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不足】網傳「北海道函館出現大量死亡沙丁魚群,跟福島排放核廢水有關」?
【證據不足】網傳「北海道函館出現大量死亡沙丁魚群,跟福島排放核廢水有關」?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2/12版】
北海道函館近期發生死魚事件,此事件仍在調查,網路傳言稱與福島核廢水排放相關,查證如下:
一、北海道函館市12月7日發現大量死沙丁魚、鯖魚被沖上岸,目前當地政府仍在調查確切原因及處理屍體。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當地專家推測,此事件與海洋低溫或是大型掠食者追趕有關。
二、台灣海洋生物專家指出,傳言指出「大量沙丁魚群死亡是核廢水造成」目前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且可能性也很低。
過去日本、台灣都發生過暴斃沙丁魚群被沖上岸的事件,多與海洋低溫寒害、大型魚群追趕有關。因沙丁魚是群聚性魚種,也無法適應低溫,推測此次事件仍與此有關,但仍待當地專家調查。
專家也指出,核輻射對魚類是慢性核輻射影響,會逐漸累積在生物體內,才會導致異變;且目前排放監測數值皆在標準內,也並未觀察到其他魚種有類似現象。因此,傳言稱是核廢排放導致不合理。
三、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處理水於今年8月開始排放,目前已完成3輪處理水排海作業,釋出含氚廢水總量為7753公噸。目前暫時停止排放作業,預計第4輪排放作業將於2024年開始排放。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的海水監測數據,目前的氚活度低、輻射物質符合國際標準。
傳言指稱北海道海岸出現大量沙丁魚、鯖魚屍體與日本核廢水有關,並無科學證據佐證。因此,為「證據不足」訊息。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背景
日本北海道海岸12月7日上午出現大量死亡沙丁魚群,布滿約1.5公里長海岸線。社群上開始流傳此事件與「日本排放核廢水」有關,也有傳言稱是「核廢水後遺症」等。
圖1-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北海道沙丁魚死亡事件為何?是日本排放含氚核廢水造成的嗎?
根據《朝日新聞》、《NHK》、《北海道放送》等報導,北海道函館西南部7日上午發現大量沙丁魚、鯖魚群屍體被沖上海岸,截至11日止,共約600噸魚群被沖上岸,另也有大量500噸漂浮在海洋中。當地政府與漁業官員預計在12日進駐重型設備處理大量魚屍,預計在年底前處理完成。
至於為何會發生大量魚群死亡事件?目前函館市仍在調查,但相關專家、官員推測可能跟水溫太低、遭大魚追趕有關。
《朝日新聞》訪問函館水產試驗站研究員藤岡隆指出,現在是沙丁魚向南遷徙的季節,因此魚群可能因為進入低水溫區,導致體質減弱而死亡。
《NHK》另訪問海洋生物行為專家、北海道大學副教授中谷光弘。他表示,隨著北海道東部海水溫度的下降,魚群從東方向南部移動,在遷徙過程中可能被海豚、鮪魚等大型捕食者追趕,最終被沖到海灘上。
中谷光弘說,雖然有大量魚類被沖上岸,但從整個生態系的角度來看,應不會對生態系產生重大影響。
核廢水什麼時候開始排放?目前監測數據為何?
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處理水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根據《中央社》報導,目前已完成3輪處理水排海作業,釋出含氚廢水總量為7753公噸。目前暫時停止排放作業,預計第4輪排放作業將於2024年開始排放。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發布的海水監測數據,目前採樣水的氚活度低、輻射物質符合國際標準。
另根據台灣原能會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平台,目前台灣附近海水輻射值皆屬正常範圍,漁獲物輻射(銫)監測都是合格。
北海道沙丁魚、鯖魚死亡事件,與日本排放核廢水有關嗎?專家如何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說,北海道函館大量沙丁魚死亡事件,當地政府仍在調查中,而確切原因仍要看日本當地的專家調查。然而,現在有許多傳言直接將此事件稱跟核廢水有關,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且可能性也很低。
因為大量沙丁魚群死亡事件並非是特例,過去在日本、台灣北海岸都發生過,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沙丁魚群是群聚型魚類,不耐低溫,所以海水突然降低、寒害,亦或是遭大型掠食者追趕,都可能導致成群的沙丁魚死亡被沖上海岸。
至於核廢水會不會導致魚群突然大量死亡;邵廣昭說,含氚廢水目前監測結果都低於標準值,就算輻射物質排放到海裡後,對魚類生物也是慢性核輻射影響,會慢慢累積在生物體內,才有可能導致異變。
邵廣昭說,此次事件是突然的大量沙丁魚死亡,這屬於急發事件,比較可能是物理環境突然的變化,且若真的是因輻射影響,其他魚種都應該也要死亡暴斃才合理,但目前並沒有觀察到此現象。
查核中心過去在查核報告1398中針對類似議題採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蔡孟勳。
專家指出,核廢水的輻射劑量不會讓魚群大量猝死,而是會遭受輻射污染,若進行檢測,才能確認魚群是否有輻射超標狀況。此外,若真的因為輻射劑量濃度過高,導致漁群暴斃,也不會如傳言所稱只有一種魚群暴斃,而是區域內的物種都可能會大量暴斃。
日本過去有發生過類似魚群死亡事件嗎?
在今年8月排放含氚核廢水之前,日本也發生過幾次大量沙丁魚屍體被沖上岸事件。
根據日本《赫芬頓郵報》報導,如2014年北海道穆川町、2017年名古屋市、2019年兵庫縣西宮市、2021年三宅島都發生過死亡的沙丁魚群被沖上岸事件,且與低溫有關。
近期在今年2月,日本新潟縣也有「大量沙丁魚被沖上岸」的事件,當時日本媒體採訪專家推測,原因可能為海水溫度突然降低,或者可能遭大魚掠食者追趕有關。該事件後續也被錯誤指稱為跟日本核廢水有關,但事件發生在處理水排放之前,事實上與核廢水排放無關。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2/12版】
一、北海道函館市12月7日發現大量死亡沙丁魚、鯖魚被沖上岸,目前當地政府仍在調查確切原因及處理屍體。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當地專家推測,此事件與海洋低溫或是大型掠食者追趕有關。
二、台灣海洋生物專家指出,傳言指出「大量沙丁魚群死亡是核廢水造成」目前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且可能性也很低。
過去日本、台灣都發生過暴斃沙丁魚群被沖上岸的事件,多與海洋低溫寒害、大型魚群追趕有關。因沙丁魚是群聚性魚種,也無法適應低溫,推測此次事件仍與此有關,但仍待當地專家調查。
專家也指出,核輻射對魚類是慢性核輻射影響,會逐漸累積在生物體內,才會導致異變;且目前排放監測數值皆在標準內,也並未觀察到其他魚種有類似現象。因此,傳言稱是核廢排放導致不合理。
三、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處理水於今年8月開始排放,目前已進行3輪處理水排海作業,釋出含氚廢水總量為7753公噸。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的海水監測數據,目前的氚活度低、輻射物質符合國際標準。
傳言指稱北海道海岸與日本核廢後遺症等論述,並無提出足夠科學證據能佐證,也與目前科學事實不符。因此,為「證據不足」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