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工具操作!藉查核教育培養「數位時代人格」|2025台北事實查核論壇

媒體素養教案如何打動學生?「回到孩子身上,去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應該從老師身上帶走什麼。」華江高中公民老師林思伶在《2025台北事實查核論壇》中分享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三年多,如何不斷「推倒重來」,設計出更貼近青少年生活的資訊判讀課程,讓媒體素養不只是公民課程,更是帶得走的能力。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自2019年起舉辦的「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第六度登場,今年除聚焦亞太區域的資訊挑戰與跨境合作,特別安排以「媒體素養教案的施作回顧與發展」為題的場次,探討如何強化數位原生世代的資訊判斷力與免疫力。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陳柏樺主持,國家資通安全院前瞻中心經理江禹賢與華江高中公民老師林思伶主講,分別從網路詐騙產業鏈與教學實務的角度,解析教案設計方向,吸引國中與高中教師、社大講師、科技平台業者等到場聆聽。
該場次由致力推動媒體素養與查核教育的林思伶先登場,她第三度受邀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舉辦的工作坊發表教學實踐與課程設計經驗,今年初她也加入「台灣媒體素養計畫2.0」教案小組,研發「擊退詐騙、辨識 AI」相關教案。林思伶分享她多次參加查核中心課程、工作坊,以查核中心教學內容與架構為基礎,將時事議題結合查核工具,發展適合高中生的整套設計。
此外,林思伶也分享她鼓勵學生參與「青年查證挑戰賽」鑑定實力。特別是2022年,她動員華江近百名學生參賽,最終有一組學生榮獲華文區前三名的佳績,展現出在查核能力上的學習成果。

查核教育2.0:技術之上,是資訊人格的養成
林思伶提出「查核教育2.0」的觀點,強調查核教學不只是技巧與工具,更重要的是培養數位時代必備的資訊人格。她指出,教學必須從學生的角度理解與深究。舉例來說,在資訊氾濫與社群壓力下,比起身體受傷,青少年更擔心被忽視、孤立的「社會性死亡」;比起真實世界的互動,青少年更關切網路上的評論。因此,她在課程中鼓勵學生發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目標是讓查核教學除了技術,也是一種「關係」與「態度」,面對形形色色的資訊時,仍保持覺察與批判思維。
江禹賢以「小明三部曲」作為設計核心,串連三類詐騙案例:「公益有聲書詐騙」、「AI深偽電話勒索」到「個資成為洗錢工具」,改編成教案劇本。透過一步步情境的營造,引導學生在每一階段辨識風險、拆解話術,並理解詐騙如何透過信任與情感層層佈局,誘使青少年上鉤。逐步拆解詐騙話術,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辨識風險、保護自己。

從「我又不會被騙」到「我確實有能力判斷」
提問環節現場互動十分熱絡,參與者對其中林思伶點出:「學生都會覺得『我又不會被騙』」這句話,表達強烈共鳴。林思伶回應:「媒體素養的目標,不是強化學生原有的信念,而是幫助他們建立資訊判讀能力。」
社群媒體演算法與回饋機制觸動年輕世代的價值感與選擇,這樣的資訊生態下,人們接收訊息的反應時間也在持續縮短,查核教育更應協助數位原生世代面對「尚未下結論的空白」,學習延遲判斷與等待證據,進而主動求證與批判反思。
延伸閱讀
媒體素養教育講座,歡迎各級學校機關邀約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廣媒體識讀,協助民眾累積媒體素養、增強對不實訊息的識別能力。我們提供從校園到社區、各種年齡層都能參與的講座或查核工作坊。
歡迎全國各級學校機關來信邀約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