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流傳漢光41號演習以「菜籃」作防禦工事的影像,批評演習過於隨便。陸軍表示,傳言畫面是7月11日台東果菜市場執行戰場經營科目中的「假工事」,部隊依照責任區域的地形環境就地取材,刻意設置為偽裝警戒哨,用於吸引敵軍火力、達到欺敵效果。軍事專家則提醒,演習就地取材概念正確,不過工事設置仍須考量實用性。
一、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表示,網傳「菜籃」畫面,是當時部隊執行漢光演習科目時,因鄰近果菜市場就地取材,將菜籃堆疊並覆以帆布,作為「假工事」偽裝警戒哨,用於吸引敵方火力、達到欺敵效果。真正具有防護功能的掩體設於後方,藉「隱真示假」分散敵軍注意。
二、美軍城鎮作戰手冊顯示,城市戰場應靈活運用現場資源建構防禦設施,材料不限於木材、鋼筋、磚石,任何能提供防護的物品皆可使用。
三、軍事專家、資深記者表示,陸軍演習「就地取材」概念本身正確,但材料應選擇堅固、具實質防護能力的物品。即使是欺敵用途,現場布置仍應具備基本實用性,以菜籃堆疊的結構過於脆弱,可能讓不知情的官兵誤以為可作掩體依靠,在面臨敵軍攻擊時,反而增加傷亡風險。
背景
漢光41號演習已於7月18日結束,演習期間軍用車輛事故頻傳,官兵的一舉一動也受到外界高度關注。社群平台上同時流傳一段影像,畫面中一名持槍士兵站在一處以菜籃堆疊的結構旁,其他官兵則以深色帆布覆蓋,試圖偽裝成臨時掩體。
針對這段網路壞面,不少網友以帶有嘲諷的語氣留言,稱「用菜籃當防禦工事,也只有民進黨執政的國防布蓋得出來吧」、「漢光演習 令人汗光?漢光演習搜奇,平時不演練,戰時就拿籃子擋子彈,真可笑,這防禦工事連箭都擋不了吧」、「菜籃蓋塊布就算防禦工事,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國防布」。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事件為何?
漢光「菜籃掩體」引爭議 軍方:就地取材、演習欺敵設計
(一)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花防部)7月23日受訪表示,網傳畫面拍攝於7月11日上午台東果菜市場,當時正在進行漢光演習戰場經營科目之一。部隊會依照責任區域的地形環境,就地取材布置各種野戰工事。
花防部說,畫面中的菜籃堆疊處是「假工事」,屬於刻意設置的欺敵設施,目的在吸引敵方火力與注意,讓守方掌握敵軍動態。以菜籃偽裝掩體,結合迷彩或黑色帆布覆蓋,正是當時就地取材的結果。
花防部指出,部隊也常以木製結構仿製戰車,或堆放沙包提升掩體防護力。任何能發揮掩蔽、欺敵效果的物品都可利用,這是世界各國軍隊普遍採行的經驗法則。此次演習在路口設置的偽裝設施,外觀刻意顯眼,用以吸引敵方偵查與攻擊。真正提供防護的堅固掩體則設在市場後方,部隊依作戰教範選擇安全位置隱蔽,藉由「隱真示假」的設計,有效分散敵軍注意力。
(二)陸軍司令部7月14日回應,網傳照片「菜籃堆疊」結構並非真正的掩體配置,而是演習中刻意布置、用來迷惑敵軍的假設設施。
查核點二:國外是否有類似作法、專家看法為何?
美軍城鎮作戰手冊:靈活運用現場資源建構防禦
查核中心檢視美國海軍陸戰隊於2018年4月4日發布現行最新版的《城鎮化地形作戰》,手冊指導官兵如何在複雜的城市戰環境中,靈活運用當地現場資源進行戰鬥。
手冊內容顯示,城市戰場千變萬化,建築物、街道、地下設施等不僅塑造戰術優勢,更能為部隊提供即時掩護與防禦,包括利用現場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像是木材、鋼筋、磚石或任何可用資源,建造臨時防線與障礙。只要能發揮防護作用均屬可用,例如,在進行防守或阻敵時,充分活用車輛、建築廢材、現場雜物,往往是城市戰求生的關鍵。
專家分析:演習就地取材概念正確 工事設置仍須具實用性
查核記者採訪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以及多位資深軍事記者。
軍事專家、資深記者均指出,陸軍雖稱該設置是用來「製造欺敵效果的偽裝警戒哨」,但即便如此,現場布置仍應具備基本實用性。以菜籃堆疊而成的結構極為脆弱,腳一踢就會倒塌,根本無法提供任何防護,甚至可能讓不知情的官兵誤以為可以作為掩體依靠,反而在敵軍攻擊時造成傷亡。
他們強調,陸軍演習「現地取材」的概念本身並無問題,但選用的材料應該堅固、實用,例如車輛、沙包或其他能提供實質防護的物品,而非菜籃這類經不起打擊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