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宜蘭蘇澳發生規模5.8地震;當天網路流傳影片稱「碧潭橋下出現大魚,可能地震要來了」。經查證,新北市新店溪碧潭堰整修新增人工魚道,啟用後首次迎來準備溯溪回上游產卵的魚群,並非網傳地震徵兆。
一、網傳影片為魚群洄游產卵的自然現象,與地震無關。新北市新店溪碧潭堰修築啟用人工魚道後,近日迎來魚群大爆發,有大量鯉魚、大頭鰱等魚群準備逆流而上,回到上游產卵。
二、專家表示,目前並無任何科學研究能證明動物的異常行為跟地震有關聯性,而且動物的行為容易受環境的其他因素影響,民眾不須太過恐慌。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4月9日上午,宜蘭蘇澳發生規模5.8地震。同日,社群平台開始流傳一段許多大魚在水中游動跳躍的影片,並搭配文字訊息稱「碧潭橋下出現大魚,可能地震要來了」等。
查核
查核點:碧潭橋下出現大魚是地震前兆?
碧潭橋下是洄游產卵的魚群
查核中心以關鍵字「碧潭、大魚」利用google搜尋,可找到國內媒體如《台視新聞》、《自由時報》、《聯合報》、《中時新聞網》等,在4月8日均有報導新北市新店溪碧潭堰修築啟用人工魚道後,近日迎來魚群大爆發,民眾只要站在碧潭堰下游東岸的魚道口,就可以看到鯉魚、草魚、大頭鰱等大量魚群準備逆流而上,回到上游產卵。
此外,透過碧潭堰魚道直播影片也可見到,從4月9日晚間至今,仍有大量魚群沿著人工魚道游回上游。由此可知,網傳碧潭橋下出現大魚的影像,實為魚群洄游產卵的自然現象。
目前無科學研究能證明動物行為與地震有關
查核中心第1691號、第2253號及第2823號查核報告,查證過網路流傳的魚群跳動聚集影像,當時傳言均宣稱可能是大地震發生的前兆;但專家均表示,此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查核中心在〈地震預言,科學不科學?〉一文中,也針對「網路常有地震魚、魚跳躍等現象推測是地震預兆」採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吳健富、台大地質學系特聘教授徐澔德。
吳健富說,每次大地震發生過後,網路會流傳抓到地震魚、魚跳躍、地表出現蚯蚓、爬蟲類、天空大量鳥類等動物異常現象,可以理解民眾會把一些特別奇異現象跟大地震聯想在一起,過去也有科學家嘗試研究此謎題。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科學研究能證明動物的異常行為跟地震有關聯性,而且動物的行為容易受環境的其他因素影響。吳健富提醒,地震後網路上出現的地震魚、魚跳躍,可能只是湊巧跟地震發生時的時間點很相近,民眾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恐慌。
徐澔德指出,或許動物真的較人類敏感,能夠提前感知到地震發生,但就跟其它地震預測的研究一樣,目前科學家還沒有辦法瞭解這些現象與地震之間的確實關聯。
補充資料
碧潭堰魚道打通新店溪生態廊道
根據新北市觀光旅遊網,碧潭堰是新店溪中上游重要的水利建設,其在2015年遭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市政府水利局推動「碧潭堰改善暨周邊環境營造工程」,整建受損的碧潭堰,並在堰體右岸設立碧潭魚道,讓新店溪中的洄游性生物可藉此道上溯至河川上游生活。
新店溪在碧潭堰下游的水域有超過60種的魚蝦蟹類,其中有30多種河海洄游的生物,如著名的香魚、大口湯鯉、烏魚、合浦絨蝥蟹等水生動物。為了維護新店溪生態多樣性的需求,碧潭堰整建時特別在右側設立生態魚道,魚道的形式採用豎槽斜隔壁水池式,佈置成三排四轉折之階段,總共設計有62階隔壁,同時有五處休息池,以利生物越過碧潭堰。
碧潭堰右側的魚道觀景臺,與新店溪右岸自行車道相連,並在魚道中段設立透明的生態觀景窗,有如水族箱一般的觀賞體驗,可欣賞魚道中洄游的魚類,另設置水下攝影機於網路上不間斷直播,記錄新店溪中精彩的生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