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三法國會過關】總統不公布、院長不副署可行嗎?
記者/馬麗昕;責任編輯/陳偉婷
立法院院會12月20日在朝野立委激烈衝突下,通過《選罷法》修正案、《憲訴法》修正案、《財劃法》修正案。7位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案,也在24日院會全遭立院否決。
法案通過後,依照規定必須由總統公告後生效。日前總統、行政院、司法院都發表聲明反對修法內容。法界也有部分意見認為,面對爭議且窒礙難行的法案,總統可以不公布法律、行政院長可不副署,以制肘爭議法案。
不過,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此舉開了總統不公布法律的先例,恐引起更大憲政危機,應讓爭議條文回到憲法法庭。總統府秘書長25日答復立委時表示,總統會依法、依程序公布。
憲法法庭現也面臨實質癱瘓風險,公法學者認為,憲法法庭具有憲法程序自主權。有學者認為,憲法法庭可先提出暫時處分,也有學者認為憲法法庭為保衛自身運作不受干擾,可不受新法約束、能對新法案實質審查,解決憲政紛爭。
公布立院法案是總統義務 拒絕公布恐釀憲政混亂拉高衝突
面對國會與府院的僵局,有些政治人物以及律師呼籲,在法律案實質生效前,總統可以先不公布、行政院不副署,拖延法案生效。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說,總統公布法律命令、行政院副署的憲政概念,要從法律訂定的程序來看。法律由立法院負責訂定通過,但生效須總統公布、行政院長副署,才能成為正式生效的法律案。意即總統、行政院長是完成法律生效的一環,屬於應盡的義務。每個憲政機關,都有遵守憲法的義務。
蘇彥圖說,此次立法爭議,有學者認為,總統可以基於其對法案涉及違憲的認定,先不公布法律,不讓法律生效。這是一種政治運作的方法,但法案本身的爭議還是存在,且總統不公布會製造其他憲政問題,或是在野以其他法案杯葛等,造成更多困難。
若總統不公布、行政院不副署,恐招致總統違憲的質疑。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就認為,按照憲法規定,總統有公布法律、行政院長有副署的義務;因此,若總統、行政院不公布法案、不副署法案,其實是違反憲法精神。
蘇彥圖則說,憲法沒有明文規定,總統不公布法令是違憲。不過,可以預見的是,一旦總統採取此方式,在野可能認定總統沒有盡責、違憲。進一步來看,假設若要冒著混亂憲政的風險,採取「總統不公布法案」的行動,發動國會倒閣,進一步達成解散國會的目的,也不一定能成功。
行政院「副署權」是制衡總統 不是牽制立法院
台灣多數學者皆同意總統有公布法律義務。不過,有部分人認為可將焦點放在「行政院的副署權」,規避總統應公布法律的責任,以行政院不副署換來立院的倒閣,進而達成解散國會的目的。
行政院長的副署權應如何理解?首先,應先釐清「行政院長副署」這個制度從何而來。
蘇子喬說,行政院長的副署權其實是源於內閣制設計,在內閣制中,國家元首是虛位元首,總理或是首相才是實際掌權者,因此通過的法案須行政院簽署負責。
台灣是半總統制,又或是雙首長制,蘇子喬說,在半總統制下,憲法規定總統公布法律命令,還須經行政院長的副署。此制度在法理上是閣揆制衡總統的權力,不是制衡立法院的權力。
不過,蘇子喬說,在台灣現行憲政運作下,總統可以主動任免行政院長;在此前提,行政院長其實難以使用此副署權制衡總統。在過去的府院運作中經驗中,府院的立場通常是一致,僅偶有對立的情況。如1992年,李登輝擔任總統,行政院長是郝柏村,當時郝柏村即不副署李登輝想要發布的人事命令案。
行政院可提覆議 專家:難撼結果但仍具程序意義
按規定,總統頒布法律前,行政院如果認為法案窒礙難行,可以提「覆議」,讓法案重回立院審議。覆議案在立院若經1/2委員決議維持原案,院長應接受該決議。
蘇子喬說,按照目前的憲政設計,行政院長雖能提出覆議,不過現在的立院朝野對立,行政院若想要藉由覆議推翻法案,幾乎不可能,只能換來拖延、爭取朝野協商的空間。
針對外界認為「覆議」難以改變結果。蘇彥圖則認為「這不會毫無意義」,在法律程序上仍有意義,且有它的憲政功能。
蘇彥圖說,大家可以回想,在今年國會調查法案爭議時,行政院仍先提出覆議,被否決後才由總統頒布法律,後續才有申請釋憲等過程。
蘇彥圖認為:「我們應該把覆議看做『暫停』的機會,其憲政功能是讓法案再次回到立院,讓法案回歸記名表決,由國會承擔法案通過與否的責任;另外可以在此段時間爭取朝野協商的可能。」
專家:憲法法庭有程序自主權 法案爭議應回歸憲法法庭
若行政院經上述覆議失敗,按照既有憲政體制,針對立院所通過的爭議法案,各憲政機關仍能透過「憲法法庭」釋憲機制解決憲政紛爭。
然而,日前國會通過的三大法案中,《憲訴法》修正案規定憲法法庭參與評議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且同意違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9人。目前現任大法官僅8人,其餘7位大法官提名人日前皆遭立院否決,外界認為將衝擊憲法法庭運作,實質癱瘓憲法法庭功能,也無法針對爭議法案審查是否違憲。
因此,不管是《憲訴法》或是《選罷法》、《財劃法》等爭議法案,癥結點都會回到憲法法庭能不能正常運作;又《憲訴法》修正案提高違憲審查門檻,憲法法庭該如何自我救濟。
蘇彥圖說,現在外界提出幾個作法,其一是憲法法庭可先在法案生效前提出「暫時處分」,暫緩立即性的憲政衝突;另外是在法律生效前,透過憲法法庭審查修正案是否違憲。
然而,蘇彥圖認為:「現在外界討論應在法律生效前啟動違憲審查主張,其實這是在憲法法庭一定會被新法拘束的前提下討論,但這可能會否決憲法法庭本身的程序自主權。」
蘇彥圖認為,憲法法庭作為實行司法權的獨立機關,其本身就具有憲法程序自主權,意即憲法法庭基於維護自身運作、不被其他憲政機關惡意癱瘓的狀況下,在法理上,理應有空間讓憲法法庭不受到新法約束,仍能按照舊的憲法訴訟法審查新案,仍能對新法案實質審查,解決憲政紛爭。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邵允鍾則參考德國經驗,拋出總統預先移送憲法法庭的概念。
他說,台灣大多公法學者應該都同意,每個憲政機關理應維護憲政秩序,因此總統無法拒絕公布法律。不過,可以試著想出一條新闢徑,假若總統認為某個立法院通過的法律將破壞台灣的憲政秩序,總統可否在公布該法之前,先將該法移送憲法法庭審查?
不過,邵允鍾說,總統在公布法律前將之移送憲法法院審查,其實仍會對權力分立造成衝擊,且目前仍有其他方式可司法救濟,如像韓國就以緊急暫時處分等讓憲法法庭運作,持續審查尹錫悅彈劾案。
面對目前的憲法法庭運作挑戰,法界、政界持續交鋒不同意見。蘇彥圖認為,每個做法都需衡量其必要性,以及是否能真正解決法案的爭議。在哪個時間點,經由何種方式與程序,是啟動審查的最佳解方,值得社會持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