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傳言引述研究指稱「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完全是人造出來的,就是她石正麗造的」?
【錯誤】傳言引述研究指稱「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完全是人造出來的,就是她石正麗造的」?
一、傳言引述的研究為〈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2015年刊登於《Nature Medicine》期刊,研究者之一確實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員石正麗。
二、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確實人為合成了一個具有人類感染力的SARS-like病毒,但這與新型冠病毒不同,無法推論新型冠狀病毒為此研究團隊所製造。
三、關於新冠病毒從何而來、是否為人工病毒,是科學界近期正在熱議的話題,並非本查核報告討論的範圍。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更新說明 2020/8/6 12:41PM】
為求查核報告的語意精確,避免漏讀而造成誤解,查核中心將「更新說明的第三點」,寫入摘要三。
【更新說明 2020/2/21 4:25PM】
1. 查核中心收到讀者來函,傳言引述的研究係刊登於《Nature Medicine》期刊,並非《Nature》期刊,特此更正,並感謝讀者指正。
2. 本查核報告處理的是,傳言引述的2015年研究,並不能推論「新型冠狀病毒是人工病毒」。
3. 至於新型冠狀病毒從何而來、是否為人工病毒,是科學界近期正在熱議的話題,並非本查核報告討論的範圍。
背景
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出:「重磅!重磅!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完全是人造出來的,就是她石正麗造的!2015年就把整個人造病毒實驗過程發表在美國”自然”雜誌上了,鐵證如山…」此傳言亦附上《Nature》的一項研究。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引述的研究文獻為何?
查核中心查證,傳言引述的研究為〈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2015年刊登於《Nature Medicine》期刊,研究者之一確實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員石正麗。
爭議點二、這項研究是否指出「武漢新型冠狀肺炎完全是人造出來的」?
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諮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以及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宏毅。
(一)施信如指出:
這項研究是在瞭解2015年當時盛行於中華菊頭蝠(Chinese horseshoe bat)間的SARS-like 病毒「SHC014-CoV」在人類間傳播的可能性。研究團隊透過反轉基因法(reverse genetics),以SARS小鼠適應株(mouse-adapted SARS-CoV)作為骨架,將S蛋白基因置換成SHC014的S蛋白基因,做出一個重組病毒株(chimeric virus),再並利用此重組病毒株探討「SHC014-CoV」的S蛋白基因是否能感染人類。
這項研究發現,該重組病毒株對於感人類呼吸道上皮細胞以及小鼠的感染力與無異,說明當時在蝙蝠中盛行的SHC014 SARS-like病毒,可能會再次出現SARS-CoV的潛在風險。
雖然該研究利用反轉基因法的方式製造了一個具有人類感染力的SARS-like 病毒,但畢竟與武漢冠狀病毒不是同一種病毒,光就這篇研究就定論「武漢冠狀病毒是該團隊所製造出來」沒有直接證據。
(二)吳弘毅指出:
這項研究是將SARS病毒的S蛋白基因置換成中華菊頭蝠的S蛋白基因,形成重組病毒株「SHC014-MA15」。因此,「SHC014-MA15」的基因序列,除了S蛋白基因序列以外,其餘都來自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
其次,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在S蛋白基因之外,相似度只有80%至90%,並無高度的相似度。事實上,冠狀病毒的基因體很大,以80到90%的相似度來看,大概有3000到6000個基因序列不一樣,而這些基因序列是散落在整個基因體當中。如果是人工合成的病毒,應是針對某一段去突變,不可能針對一段一段基因序列去突變。
因此,SHC014-MA15為人為合成的SARS冠狀病毒株是事實,但SHC014-MA15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性非常低。
結論
一、傳言引述的研究為〈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2015年刊登於《Nature Medicine》期刊,研究者之一確實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員石正麗。
二、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確實人為合成了一個具有人類感染力的SARS-like病毒,但這與新型冠病毒不同,無法推論新型冠狀病毒為此研究團隊所製造。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註:首圖取自NIH NIAID Flickr;作者:NIAID-R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