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威脅民主防線 專家促跨界合作、提升社會韌性
記者/陳培煌、曾慧雯、陳偉婷;責任編輯/陳偉婷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025台北事實查核論壇,邀請亞洲和大洋洲查核組織,探討全球局勢變化下的資訊挑戰。香港大學教授鍛治本正人說,今年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新聞自由都面臨嚴峻情況,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被降級為紅色區域(非常嚴峻),媒體也屢屢因錯誤報導、誤用錯誤影像擴大假訊息的影響力,但此時也是跨界合作啟動改變的契機。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發長寒山分享,中國透過重複敘事「台灣軍事脆弱」、「民主無效」等,結合假帳號和在地協力者放大虛假敘事,台灣需要加強跨界合作與創新實驗,提升社會韌性。
2025台北事實查核論壇,以「亞洲視野與在地觀點」為題,5月7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活動匯聚來自香港、澳洲、印度、菲律賓、蒙古、印尼等地查核組織代表,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探求因應事實查核變局的新解方。論壇分為上午的國際場與下午的台灣場,涵蓋專題演講、深度調查分享及查核教育工作坊,吸引來自各領域、共上百民眾參與。

面對虛假訊息對民主的威脅,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開幕致詞時提出可以從三層面著手:一是揭露錯假訊息背後的策略與操作網絡,讓操作成本提高;二是建立法規工具,如歐盟數位服務法案(DSA),將平台的風險責任制度化;三是深化全民意識與韌性,強化社會對資訊風險的理解與辨識力。他也呼籲政府與公民社會應攜手合作,建立全社會防線。

香港經驗:錯假資訊無法靠單鏈瓦解 用跨界合作讓假訊息產製斷鏈
香港Annie Lab創辦人鍛治本正人(Masato Kajimoto)在主題演講抒發「亞洲事實查核的挑戰與機會」。AI讓假訊息的產製成本降低,查核組織又面臨資金不足、平台支持度降低、人們冷漠及政治干預加劇等挑戰。網路謠言中有諸多案例顯示,毫無相關的影像被錯誤指稱為「緬甸人口販運」或宣稱是中國「白紙運動」的抗爭現場,錯誤的影片引領錯誤的敘事,誤導民眾,且這些錯植的內容可能進一步被主流媒體引用,擴散謠言的影響力。
鍛治本正人也說,如果不能具體解決錯假資訊帶來的問題,不只是造成資訊紊亂,也可能導引出錯誤的法律或政策。訓練記者、辨識錯假資訊、如何查核稅務或陰謀論等,這些不是傳統的課程,卻是當前面對的新機會與新挑戰。查核組織嘗試做的,其實是複雜、幾乎無法用單一規則來解決的問題。
「我們不能單靠一條鏈來處理這些問題」,鍛治本正人說,造成錯假訊息的因素彼此交織,如果可以打斷其中一兩個環節,盡力打破錯誤資訊擴散的鏈條,有效減緩錯誤訊息傳播,這樣才能讓正確的聲音被聽見。透過與學校、媒體組織,以及各種產業合作,共同努力改善現狀。

台灣經驗:中共用重複敘事、福建網絡散播虛假訊息
針對台灣所面臨的資訊操弄挑戰,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發長寒山(Tim Niven)指出,重點不在內容真假,而是操控行為本身。他分析中國對台操作,指出中國透過重複敘事如「台灣軍事脆弱」、「民主無效」,結合假帳號與在地協力者擴大影響。他也提醒,平台透明度降低、影響者經濟關係複雜,使防禦更困難,呼籲台灣加強跨界合作與創新實驗,提升社會韌性。

自由亞洲電台事實查核實驗室(AFCL)主任李志德也於論壇分享他們的重磅調查「中共外宣在台灣」,中共對台宣傳的核心是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與福建廣播影視集團構成的「福建網絡」,透過電視、廣播、新媒體與社群平台大量轉製台灣內容,並以在地語言製作短影音,滲透社會各層級,尤其偏好引用如蔡正元等本地評論者傳播的政治訊息。

民間查核推廣走「關懷修補」路線 組台灣聯盟應對緊急事件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梅君則以「謠言縫隙」概念,剖析民間回應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聚焦揭露外部干預的「安全防衛」模式,如台灣民主實驗室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二是強調社會修復與信任重建的「關懷修補」路徑,透過MyGoPen與假新聞清潔劑等團體進行數位素養教育與社區互動。兩者相輔相成,構築出台灣多元且具韌性的資訊應對生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主任何蕙安也指出,儘管事實查核是對抗資訊操弄的關鍵環節,但在媒體訊息流動迅速、查核結果常被政治立場挪用的現況下,單一組織難以有效應對大型事件。為強化應變能力,2024年10月號召台灣各查核組織與項目的合作,成立「台灣事實查核聯盟」,建立緊急應變程序,協力處理如地震、選舉等重大事件。聯盟已完成內部訓練並啟動與公共媒體、公民團體的合作機制,未來將透過實戰演練持續優化協作流程,擴大台灣資訊韌性網絡的規模與效能。
Meta政策轉向威脅事實查核影響力 組織轉型因應變局
Meta今年1月初中止美國事實查核機制,對事實查核圈投下震撼彈,此次研討會也邀請來自印度、蒙古、菲律賓和澳洲的事實查核組織,討論事實查核永續發展的方向與挑戰。大家普遍提到Meta對事實查核的政策轉向除了帶來營運資金壓力,也加深外界對事實查核的疑慮。
來自蒙古的Nest Center for Journalis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NEST)董事長Dulamkhorloo Baatar說,Meta 退出第三方事實查核計劃,直接損害整個事實查核操作的聲譽,加深外界把事實查核當作審查工具的誤解,造謠者也會利用這個機會,放大社會對事實查核的不信任。
事實查核組織如何面對變局?澳洲AAP FactCheck總監Holly Nott說,從Meta 中止美國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可深切知道,如果查核組織依賴單一資金來源是極其風險的,應該試圖讓資金多元化。AAP FactCheck原先隸屬於國家通訊社,服務澳洲的媒體,5年前轉型成非營利組織,突然之間可以和政府對話、和民間組織和慈善團體對話、和科技平台進行有關媒體素養或培訓的對話,這是過去在媒體商業模式下無法進行的。
Holly說,組織定位的轉換有助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誰對話、橫向衡量工作的價值,不只是為了社群平台的錯誤資訊查核,而是認識到整個虛假訊息的生態系統是一種社會現象,需要多角度、持續不斷的合作模式。「我們處理的不只是一則則假訊息,而是在支持民主、支持社會凝聚力,強化批判性思維和媒體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