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國際

【部分錯誤】網傳「美校園瘋傳『美國去死』小冊子,警方開槍射殺學生」?

事實查核報告#3030

【部分錯誤】網傳「美校園瘋傳『美國去死』小冊子,警方開槍射殺學生」?
發布日期/2024-05-21 03:55:5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5/21版】

以哈戰爭引發全美大學校園反戰浪潮,網傳美國大學流傳一本名為「美國去死」的小冊子,並稱警方開槍射殺學生,是真的嗎?

一、經查,部分美國大學校園確實有流傳寫有「美國去死」等字眼的文宣品。美國密西根大學流傳數本冊子,其中一本寫「巴勒斯坦的自由意味美國的死亡」。

另外,紐約市警察局也在紐約大學發現校園裡張貼反美文宣,海報上寫著「Death to America(美國去死)」。警方表示,這些文宣品雖可受言論自由保障,但具有煽動性。

二、美國媒體及國際通訊社均未有任何「美國警察開槍射殺反戰抗議學生」相關新聞。

據統計,美國大學反戰抗爭有超過2000人被逮捕。4月底、5月初,部分大學的抗議者營地陸續被警方拆除,也有些大學和學生達成協議,由學生自願拆除營地、和平結束示威抗議。

美國大學校園確實流傳寫著「美國去死」等字眼的文宣品,但美國警方並未開槍射殺反戰抗議的學生,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以哈戰爭在全美大學校園引發反戰浪潮,5月4日起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流傳一篇文章,稱「美國學生在校園裡正瘋狂派送一本名為『美國去死』的小冊子……美國警察開槍射殺學生,使得局勢愈發愈更難於控制……」等。


圖1-2: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傳言稱「全美大學瘋傳『美國去死』小冊子」,實情為何?

(一)查核中心以關鍵字「Death to America pamphlets」利用Google搜尋相關新聞,可查找到美國媒體《FOX News》、《The National Desk》2024年4月間發布的報導,據報導,目擊者指出,有人在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散發寫著「美國去死(Death to America)」字眼的小冊子。

上述報導指出,密西根大學流傳數本小冊子,其中一本名為《美國關於巴勒斯坦團結的10篇無政府主義論文(10 anarchist theses on Palestine solida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這本小冊子其中一頁寫道:「巴勒斯坦的自由意味美國的死亡。(Freedom for Palestine means Death to America.)」而在社群平台X與IG上,也有用戶分享小冊子的照片。

(二)據美國媒體《NBC》、《華盛頓觀察家報》報導,紐約市警察局副局長多特里(Kaz Daughtry)於5月4日透過X分享紐約大學內張貼的反美文宣照片,可見到紅色海報上寫道「Death to America(美國去死)」,紐約市警局表示,雖然這些文宣品符合言論自由,但它們也具有煽動性、令人不安。

查核點二:傳言稱「美國警察開槍射殺學生」,是否屬實?

(一)檢視美國媒體及國際通訊社等,均未找到任何「美國警察開槍射殺反戰抗議學生」相關新聞。

(二)根據《BBC》報導,這次美國大學反戰浪潮激化的原因是,4月18日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夏費克(Minouche Shafik)報警後,紐約市警局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校園逮捕100多名示威者,進而引發多校群起聲援。

而《CNN》報導指出,4月底、5月初,部分大學的抗議者營地陸續被警方拆除,也有些大學和學生達成協議,由學生自願拆除營地、和平結束示威抗議。

《中央社》報導則指出,統計至5月初,這波美國大學反戰抗議活動已有逾2000人被捕,是美國反越戰浪潮後最大規模的學運。

雖然美國警方進入校園逮捕示威者,但根據國內外媒體報導,美國警察並未有網傳開槍射殺學生的行為。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