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公關經驗,丁菱娟教社群時代如何有效溝通
品牌公關危機須迅速澄清或認錯回應,維護信任;溝通時以同理心化解對立,先求同後求異,方能突破社群立場高牆。
品牌公關危機須迅速澄清或認錯回應,維護信任;溝通時以同理心化解對立,先求同後求異,方能突破社群立場高牆。
丹麥王子來台是假訊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輯陳偉婷解析AI生成的「農場影片」,揭露假主播與假專家套路,教你辨識手法、理解背後商業目的並提升防護力。
喜劇笑話常涉敏感議題,薩泰爾鄭晴元強調脈絡理解與言論責任,主張言論自由應與社會對話並行,觀眾具判斷力。
昏倒按「素髎穴」救命?心肌梗塞按「人中」就能醒來?「風油精」刺激鼻子讓心臟重新跳動?這些神奇急救法真的有科學根據嗎?一起破解這些「偏方急救迷思」。
從亞亞案出發,六位專家激辯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突顯民主如何在極權滲透與多元包容間求生存平衡。
假訊息假借「愛台灣」之名,煽動民眾用身分證字號、口音彼此猜疑,挑起仇恨與不信任。在兩岸緊張、社會極化下,事實查核如何協助建立理性對話、守住基本信任,成為重要課題。
亞亞事件掀起台灣言論自由與國安界線爭議,學者提醒面對中國威脅應審慎劃界,同時思考中美角力下台灣的自保之道,避免陷入戰爭或失去民主。
警政署長張榮興揭露假投資詐騙手法,強調高報酬穩賺不賠都是陷阱,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善用165專線查證。
近期有謠言錯誤解讀器捐爭議,甚至影射其他醫院、宣稱其器捐業務與中國有關,傷害器官捐贈的美意與社會信任。究竟器捐在台灣需要經過什麼手續、有哪些規範,這些把關又能如何確保器官捐贈的妥善進行?
虛擬貨幣與AI助長詐騙,金管會推動金流監管、AI防詐及VASP專法草案,強調保留匯款紀錄助追回詐款,盼民眾提高警覺,共同打擊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