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流傳訊息宣稱「駐日代表申請中華民國更名台灣,遭罰7千萬日圓」,並引用一篇新聞報導佐證。這是虛構的錯誤訊息;實際情況是駐日館舍為保障國家財產權,辦理館產由個人名義移轉至法人名義的登記,與國名變更或日本裁罰無關。
一、根據台灣日本關係協會說法,台灣在日本的館舍因台日斷交後喪失外交特權,無法以「中華民國」名義登記,過去多以館長個人名義登記產權,每次更換代表都須繳交高額登錄免許稅。
為解決此問題,駐日代表處成立「一般社團法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館產管理委員會」,將館產由個人名義移轉至法人名下,並在移轉時繳納一次性稅費後完成登記。因此,這是登記費用,並非網傳宣稱的罰款。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張仁久與外交部皆表示,相關登記作業與國名變更無關,也從未遭日本裁罰。
二、傳言引用的《中時新聞網》於2017年6月17日報導〈外交處境艱困 外館購置困難〉,內容也僅提及「登記名義更正須繳納登錄免許稅」,並未出現「更名為台灣」或「遭日本裁罰」等內容。
三、傳言自2017年起多次流傳,2019年有台中市議員曾轉傳相關訊息遭時任駐日代表謝長廷提告,2022年最高法院判決認定該內容「確屬虛偽不實」,議員須賠償20萬元,全案定讞。
傳言是從2017年即流傳的老謠言,真實情況是駐日館舍為保障國家財產權,將產權由個人名義移轉至法人持有,並依法繳納一次性登錄稅費,與國名變更或日本裁罰無關。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熱傳一則訊息,宣稱台灣駐日代表將原「中華民國」申請更名為「台灣」,因此遭日本裁罰,須繳納7000萬日圓(約新台幣2100萬元)。貼文並指稱「這樣的大事國內媒體竟然不敢報導」,然後附上消息來源「中時電子報」報導連結佐證。
查核
查核點:網傳事件的原始脈絡
駐日館舍館產由個人名義轉至法人登記 繳納登錄費而非被罰款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張仁久11月11日受訪表示,台灣在日本的館舍因台日斷交後喪失外交特權,無法以「中華民國」或外交機構名義登記。自1980年以來,為保全產權,館舍與土地多以「駐處名稱加上當時館長姓名」的方式權宜登記在個人名下。不過,每當代表更換時,若要更改登記姓名,依日本法律須繳交高額「登錄免許稅」,造成後續管理上的不便與負擔。
由於館舍屬於政府財產,長期登記在個人名下並不妥當。對此,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曾決議,要求外交部及國產署尋求合法解決方案,以維護國家財產權益。
張仁久說,為根本解決問題,駐日代表處推動成立「一般社團法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館產管理委員會」,作為館產的統一管理主體,並將館舍由個人名義移轉至法人名下。此舉在移轉時依法繳納一次性登錄稅費後(當時約日幣5千萬元),已陸續完成全部館產的「正名」程序。目前,館舍產權均歸屬於館產管理委員會名下,日後若僅更換代表人,只需繳交少量手續費(約日幣1萬元)即可,不再涉及所有權移轉或高額稅賦,也不是傳言所稱的「被日本罰款」。
傳言引用報導佐證但錯誤曲解 駐日代表處未更名國號、亦未遭裁罰
傳言聲稱「駐日代表謝長廷將『中華民國』更名為『台灣』而被日本裁罰7000萬日圓」,並標註來源為《中時電子報》。然而,傳言引用《中時新聞網》2017年6月17日報導〈外交處境艱困 外館購置困難〉,內容與傳言說法有明顯差異。
原報導指出,監察院調查發現,因台日無邦交,台灣駐日代表處及各辦事處館舍產權「未以『中華民國』名義登記」,而是以「駐處名稱加館長姓名」的權宜方式登記;若要辦理登記名義更正,依法須繳納約7000萬日圓的「登錄免許稅」,監察院認為此規定不合理,要求外交部與日方協商。
報導全文並未提及「更名為台灣」或「遭日本裁罰」,也沒有出現「謝長廷」姓名,更未出現「被日本坑」等情緒性字眼。傳言顯然是將新聞中「登記名義更正須繳稅」的內容,誤導性改寫成駐處遭罰的說法,並添加個人化、政治化的評論,使其看似外交醜聞。
張仁久表示,傳言內容完全是虛構的錯誤訊息;實際上變更的只是館產登記名義,從個人名下移轉為法人持有。
傳言自2017年流傳,2019年民代轉傳遭判賠確定
(一)外交部在2017、2019年就曾發布過新聞稿澄清,指出駐日本代表處依立法院決議,為保障國家財產權並確保館處運作自主,持續與日方協商,將駐日館舍由個人名義改登記為「駐日代表處館產管理委員會」所有。此事與國名變更無關,也從未遭日本裁罰。外交部強調,相關傳言純屬捏造,並呼籲社會各界勿誤信或轉傳不實訊息。
台灣媒體《ETtoday》、《風傳媒》於2017年也報導過傳言內容是不實訊息。
(二)2019年台中市議員張瀞分曾於LINE群組張貼網傳訊息,並指時任駐日代表謝長廷遭日本罰款,謝長廷認為侵害名譽,提起求償訴訟。
2022年最高法院判決指出,張瀞分張貼內容早經外交部澄清,「確屬虛偽不實」,逾越合理評論範圍,判決張瀞分賠償謝長廷20萬元,全案確定。
也就是說,網傳訊息自2017年開始流傳至今,2022年還曾遭法院判決確認為假訊息。
首圖來源:Google Ma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