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分證、口音抓共匪?當「愛台灣」變成互相猜疑
假訊息假借「愛台灣」之名,煽動民眾用身分證字號、口音彼此猜疑,挑起仇恨與不信任。在兩岸緊張、社會極化下,事實查核如何協助建立理性對話、守住基本信任,成為重要課題。
假訊息假借「愛台灣」之名,煽動民眾用身分證字號、口音彼此猜疑,挑起仇恨與不信任。在兩岸緊張、社會極化下,事實查核如何協助建立理性對話、守住基本信任,成為重要課題。
亞亞事件掀起台灣言論自由與國安界線爭議,學者提醒面對中國威脅應審慎劃界,同時思考中美角力下台灣的自保之道,避免陷入戰爭或失去民主。
警政署長張榮興揭露假投資詐騙手法,強調高報酬穩賺不賠都是陷阱,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善用165專線查證。
近期有謠言錯誤解讀器捐爭議,甚至影射其他醫院、宣稱其器捐業務與中國有關,傷害器官捐贈的美意與社會信任。究竟器捐在台灣需要經過什麼手續、有哪些規範,這些把關又能如何確保器官捐贈的妥善進行?
虛擬貨幣與AI助長詐騙,金管會推動金流監管、AI防詐及VASP專法草案,強調保留匯款紀錄助追回詐款,盼民眾提高警覺,共同打擊詐團。
「0705大地震、日本沉沒」預言瘋傳,網紅推波助瀾,民眾甚至改行程、買發電機防災。該如何看待夢中預言?地質學家怎麼說?本集「假掰特派員」一次解析。
網路如化外之境,社群平台監管迫在眉睫 發佈:2025-07-02 文字:紀泰永核稿:張育騰 【若無法播放,請點…
在健保風波中,錯誤數據引發國際期刊撤稿,輿論卻轉向質疑查核記者。總編陳偉婷分享,當事實與觀點混雜,查核工作如何守住公共討論的底線?
詐騙手法日益進化,台灣人一年被騙千億!從LINE群組投資陷阱、愛情詐騙到AI合成的假影像、假聲音,沒人能置身事外。節目中受害者現身說法,專家從心理戰、洗錢手法到資安破口全面剖析,並探討政府「打詐四法」與平台責任是否足以應對這場資訊與信任的戰爭。打詐不只是科技防線,更是社會集體信任的考驗。
中國籍YouTuber劉振亞因多次發表武統言論被驅離,引發言論自由與國安界線爭議。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蘇彥圖、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吳秦雯、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周宇修共同受訪,認為應有限度限制危害性言論,並呼籲隨科技演進調整言論規範與平台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