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海底電纜風險升溫:台灣如何避免成為「網路孤島」

2025-10-152025-10-15 議題觀察室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記者/陳培煌、曾慧雯;責任編輯/陳培煌

近年海纜故障與斷裂事件屢成台灣輿論焦點。馬祖與澎湖外海多次因中國漁船或抽砂船作業勾斷海纜,引發「網路孤島」疑慮。今年初,跨太平洋TPE國際海纜與國內台澎3號先後受損,涉案船舶多為具中國背景的「權宜輪」,進一步加深兩岸網路安全的地緣風險。

海底電纜承載全球超過九成的資料流量,是台灣對外連線的數位命脈,一旦多條中斷,恐使視訊會議、金融交易等關鍵活動全面停擺。當一條看不見的海底電纜被拖斷,影響的不只是離島的網速:對個人而言,訊息延遲、雲端與影音服務受阻;對企業而言,跨境金流與資料中心恐中斷;對政府而言,監測資料回傳與救災通訊受影響。

面對這種「看不見的威脅」,專家指出,台灣必須在平時就建立多層備援。政府與電信業者可增建多條海纜、加強與鄰國及國際企業合作,並規劃衛星作為緊急通訊後盾;企業應讓系統具備分流與異地運作能力,確保關鍵服務不中斷;民眾則可運用社區網路或近距離傳輸工具維持基本聯繫,確保關鍵資料不因突發事件而消失,讓台灣的網路生命線更具韌性。

海底電纜的重要性:當海纜受損,台灣網路的連鎖反應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董事長黃勝雄指出,全球約有570條海底電纜,台灣擁有10條國內海纜與14條國際海纜,承擔99%以上的對外網路流量。國內海纜連結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國際海纜則是台灣對外的數位命脈,其傳輸能力遠超過衛星與微波等替代技術。

綜合數發部、Submarine Cable Map資訊,圖片為台灣主要海纜分佈位置/製圖:蔡詠全
綜合數發部、Submarine Cable Map資訊,圖片為台灣主要海纜分佈位置/製圖:蔡詠全

資安工程師暨開源貢獻者尤理衡於10月3日個人臉書貼出一份簡報指出,台灣的對外網路高度仰賴海纜,超過九成的國際通訊都是透過海纜進行。由於多數業者租用外商線路,對上游基礎設施缺乏掌控,使通訊環境結構相對脆弱。

他將網路中斷風險分為三個層級:其一是「對外斷線」,即國際通訊受阻、無法連上國外伺服器或使用雲端平台;其二是「在地基礎建設受損」,例如基地台或光纖被破壞,導致行動與家用網路中斷;其三則是「通訊平台故障」,如雲端伺服器失效造成部分服務異常。

尤理衡指出,若全數海纜斷裂,台灣將完全無法連線至國外,只能仰賴衛星等替代通訊。若僅高容量海纜受損,國際連線速度也會明顯下降;即使只有部分海纜中斷,系統仍會自動改道傳輸資料,但在尖峰時段可能出現延遲或資料遺失。

台灣的對外網路高度仰賴海纜,當海纜斷裂,與國際連線也將受影響(Canva示意圖)
台灣的對外網路高度仰賴海纜,當海纜斷裂,與國際連線也將受影響(Canva示意圖)

中國因素與灰色地帶風險

近年多起海纜斷裂事件涉及船舶,其中部分船隻具有中國籍船長或公司背景。

2023年馬祖地區曾發生「雙斷纜事件」,台馬2號與台馬3號電纜接連被中國船隻勾斷,導致當地通訊長達50天受限,超過1萬多名馬祖居民受影響。期間民眾傳送簡訊需等待數分鐘,政府機關須分時上網,甚至出現民眾聚集中華電信門市連Wi-Fi的情景。

今年1月3日,基隆野柳外海一條國際海纜斷裂,疑因喀麥隆籍貨輪「順興39號」拖錨所致。該船雖掛喀麥隆旗,但實際經營公司登記於香港,唯一主管為中國公民郭文傑,引發是否屬於北京「灰色地帶」行動的質疑。台灣國安局將此認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威脅;中國國台辦則回應「全球每年都有百起以上事故」,批評台灣誇大。

