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杰:災難戰爭時,最大原則是「先顧好自己」


去年花蓮0403大地震、今年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水災,及兩岸開戰風險持續存在,在面對恐產生大量死傷的天災或戰爭,台灣醫療及民眾準備好了嗎?又該怎麼準備?韌性國家醫療計畫總主持人陳瑞杰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表示在緊急災難期間,比起平時可能會用到的CPR,止血技術和搬運病患的能力更重要。
具備醫療韌性:人民需會自救,醫院準備災時運作
「以前的韌性是指專業人員有就好了,現在是全民都要有韌性。」陳瑞杰強調,在災難戰爭來臨、人人都十分忙碌時,台灣2300萬民眾除了要會自救,還要協助救人。陳瑞杰點出外傷最常見的就是出血,止血成為全民醫療韌性必備知識之一;平常期間遇到傷患,總等消防隊的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前來搬運,但在災難時,「以前都說你不要動,現在是你要互相動。」
除了民眾,全民醫療韌性也仰賴台灣醫護專業人員。陳瑞杰一一解釋各層級醫療機構在災難時的責任:包括全台5、600個衛生所應作為急救站,並將全台共225家醫院分為3個層級。以一級醫院為例,便是負責最重症、不能再後送的病人。陳瑞杰強調,醫院急救是天天的事,但平時跟戰時不同,需透過演習和訓練,了解一家醫院在斷水斷電時能維持多久,並找出增加醫療量能的方法。
雙和醫院於今(2025)年9月20日進行演習,模擬醫院在沒空間、設備且停電時,如何在地下室維持醫療作業進行。要達到此目標,陳瑞杰解釋須歷經3階段:如將氧氣接到地下室、維持發電量能的預備期;進到就緒期後,醫院為了要容納新進、嚴重病患須清空病房,甚至要強制讓可出院、轉院的病患離院。倘若災難、戰爭爆發,走到啟動期時,除了醫院正式開始應付各種情形,如病床、關鍵基礎設施也要挪到替代空間。
「發生事情的時候,最大的原則是先把自己顧好。」除了具備止血、搬運病患技術,陳瑞杰也建議民眾準備急救包,如手電筒、口罩、水及禦寒衣物等等,讓台灣民眾面對天災人禍時更有韌性。
面對人力短缺,電子化幫助現場醫護,調薪留住人才
同時身為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的陳瑞杰,也看到了醫護人力短缺的壓力,他強調:導入AI要「從內部顧客出發」。醫師、護理師、檢驗師等第一線人員,就是醫院最重要的「內部顧客」。醫院要做的不是要求他們用科技,而是讓科技真正「好用到他們想用」,從源頭減輕工作量,回到醫療本質。
於此,他喊出one click(按一次)的口號,透過AI簡化病歷流程、減少重複輸入、降低行政負擔,或透過IOT設備讓病患能在家先量測數據,讓醫護人員「按一次」就可以拿到需要的資料。「比我們以前用手寫或copy(複製)好太多了。」
陳瑞杰認為,未來能補上這個人力缺口的,就是「看得見的機器人」與「看不見的AI系統」。透過科技把工作量真正減下來,讓醫護感受到負擔下降、效率提升,才是留住人才、提升醫療品質的關鍵。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218|
Apple:https://pse.is/8csgmn
Spotify:https://pse.is/8csgl4
KKbox:https://pse.is/8csgnq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從清潔學校到花蓮光復救災,街友們如何透過專業洗地,洗刷社會污名和媒體偏見?
災難新聞是怎麼產製出來的?新聞專業為何惡化?記者身心安全誰來確保?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