細胞自噬作用」是新陳代謝的機制。當細胞內的胞器老化時,細胞會產生吞噬體,分解老化胞器、回收可用物質。
二、「飢餓療法」是以「卡路里限制理論」為基礎,透過少吃讓身體內產生的自由基減少,進而延年益壽。
三、細胞自噬作用可促進新陳代謝,但也可能導致細胞走向死亡,人類科技無法控制自噬作用的程度與發生部位。因此專家不建議以「挨餓」故意誘發細胞的自噬反應。
四、人體抵禦病毒或細菌主要還是靠免疫系統,細胞自噬作用在此過程中是次要的輔助機制。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內容農場網站流傳:「弄懂獲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原來飢餓療法(斷食、辟穀)很科學」,指出日本大隅良典博士於2016年諾貝爾獎生醫獎的研究「細胞自噬」機制,可以應用於飢餓療法,「自噬作用還能抵禦病毒和細菌的侵襲」。網路上也流傳影片指出:「間歇性禁食(進食)可以改變進食(禁食)的時間,也可以幫助身體自我清潔…」
圖1:內容農場網站擷圖
圖2:內容農場網站擷圖
圖3:網路上流傳有關細胞自噬與飢餓療法的影片
查核
爭議點一、日本大隅良典博士的「細胞自噬」研究是什麼?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岳倫說明,「細胞自噬作用」是一種細胞在環境壓力下的回收機制。也就是說,細胞遇到生存困難的環境時,細胞內的胞器會清除細胞內壞掉的蛋白質,並回收一些胺基酸和可用的基本物質,供細胞緊急使用並存活下去。幾乎所有真核細胞都會有自噬作用,人類亦然。
李岳倫指出,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細胞命運最重要的就是「誕生」和「死亡」,細胞如何去控制「生」和「死」,並維持這兩者的平衡,是科學家欲探討的問題。一直以來,科學家並不清楚細胞在環境壓力下存活的機制、而細胞內所產生的囊泡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找出了此分子機制,成學界的重大成就,因此在2016年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爭議點二、「斷食」、「飢餓療法」是否有科學根據?
李岳倫說明,在抗老化長壽領域有「卡路里限制理論」。它根據一些實驗結果主張,人攝取食物後在身體會有代謝作用,代謝過程會產生自由基,吃得越多、代謝越快,自由基就越多;相對地,少吃、少代謝,產生的自由基少,也就減少自由基對DNA、蛋白質、脂質的損傷,細胞就比較長壽。因此有人應用這個理論而主張:少吃、斷食可以讓身體變得健康和更長壽。
「飢餓療法」應是以「卡路里限制理論」為基礎,透過少吃讓身體內產生較少自由基。
註:根據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訊〉,「自由基」是「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原子或離子」,具高度活性、會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其中氧自由基(O2)、氫氧自由基(OH)具有強烈的氧化作用,會破壞細胞膜、血管壁、蛋白質及基因,使人體老化或產生疾病。
爭議點三、細胞自噬作用可以應用於「斷食」、「飢餓療法」嗎?
李岳倫說:「細胞自噬是雙面刃,可以讓細胞增加存活率,也有機會讓細胞死亡。」如果細胞在嚴峻的條件下無法存活,細胞自噬也有可能啟動死亡的機制,也就是說如果細胞面臨的環境太惡劣,自噬作用還是有可能讓細胞走向死亡。目前科學家還不確定,細胞如何決定死亡臨界點,如何選擇走向「存活」還是「死亡」的路。
嘉義長庚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林靖麒說,在飢餓的狀況下,確實會增加新陳代謝、老化物質被分解,「但有細胞自噬這個現象,不等於人類應該想辦法誘發這個現象。」因為人類無法控制細胞自噬發生的部位,以及自噬的程度、產生的效果。因此,林靖麒認為不應該用挨餓來誘發身體的自噬反應。
細胞自噬作用確實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但它也可能導致細胞走向死亡,加上目前人類科技無法控制自噬作用的程度、發生的部位。因此專家不建議透過「飢餓」故意誘發細胞的自噬反應。
李岳倫也提醒,「斷食」在執行上要非常小心,最好先和醫師、營養師充分溝通。斷食一、二天還可以,但如果是長期斷食就不太建議。而且有些人斷食一天後,隔天就吃得更多,這樣就失去「斷食」的意義。
爭議點四、細胞自噬作用可以抵禦病毒或細菌嗎?
李岳倫說明,確實有些被感染的細胞可能會透過自噬作用,讓細菌、病毒無法繼續繁殖。不過人體要抵禦病毒或細菌,主要是靠免疫系統來做第一道把關,而清除侵入的細菌和病毒,當然免疫細胞內也有「自噬」機制來消滅細菌、病毒。所以主要還是免疫細胞在抵禦外來微生物,被感染細胞的自噬作用只是一種可能的輔助機制。
李岳倫也指出,細胞自噬如何啟動存活或是死亡是沒辦法控制的。也就是說,人無法控制它去清除身體內哪部分的病毒、細菌。唯有人類了解細胞自噬機制後,開發出一些調解劑或藥物,才有可能用來治療疾病。例如原是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它可以抑制細胞自噬,而可用來治療癌症細胞因自噬所產生的抗藥性。
對於自噬作用能否治療疾病,林靖麒說明,網傳「飢餓療法可治療輕度疾病」是沒有醫學根據的說法;以「發燒」為例,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不是每一種發燒症狀都可以靠飢餓來治療。
林靖麒補充,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沒有辦法控制哪一種細胞或哪個部位去做自噬,而且每個細胞再生的速度都不一定相同,例如癌細胞跟一般細胞再生速度不同,癌細胞再生的速度比較快,而且癌細胞會跟正常細胞搶能量,人在飢餓的狀態下,正常的細胞會因為能量搶不過癌細胞而餓死,而癌細胞繼續存活。因此,並不適合用「飢餓療法」來治療疾病。
結論
一、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日本生物學者大隅良典的「細胞自噬作用」研究是一種新陳代謝的機制。當細胞內的胞器老化時,細胞會產生吞噬體,分解這些老化的胞器,並回收可用的物質。
二、「飢餓療法」是以「卡路里限制理論」為基礎,透過少吃讓身體內產生的自由基減少,進而延年益壽。
三、細胞自噬作用確實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但它也可能導致細胞走向死亡,加上目前人類科技無法控制自噬作用的程度、發生的部位。因此專家不建議透過「飢餓」故意誘發細胞的自噬反應。
四、人體抵禦病毒或細菌主要還是靠免疫系統,細胞自噬作用在此過程中是次要的輔助機制,「飢餓療法能治病」之說,並無醫學根據。
參考資料
科技大觀園〈細胞的飢餓遊戲〉。科技部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