接著,2月25日,國內海纜台澎3號被中資背景的權宜輪多哥籍貨輪「宏泰58」破壞,據《中央社》8月29日報導,中國籍船長王玉亮二審判刑3年,《BBC》中文報導也稱這是台灣海底電纜首宗刑事案,引發國際關注。

國安局資料顯示,台灣周邊每年平均發生7至8起海纜事故,其中包括中國抽砂致纜裸露、漁船拖網與貨輪錨泊破壞等情形。因此,這些事件反映出海纜風險並非單一來源,而是漁業、商業與地緣政治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唐若凌指出,台灣海纜人為損毀比例與全球差異不大,全球約7至8成是人為,台灣也超過一半;但在馬祖、澎湖等敏感海域,人為因素可能接近百分之百。台灣近5年每年平均7至8起事故,以線路密度計算,發生頻率確實高於同規模地區。不過,可疑案例比例不到一成,多數缺乏足夠證據,難以由政府或國際機構正式確認責任方。

唐若凌提醒,宏泰58號定罪案例,是因船隻長時間停留並出現「Z字型」行徑才被認定惡意,但仍無法證明與北京直接相關。唐若凌強調,合理推諉本身就是灰色地帶戰略的一部分。全球每年雖有百起以上事故,大多屬人為或自然因素,但取證困難,惡意行為往往無法確認。

黃勝雄指出,台灣國內海纜年均損壞率高達5次以上,是全球均值的25至50倍,成因多與漁船拖網、違法抽砂或船錨勾纜有關,少數涉及「權宜輪」惡意破壞,但目前無證據顯示與北京直接相關。不過,台灣周邊事故頻率偏高,人為因素佔比明顯,這也是為何需從國安角度強化防護與蒐證。

2023年3月7日星期二,中華電信表示,負責馬祖群島網路連接的兩條海底電纜遭到中國船隻切斷(AP Photo/Johnson Lai)
2023年3月7日星期二,中華電信表示,負責馬祖群島網路連接的兩條海底電纜遭到中國船隻切斷(AP Photo/Johnson Lai)

斷纜不等於斷網:「孤島」風險存在,但機率極低

黃勝雄解釋,國際海纜受損時,若僅部分光纖受損,仍能跳接維持運作;即使全段斷裂,多數業者也會透過備援容量分流,避免全面癱瘓。目前資料顯示,台灣通往美西、美東、日本、新加坡的封包回應正常,品質穩定。

他強調,台灣九成九對外通訊仰賴14條國際海纜,若僅少數受損,流量可分散處理;僅有14條同時中斷,且全段斷裂時,才會出現全面癱瘓。

唐若凌認為,理論上台灣有成為「網路孤島」的可能性,但風險極低。這需要14條國際海纜同時全段斷裂,並且是大規模協調的連環攻擊,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接受《新聞真假掰》節目專訪時提到,國際海纜偶爾確實會出現一、兩條斷線,但這在全球都屬常見現象。由於不同海纜之間能互為備援,即使個別路線受損,也能透過其他路由分流,不會造成台灣整體網路癱瘓。

多層備援與分散通訊:讓台灣不再怕「斷線」

面對海纜中斷風險,國際與國內都在加強網路韌性。《中央社》報導,Meta 公司 10 月宣布投資建設「Candle」海纜,連結台灣與亞太多國,預計 2028 年完工,將成為亞太容量最大的電纜系統,顯示全球業者正以實際行動分散風險、提升通訊安全。

台灣大學電機系特聘教授魏宏宇指出,台灣對外網路幾乎完全仰賴海纜,一旦全數中斷,雲端、郵件、跨境交易與進出口業務都將停擺;即使僅部分受損,速度也會明顯下降,「就像四線道縮成兩線道」。他說,衛星雖可作為緊急備援,但頻寬有限、速度不及光纖,主要用途仍是支援政府與救災,「就像備胎,平時用不上,但關鍵時刻能救命」。

