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2024年選務謠言劇本大公開 一起事先掌握謠言套路
【謠言風向球】2024年選務謠言劇本大公開 一起事先掌握謠言套路
記者陳璽安;美編卓育麟;主編陳慧敏
台灣總統大選倒數一個月,社群平台與通訊軟體開始出現各種關於選務的不實訊息。
查核中心自成立已來,已經歷過2020年總統大選、2020年高雄罷免投票、2021年公投以及2022年九合一選舉。每一場選舉,從選舉前到選舉後,查核中心都儘可能地追查每一則傳言,透過爬梳資料、採訪專家、整理法規等,多管齊下地釐清資訊並發布成查核報告,為公眾解惑與闢謠。
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前,我們曾根據過往流傳處理選務傳言的經驗,模擬出2023年「選務謠言劇本」,希望透過預測、模擬可能的傳言,事先為讀者接種「謠言疫苗」,讓讀者盡早掌握可能出現的選務謠言,如果真的遇到傳言,可在第一時間拆穿謠言,保護自己與親友不受騙。
迎戰2024年總統大選,我們更新謠言劇本,同樣分成以下三個時間段,查核中心分析不同時間段可能出現的傳言:
【選舉前】假訊息種類多元 動搖對選務公平性的信任
【投開票日當天】偶發事件易被放大或扭曲
【選舉後】錯誤計算票數或引用錯誤數據 指稱選舉不公
(點連結可快速跳轉)
圖1:查核中心根據過往流傳處理選務傳言的經驗,模擬出「選務謠言劇本」。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選舉前】假訊息種類多元 動搖對選務公平性的信任
選舉前的謠言種類非常多元,從選務流程、選舉規定與選民資格的傳言,都可以成為傳言的素材。
過往選舉中,選舉前夕最常遇到的就是「未收到投票通知單」的傳言,有先傳言甚至以此懷疑是有心人士刻意阻擋選民投票、藉此操弄選舉結果。但是實務上,投票通知單是由鄰幹事、鄰里長送達各家戶,最晚要在投票前兩日送達,若沒收到通知單,可向里長或區公所反應、申請補發,但其實沒有投票通知單,也可自行上網查詢投票所,並在投票當天憑身份證件領票、投票,並不因為沒收到投票通知單就不能投票。
有時,傳言也會在選舉公報上作文章,藉由公報格式或內內容,煽動民眾對選務公平性的質疑。例如在2020年總統大選舉舉前夕,曾有傳言指稱「選舉公報上沒有中華民國國號是在選什麼」,經查證,該次總統副總統選舉公報的格式與過往公報格式相同,依往例,主標題上無特別標示國號,但在公報的說明欄就有提到「中華民國」。
另一則在2022年九合一與地方選舉前流傳的傳言,則稱「2018年縣市議員選舉中選會在選票上故意不註明候選人的政黨,企圖魚目混珠」,但根據選罷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選舉需刊印推薦政黨,地方公職選舉則不需要,這個做法已行之有年,並非2018年獨有的現象。
毫無根據的個人臆測 也能成為廣傳的選務傳言
選舉前還有各種針對「投票時間」的傳言,這類傳言會主張要在特定時間投票,但傳言的理由都是基於個人臆測的「敵對政營的手法」。例如2022年10月,曾有傳言指稱「下午再去投票,這樣開票後,藍多於綠,讓他們不好作票」,但事實上投票時間並不影響計票結果,傳言描述作票的理由並沒有證據,也缺乏邏輯。
有趣的是,2022年11月出現另一則傳言稱,「冥黨造謠叫大家不要早上去投票,這次投票下午4點馬上封鎖票匭,藍營還有一堆人在排隊無法投票」,明顯是回應前一則有關投票時間的傳言。不過,這則傳言同樣是錯誤訊息,地方選委會與中選會均表示,只要在投票日下午4點以前抵達投票所,均可以投票,選務工作人員會在投票時間截止後,站到排隊隊末,等排隊的民眾都投完票後,再將投票所佈置為開票所。
圖2:選務工作人員會在投票時間截止後,站到排隊隊末,等排隊的民眾都投完票後,再將投票所佈置為開票所。查核中心攝於2022年台北市選委會投票演練。
以過時資訊質疑現在的選務規定
而選務傳言中,也有部分傳言是以「過去曾經發生,但不符合現況」的過時資訊,來質疑現今的選務。例如中選會曾在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工作手冊中,刪除開票前選務人員應宣布領票人數之規定,但經立委質詢、監察院糾正後,中選會已修正規定,在2020年1月的總統和立委大選,以及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及公民投票中,選務人員都須在開票前公布領票人數。
儘管中選會已修正作法,「投票所不公布領票數」的傳言仍在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與2022年的九合一公投與地方選舉中出現,並以2018年的立委質詢影片以及2019年的監察院糾正資料為素材,將舊事件用來質疑修正後的選舉規定。
提防作票陰謀論 掌握4種作票謠言樣態
除了前述傳言,選舉前還有許多傳言是以「作票陰謀論」為中心,查核中心日前曾發布謠言風向球文章,將作票類假訊息整理成四個樣態,包括:
作票謠言樣態一:把秘密投票的設計扭曲為「作票」的陰謀論
作票謠言樣態二:造謠者把選務用品誇大為作票工具
作票謠言樣態三:謠言刻意忽略、簡化選務的監控機制
作票謠言樣態四:將選務瑕疵,過度放大為「作票」
詳細內容可參考:【謠言風向球】提防作票陰謀論 掌握4種作票謠言樣態
