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能源】柯文哲說「台積電在新竹科學園區那一家工廠是占台灣總耗電量5%」?

2023-12-112023-12-11 公共議題查核

【快速跳轉】為何要查|查證摘要|查證對象|查核過程|

為何要查

半導體產業也是台灣經濟重要的支柱之一,而半導體在台灣不只是科技、經濟議題,也與能源、政治與外交等議題相關,而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具規模的半導體廠,其在台灣的動向與發展也受到各界關注,各總統候選人都曾在公開場合發表與台積電有關的意見。

查證摘要

柯文哲在高雄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在新竹科學園區那一家工廠是占台灣總耗電量5%」,經查:

一、根據台積電的企業永續報告書和能源局資訊,台積電「全球廠區」佔全台電力消費比值,從2017年至2022年間,分別是4.36%、4.34%、5.11%、5.92%、6.38%與7.54%。

柯文哲所稱的5%,接近2019年的數據5.11%;但不論是那一個數據,都是台積電「全球廠區總用電量」佔全台電力消費比值的數據,並非新竹單一廠區。

二、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從整體來看,台積電確實是台灣用電量增長的重要因素,且因其減碳承諾需大量使用綠電,政府在做未來能源規劃時,需權衡產業發展和發電配置。

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也說,台灣所供應的電力要支持台積電等相關產業所有的用電量,確實很辛苦,但台積電電力使用效益高。若台積電是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台灣的能源政策就考量能源風險並從更多元、全面的角度評估。

查證結果:論述確有事實基礎,但與所查資料不符

台積電確實為高耗電產業,政府應全面、多元評估能源政策以因應產業發展。但柯文哲提到的「5%」數據並非新竹單一廠區的能源消耗,而是2019-2020年台積電全球廠區的數據。

柯文哲的話來自哪裡?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11月6日受邀到高雄大學「高雄・政治交匯點」講座演講。當學生問及,台積電是台灣的奇蹟,若未來半導體不再是台灣的優勢,台灣該做何準備;柯文哲表示,台積電在台灣發展,也有其代價,但它是台灣最強的產業,台灣是否轉型、如何轉型,需最好風險管理。

而柯文哲回答中提到:「台積電在新竹科學園區,就那一家工廠,它的耗電量等於台北市250萬人口的耗電量,台積電在新竹科學園區那一家工廠是占台灣總耗電量5%。將來台南高雄蓋完,耗電量估計佔全台灣的8-10%。」

資料出處:台視新聞直播「【完整公開】LIVE 柯文哲 高雄大學政治交匯演講」(1:24:04起)

查核過程

查核點、柯文哲說「台積電在新竹科學園區,就那一家工廠,它的耗電量等於台北市250萬人口的耗電量、佔台灣總耗電量5%;將來台南高雄廠蓋完,耗電量會估計在全台總耗電量的8-10%」?

「台積電耗電量佔全台5%」的數據出處為何?

(一)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柯文哲講的「5%」,是指台積電整個公司的用電量佔比為全台用電量的5%,這是整個台積電很多廠的用電量總和,而不是單一廠房的用電量,但這個數據也舊了,2022年的佔比已經來到7%。

(二)以「台積電 全台灣5% 電量」等關鍵字檢索,可找到多家媒體討論台積電歷年的耗電量,其中環境資訊中心在2021年9月的外電報導與《衛報》報導即提到:「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料,台積電一間公司使用了台灣全部電力的近5%,2022年預計將上升至7.2%。」

查找綠色和平台灣網站上2021年9月前有關台積電用電量的資訊,可找到2020年7月29日的文章,其中提到:「根據台積電CSR報告書與綠色和平估算,台積電年用電量佔全臺總用電量4.8%,已超過臺北市年用電量,大量使用灰電意味著高碳排放。」

(三)檢視台積電官網公布的歷年企業永續報告書,以當年度的能源總消耗量,乘上電力能源佔比,得出台積電2017年至2022年間的總耗電量,分別約為113.88億度、124.41億度、135.76億度、160.58億度、180.8億度、210.86億度。

查核記者對比能源局歷年公布的全國電力消耗,得知台積電2017年至2022年間,台積電電力消耗量與全台電力消費的比例,分別是4.36%、4.34%、5.11%、5.92%、6.38%與7.54%。