簡志誠在上述節目中指出,若本島與離島發生斷纜,可透過高山微波站與多軌衛星維持通訊。公司已與英國 OneWeb 合作建置約 700 座低軌衛星地面站,並投資中高軌與預計明年上線的「主權衛星」,確保關鍵時刻通訊不中斷。

唐若凌表示,台灣已具備低軌衛星等緊急備援機制,雖難支撐日常使用,但足以應對突發斷線。隨著SJC2、Apricot與AUG East等新海纜陸續完工,風險將逐步分散。不過她提醒,海纜事件不應過度政治化,若缺乏證據即歸因中國,恐削弱台灣的國際說服力。

尤理衡在前述簡報提到,台灣島內流量交換(Peering)多由商業機制主導,部分業者為節省成本仍讓流量繞經國際線路,加上海纜路徑集中,一旦受損恐引發連鎖斷線。建議政府與企業應提前建立多重通訊備案,強化分流與異地備援,導入無線電、藍牙Mesh(如Bridgefy)、LoRa(Meshtastic)與自建Wi-Fi等替代技術,確保在外部斷線時仍能維持基本聯繫與營運。

馬祖地區「雙斷纜事件」事件後,《中央社》報導,中華電信啟動第四海纜建設與微波升級,將頻寬自2.2Gbps提升至10.6Gbps,預計2026年完工後總頻寬可達580Gbps,並於南竿部署衛星設備,確保再遇斷纜時仍可維持基本通訊。

多層備援、分散通訊,都是加強網路韌性的方法(Canva示意圖)
多層備援、分散通訊,都是加強網路韌性的方法(Canva示意圖)

國際案例:海纜調查取證困難、政治干擾成風險

海纜損害、斷裂並非台灣獨有的挑戰。隨著全球對數位連結依賴加深,各國也面臨同樣的風險與調查困境。國際海纜保護委員會(ICPC)統計,全球年均150至200起斷纜事故,70%至80%由捕魚或錨地造成。

2023年11月,芬蘭與瑞典間的C-Lion 1海纜在波羅的海斷裂,疑與中國籍貨輪「Yi Peng 3」有關。瑞典事故調查局(SHK)獲准登船調查,但因中方限制無法取得完整航行資料與錄影紀錄,導致調查受阻。最終報告未能確認蓄意破壞,但強調「取證困難、責任難以釐清」,顯示國際調查面臨政治干擾風險。

黃勝雄說,國際公海的調查非常困難。以波羅的海案為例,即使瑞典獲准登船調查,中國方面的限制仍使得取證受阻,最後無法排除蓄意破壞的可能性。

台灣下一步:拓展跨國政府國際合作

《公視新聞網》報導,行政院通過修正「海纜7法」草案,將破壞自來水與天然氣等管線的刑責比照破壞海底電纜辦理,故意犯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嚴重者可加重處罰,並增訂沒入犯案船隻、強制船舶開啟自動辨識系統。

黃勝雄表示,近年台灣已將斷纜視為國安層級議題,要求業者即時通報、海巡署積極蒐證,通傳會並修法加重刑責。今年已有涉及中國籍船隻案件遭判刑,是過去未曾出現的追責成果。

唐若凌指出,單靠政治機制不足,必須建立多邊合作框架。台灣可嘗試與日本、韓國協商,或與菲律賓展開對話,過去台菲曾在跨國電力與海纜議題合作,顯示仍有空間。

唐若凌強調,台灣應善用「海纜非獨用」特性,透過國際合作與多邊壓力維護安全。雖然風險高於全球平均,但透過備援與工程技術,通訊品質仍能維持。挑戰在於如何深化跨國合作,讓這一脆弱設施更具韌性。

備註:黃勝雄、唐若凌與魏宏宇接受TFC採訪時間為2025年9月,本文刊出時間為2025年10月。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立案字號 新北教社字第1092527630號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 衛部救字第1141362484號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歷年得獎紀錄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