【投開票日當天】偶發事件易被放大或扭曲
投開票日當天,各種投開票所偶發事件成為傳言主角,投開票所發生的各種事件都有可能被放大或扭曲,甚至被用來指稱作票、作弊。
在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當天晚上,當各開票所緊鑼密鼓的開票,選民還沉浸在緊張焦慮的開票氛圍中,網路上出現一支指控開票不公的影片,稱「喊二號,卻劃記三號蔡英文」,但仔細看影片,可發現計票「蔡英文」的畫記員其實跟影片中喊「二號票」的開票動作並不同步,實際上,「喊二號」是來自立委開票,影片畫面卻對準總統計票。
查核中心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的開票之夜迅速破解這支影片,但這支影片仍不時重新流傳,企圖動搖民眾對選舉制度的信賴。
除了刻意扭曲事件的影片,投開票日當天,社群平台也常會流傳各種投開票所發生的偶發事件,用以指稱選務不公。雖然有些事件確實是值得檢討的選務疏失,但傳言的常會未審先判地指稱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作票,有時則是挪用不同地區的開票影片,用以指稱另一地有選務不公
例如在2022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當晚,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稱「屏東縣中選會太扯了」,影片內容是民眾質疑選務人員將選票帶到另一隔間,但經過查證,這支影片發生在桃園中壢,並不是屏東的開票所。
查核中心後來也採訪開投票所所屬地區的里長,里長說,當天確實有聽到民眾反映應務人員沒有公布領票人數,但經民眾反應後,選務人員就有公布領票人數,後續開票作業也有順利完成。
在2021年的公投,當天下午就有網傳影片稱「抓到作弊偷票箱底蓄意不封」,經查,影片拍攝於當日投票之前,在新北淡水的一處投票所發現票匭底部有些微破損,選務人員在投票前就已經以膠帶補強底部,後續順利完成投開票與計票作業。
選務疏失確實應受公評,如果民眾是在投開票所現場,可當場向主任管理員或其它選務人員提出異議,立刻矯正選務過程中的疏失,也可向地方選委會或中選會檢舉。
但當民眾在網路上看到疑似選務疏失的傳言,查核團隊建議,在轉傳之前,請先冷靜,因為這類傳言查證不易,但傳言很容易在流傳過程中可能去脈絡或被挪用,因此最好是靜待更多媒體資訊,或提報給查核中心查證。
圖3:台灣的計票還是以人工計票為主,選務人員會在各開票所一張張唱票、亮票、計票,計票結果必須當場公布。查核中心攝於高雄市第3屆市長韓國瑜罷免案開票現場。
【選舉後】錯誤計算票數或引用錯誤數據 指稱選舉不公
根據查核中心觀測,選後最常出現的傳言是各種「數字題」,這些傳言會自行計算、解讀各種來源的票數,用以指稱票數灌水、選舉票數、選舉不公有誤,但這類傳言時常引用錯誤數據或是計算錯誤。
在2022年,曾有傳言稱「高達14.5萬人只投市長,沒投議員」,這則傳言宣稱引用中選會資料,但檢視中選會網站資料,高雄市長候選人得票總數與市議員得票總數僅差不到1萬票,不是傳言所宣稱的14.5萬,傳言引用的數字完全錯誤。同一則傳言也稱「高雄市投給陳其邁的票數,遠大於投給民進黨議員票數,真的有太有問題了」,但傳言指出,這顯顯示陳其邁有吸納非民進黨支持者的能力,票源可能來自其它政黨的支持者,並無不合理。
2022年還有傳言是稱「屏東縣長開票數217537+206460=423997票;議員投票人數却達678576,兩者差了25萬4579票,跑到那裏去了」,而這則傳言犯了多處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僅計算到其中兩位屏東縣長候選人的得票數,沒有算進第三位候選人的得票數;第二個錯誤是誤把「選舉人數」(該選區有投票權之人數)錯當「投票人數」(實際投票人數)。
此外,還有些傳言是以電視開票的票數指稱選舉票數有疑,或是臆測電腦計票程式有詐,而據查核中心觀測,這些傳言十分「長壽」,即使經過查核中心闢謠,仍會透過不同平台流傳,並在下次選舉時捲土重來。
其實有關計票相關的傳言,只要瞭解台灣選務的計票方式,就不容易受騙。台灣的計票還是以人工計票為主,選務人員會在各開票所一張張唱票、亮票、計票,計票結果必須當場公布;而電腦只是輔助、匯整之用,中選會所公布的各投票所開票結果,也須與各投開票所現場公布的數據一致,相關數據都能在中選會網站上查詢,民眾除了在開票所現場監票,也可在監票完畢後,上中選會網站核對開票結果。
小結
距離一月的總統大選僅剩一個月,查核中心相信,奠基在事實基礎的討論,才能讓我們的公民社會更進步。雖然監督選務的獨立與透明,是所有公民的責任與權利,而各種選務資訊、選舉公共議題在網路上多元蓬勃地發展,也是民主社會中言論自由的展現,但查核中心還是要提醒大家提防假訊息,避免有心人士利用民眾對於選務的不瞭解,或是利用大家對於選務資訊的渴望,以假訊息混淆民眾的認知,傳遞錯誤資訊,甚至動搖民眾對制度的信賴。
這份「選務謠言劇本」,是希望透過預測、模擬可能的傳言,事先為讀者接種「謠言疫苗」,;而另一方面,查核團隊去年也曾整理多篇「選務查知識」,幫助大家掌握正確的選務資訊,減少讓不實訊息趁虛而入的空間。
掌握選務知識,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