報告書指出,數據範疇涵蓋台灣廠區、台積電(中國)、台積電(南京)、 WaferTech、采鈺公司等;而在報告書末段的聯絡資訊,也可看到,光是台灣廠區就有12座晶圓廠,其中6座位於新竹科學園區,2座位於中部科學園區,4座位於南部科學園區。不過,報告書並未提供台積電位於竹科個別廠區的用電量。

可知,該報告書中的數據並非單指台積電的某一間廠房,也並非僅限於台灣廠區的數據,而是台積電在全台與全球各地廠區的能源消耗。

對於台積電用電需求與台灣能源政策,專家如何解讀?

(一)趙家緯表示,台積電的用電量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討論,第一個面向是台灣的供電是否符合台積電在台灣擴張的電力需求,第二個面向是台積電本身有減碳承諾,有RE100(註1)的目標,它要怎麼達成它的承諾。而RE100也是許多台灣企業的目標,因此政府在做能源規劃時,需權衡產業發展和發電配置。

(二)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表示,台灣所供應的電力要支持台積電等相關產業所有的用電量,確實很辛苦,但從經濟角度評估台積電使用能源的成本效益,看的是「能源密集度」,意即「每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換言之,以投入一單位的能源可換得多少GDP來看,台積電使用電力的效益是高的。如果我們肯定台積電是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那麼台灣的能源政策就要從更多元、更全面的角度來重新評估。

註1、RE100 是一項國際能源倡議,要求加入倡議的企業承諾使用100%的再生能源(100% renewable electricity)。

(記者陳璽安)

補充資料

從台積電的用電需求看台灣的產業發展與能源政策,專家觀點為何?

(一)趙家緯表示,台積電的用電量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討論,第一個面向是台灣的供電是否符合台積電在台灣擴張的電力需求,第二個面向是台積電本身有減碳承諾,有RE100的目標,它要怎麼達成它的承諾。

趙家緯說,如果單單討論台灣的發電量是否足夠台積電用,可能是夠;但是從整體來看,台積電用電量升高,確實是台灣用電量增長的重要因素,如果希望台積電在台灣擴廠,政府、社會需要多方考量,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既有產業結構,例如鋼鐵業、石化業規模是否需要降低?

第二個面向是有關台積電本身的減碳承諾與RE100的目標,台積電的擴展,不只需要用電,還必須使用再生能源。因此對台積電的電力供應,不能只討論蓋核電廠、蓋燃媒電廠,還必須討論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綠電供其使用。

趙家緯說,其實不只台積電,台灣很多廠商都有RE100的目標,預估2030年全台企業的再生能源需求是600億度。但是無論是現在的民進黨政府,還是柯文哲的政策承諾,都是以提供900億度的綠電為目標,但是光是提供企業承諾的綠電就會用掉600億度以上,900億度的目標是否足夠呢?這些都是討論台積電與企業用電時可以思考的面向。

(二)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表示,台灣所供應的電力要支持台積電等相關產業所有的用電量,確實很辛苦,但從經濟角度評估台積電使用能源的成本效益,看的是「能源密集度」,意即「每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換言之,以投入一單位的能源可換得多少GDP來看,台積電使用電力的效益是高的。如果我們肯定台積電是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那麼台灣的能源政策就要從更多元、更全面的角度來重新評估。

廖惠珠進一步表示,台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很高,2022年進口能源佔97.3%,自產能源僅2.7%,其中1.2%是生質能及廢棄物發電、0.7%是太陽光電、0.4%水力、0.2%風力,這些再生能源發電量短期內衝不上來,且有些屬於間歇性能源,不可調度或不夠穩定,成為台灣電力供應的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的能源政策, 過於仰賴進口能源,其中,天然氣在2022年的自給率僅0.36%,在電力發電的佔比卻越來越高,2022年達37.87%,2025年擬提升至50%,但國外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例如德國就因烏俄戰爭而被迫調整了能源政策。

廖惠珠說,如果時光倒流到20、30年前,台灣可能可以選擇不要發展能源密集度高的產業;但在今日,在台灣現在的經濟與產業結構下,國家領導人制定能源政策時,就要多方考量,包括能源是否穩定供應、價格是否能讓民眾負擔,以及能源來源是否多元能應付不同風險。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