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傳影片宣稱,政府為65歲以上長者提供每月最高8千多元的「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隱藏補助,並表示該津貼可與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及農保年金同時領取。經查,影片為AI生成的農場內容,並以誤導訊息讓民眾以為可同時領多項年金,實際上僅能與勞保及國民年金的老年年金併領。
一、網傳影片標題淡化甚至忽略這些收入與資產門檻,易使民眾誤以為是普發性補助。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是針對經濟弱勢長者設計的社會福利措施。除須年滿65歲外,申請者還需符合家庭人均收入、存款與投資資產、房屋價值等多項資格條件,並經地方政府審核通過後方可領取。
二、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與台北市社會局指出,傳言所稱「可與多種年金同時領取」並不正確。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僅能與勞保年金及國民年金的老年年金併領,若已領取老農津貼、國民年金的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或身心障礙年金,則不得重複申請。
三、網傳影片發布帳號非媒體機構,也未引述任何可信消息來源。該帳號發布的內容與查核中心先前辨識的AI生成內容農場影片形式高度相似,封面、剪輯及敘事方式重複性高。
傳言以現有的補助福利,誤導民眾可輕易申請並同時領取多項年金。「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實為針對經濟弱勢長者的申請制津貼,須符合收入與資產條件,並非普發福利。因此,為「易生誤解」訊息。
背景
近期YouTube有影片宣稱「政府為65歲以上長者每月最高8千多元的隱藏福利」,內容描述只要超過65歲,未被政府公費收容安置,且經收入與資產審查,就可申請「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影片中還列舉多個請領成功的故事。此外,影片指出,「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可同時與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及農保年金領取。
查核
查核點一: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的發放資格
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須申請審核,非傳言影片描述的普發福利
傳言影片聲稱的隱藏福利,實際為「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
(一)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是針對經濟弱勢長者的申請制補助,並非普發福利。台北市社會局表示,年滿65歲且符合中低收入戶資格的長者,可向各地公所提出申請。首次申請通過後,隔年相關單位會主動審核是否續發,不需重複申請。
根據《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第2至5條規定,申請人須符合下列條件:
- 年滿65歲,未接受政府公費收容安置。
- 家庭人均收入未超過當地最低生活費2.5倍,且不高於全台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
- 家庭存款、投資及有價證券總額單身者不得逾250萬元,每增加一人可再增25萬元。
- 全家人口所有土地及房屋未超過合理價值。
- 未入獄服刑、羈押或依法拘禁。
(二)津貼金額則依家庭收入分級:以台北市為例,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最低生活費1.5倍(約29113元)者,每月可領8329元;介於1.5至2.5倍(約29113至38589元)者,每月可領4164元。此外,衛福部統計,目前全台約有22.6萬人領取此項津貼。因此,影片未提及收入與資產審查門檻,易使民眾誤認此津貼為普發補助。
因此,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除年齡外,還需符合家庭收入與資產條件。網傳影片未說明相關門檻,易讓民眾誤以為是普發福利。
查核點二:網傳「中低收入戶老人津貼,可與勞保、農保及國民年金同時領取」?
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僅能與勞保年金及國民年金的老年年金同時領取
(一)根據《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第12條規定,若同時符合本津貼、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即老農津貼)、國民年金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或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身心障礙生活補助等資格者,僅能擇一領取。
(二)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說明,網傳影片所稱的「農保年金」若指「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國民年金」若指「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或「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則均不得與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併領。
至於勞保年金,與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並不衝突,但申請人仍須通過收入與資產審查。若年金給付金額偏高,可能因此超出中低收入戶資格門檻,導致無法領取津貼。
(三)北市社會局補充,國民年金與長者相關的給付包括「老年年金」與「老年基本保證年金」。其中,「老年年金」可與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同時領取;但「老年基本保證年金」不得併領。老年年金的給付金額依投保年資與金額計算,保費繳納較高者,年金給付也較多,可能因此喪失中低收入資格。
因此,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僅能與勞保年金及國民年金的老年年金同時領取;若已領取老農津貼、身心障礙年金或國民年金的老年基本保證年金,則不得重複請領。
查核點三:網傳影片來源
傳言影片未引述任何可信消息來源,影片形式與過往AI內容農場影片相符
觀察影片上傳帳號可見,其並非政府社福單位或新聞媒體所有。該帳號發布的影片主題,多為健康、防詐提醒、大眾運輸新規等民生議題,形式與查核中心先前辨識過的AI生成內容農場影片高度相似。這類影片普遍缺乏具體消息來源,封面設計、剪輯風格與敘事節奏重複性高,疑似套用固定模板大量產製。
資安專家指出,這類頻道多以吸引用戶流量為目的,影片製作者常選擇與詐騙防範或健康議題相關的內容,以「養帳號」方式累積追蹤數,待帳號成長後再轉售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