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生活

【錯誤】網傳「德新社報導:世界上第一對孵化器嬰兒問世!生孩子不用女人,女人再也不用為生產痛苦了」?

事實查核報告#678

【錯誤】網傳「德新社報導:世界上第一對孵化器嬰兒問世!生孩子不用女人,女人再也不用為生產痛苦了」?
發布日期/2020-11-02 08:53:20

一、傳言宣稱「引自德新社」,但該媒體並無相關報導,傳言所提的地名與公司均不存在。

二、專家指出,生殖醫學尚不能實現「人造子宮」。

三、專家指出,現代的技術還無法達到外貌的基因篩選。且對外貌的要求屬於基因篩選技術,與人造子宮無關。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間近日流傳一篇文章,以「德國人敢作敢為,開瓶就出世!」、「開瓶就出世!生孩子不用女人,女人再也不用為生產痛苦了」為題,宣稱「世界上第一對兒孵化器嬰兒問世」。

此傳言宣稱是「德新社報導,德國德累斯頓的霍夫曼夫婦將兩個受精卵存放於位於柏林山打根八號的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六個月之後,新人類公司首席執行官格林博士當著五百名科學家、記者的面,打開三號孵化器」。

傳言並宣稱「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是將受精卵放置於模擬子宮環境的培養基中,由科學家掌控營養液的調配和投放,並進行準確的溫度控制」、「科學家可觀測胎兒發育情況,並基於家長對於孩子身高、體型、容貌等方面的要求,對胎兒的發育進行干預和調整」等等。

此傳言從2016年就開始流傳,也有不同版本的傳言流傳。


圖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2:社群媒體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德新社報導…11月3日晚上9點43分,位於柏林山打根八號的新人類公首席執行官格林博士當著五百名科學家、記者的面,打開三號孵化器」,《德新社》是否有此報導?

(一)查核中心中心點選傳言文章的《德新社》連結,點入後,是個人經營的部落格,並非《德新社》媒體。

(二)查核中心以德文「Neuer Mensch/ Neues Menschsein/ Neue Menschheit」(新人類)、「Inkubator」(孵化器)等關鍵字,運用Google搜尋引擎搜尋,並未查到相關連結。

(三)查核中心以「Sandakan」(山打根)、「Womb」(子宮)等關鍵字,搜尋《德新社國際網》(dpa International),並沒有找到與傳言相關的報導。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是將受精卵放置於模擬子宮環境的培養基中」,是否合理?

查核中心諮詢台灣生殖醫學會祕書長、東和婦產科家庭醫學科診所主治醫師何信頤。何信頤表示,這是流傳已久的假訊息,內容如同科幻小說一般,不符合現代生殖醫學的發展技術。

何信頤表示,「人造子宮」通常指的是從胚胎、受精卵就開始孕育胎兒的人造環境,人造子宮是現今醫學界很想實踐,但仍無法做到的技術。

何信頤說,與傳言敘述較接近的技術是2017年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該研究是將懷胎早期的小羊胎兒放入人造環境中,而不是置入胚胎;精確地說,該技術比較像給早產兒用的「保溫箱」、「培養箱」,也不是「人造子宮」,更不用說這項技術短期內都還無法用在人類胎兒身上。

何信頤補充,現今的產科學中,人類胎兒要發育到至少24週以後,才有辦法在母體外存活,而2017年的這項小羊研究,就是希望克服24週的關卡,研究使用的是相當於人類22週大的胎兒,其最大的突破在於研究團隊精確地將小羊的臍帶、血管等構造銜接到人造環境中,但這項技術遠遠不及「人造子宮」的程度,也還不能用於人類生殖。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科學家可基於家長對於孩子身高、體型、容貌等方面的要求,對胎兒的發育進行干預和調整」,是否合理?

何信頤說,傳言敘述是「基因篩選」範疇,與人造子宮無關,雖然基因篩選已現今醫學可達到的技術,但還未能針對胎兒的外貌進行篩選。

何信頤說明,基因篩選目前已被用於先天重大疾病的篩選上,在人工生殖試管嬰兒發育到囊胚的階段,醫師可藉胚胎切片篩檢出沒有帶疾病基因的胚胎,讓未來幼兒誕生後能夠免於疾病的痛苦,而在台灣,這種技術受到《人工生殖法》的規範。

何信頤補充,如果未來醫學研究能夠掌握人類「身高」、「體型」、「容貌」等性狀的基因,確實能透過基因篩選技術來滿足家長對於孩子身高、體型、容貌等方面的期待,但這也將面臨倫理的問題。

綜合以上,傳言所稱的新聞報導並不存在,而傳言敘述的技術也是當今科技無法實踐的。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結論

一、傳言宣稱「引自德新社」,但該媒體並無相關報導,傳言所提的地名與公司均不存在。

二、專家指出,生殖醫學尚不能實現「人造子宮」。

三、專家指出,現代的技術還無法達到外貌的基因篩選。且對外貌的要求屬於基因篩選技術,與人造子宮無關。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dpa International》
〈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註:首圖取自傳言附圖)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