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察室】 民調達人教你看懂選舉民調

【議題觀察室】 民調達人教你看懂選舉民調

記者陳偉婷/報導

2024總統大選登記已於11月24日截止,藍白合不合的一切紛亂,終於塵埃落定,未來執政大位將由3組候選人:民主進步黨的賴清德、蕭美琴;中國國民黨的侯友宜和趙少康,以及民眾黨的柯文哲、吳欣盈角逐。

藍白合因民調解讀歧異而破局,日前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最新民調,賴清德與侯友宜支持度僅差距0.3個百分點、落在誤差範圍內,也引起外界關注和討論。民調結果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可以反映真實的選情嗎?尤其在「三腳督」局勢,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民調也可能變成帶風向的工具,必須謹慎解讀。專家說:樣本數、信心水準和抽樣誤差是解讀民調的關鍵,相關報導應該揭露,否則就應對其可信度存疑;對於未揭露民調執行單位、樣本抽樣方法、統計誤差值、以及問卷內容等的民調結果,也建議大家「看看就好」。

(圖片來源:Canva)

影響民調結果因素多 懂得看才不會被騙

政大選研中心研究員蕭怡靖11月21日接受查核中心採訪時說,民調是科學的研究工具,在嚴謹的調查、抽樣、執行下,民調結果是一個科學的答案,但民調執行會受很多因素干擾,如抽樣方法、問卷設計、訪問執行、資料分析方法等,都可能影響民調結果,民眾要先有民調的基本知識,才能看懂民調數字背後的含意。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受訪時也說,此次藍白整合的民調爭議,「做民調是統計學、比民調是數學、藍白合是政治學」,一開始的協商就沒有把民調比較的基準和方式講清楚,甚至母體、調查方法、調查時間和問卷題目都不一樣,「不同的母體無法比較」,後來才會陷入雞同鴨講、各說各話,一方用統計理論、想柯侯互比;一方堅持是3%不是6%、想跟賴蕭互比的困境。

陳炳宏長期觀察媒體報導選舉民調,他也發現,多數報導停留在數字誰高誰低,數字高的就說是「領先」,卻對樣本數、抽樣誤差、問卷設計等略而不提,形成許多誤導性的民調報導,也可能影響選民認知。正面來看,此次藍白合民調爭議,恰好開啟全民學習民調知識的契機。

(圖片來源:Canva)

民調必須掌握的三個關鍵資訊

蕭怡靖說,解讀民調數字時,最關鍵的資訊是樣本數、信心水準和抽樣誤差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科普,民調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訪問有代表性的樣本推論母體的真實狀況,在1068份樣本數、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值就是±3%。舉例來說,如果某民調結果呈現總統候選人支持度為40%,其真實的支持度有95%的可能性落在37%至43%區間。換言之,民眾對此候選人真正支持度不在此區間的,僅有5%。

陳炳宏表示,凡抽樣必有誤差,所以民調要設誤差。通常民調喜歡採用1068個樣本為標準,這樣誤差值大約±3%,如果樣本增加到2400個左右,誤差就縮小到約±2%。若在統計誤差範圍內,縱然數字有高有低,兩人也是不分軒輊。

「如果一個候選人支持度30%,另一個候選人支持度26%,哪一個贏?」陳炳宏說,光從數字比較,一般都直覺30%贏過26%,但如果加入統計「抽樣誤差」的概念,兩邊都計算±3%的抽樣誤差,支持度會落在33%-27%及29%至23%,兩者互有重疊,理論上沒辦法斷定30%一定贏26%。意即6%並不是+3和-3加起來變6%,柯陣營主張的讓3%、讓6%並非統計的語言,而是數學比大小的概念。


圖:解讀民調數字關鍵資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製圖


民調數字「科學」嗎?哪些因素會影響民調結果?

蕭怡靖表示,民意調查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影響結果,如調查的母體是什麼族群、可以代表誰的聲音;調查的方法是市話、手機還是網路;問卷題目的設計,有沒有誘導性問法;分析方法、如何加權、民調執行的單位是否中立可信等,都會影響民調的可信度。

理論上樣本數愈多的民調,應該誤差愈小;但陳炳宏說,除了看樣本數,也要看樣本的結構,如果一個調查的樣本都住在都會區或都只有單一的年齡或性別,就沒辦法推論到全體選民。過去曾有一家媒體做總統滿意度調查,結果其樣本竟然是是「訂戶名單」,就算樣本數夠多,也會因為樣本偏誤而無法得到客觀的答案。

目前民調大多以市話、手機或網絡蒐集民眾意見,但每種工具都有侷限。例如,傳統民調以市話為主,且調查時間多在晚上6時至9時間,會在家接電話者可能通常為年長者、女性,年輕人和男性的聲音可能被忽略。若採手機調查,則可能忽略年長者;只做網路也會有世代、資訊落差的疑慮,可能較偏向年輕人。

(圖片來源:Canva)

為什麼有些民調需要加權處理?怎麼做?

蕭怡靖說,目前沒有完美的民調執行工具,如果因為調查工具限制、樣本資料有偏誤,在調查結束後必須確認樣本結構與母體結構有沒有顯著差別,如果有,就要做加權處理。

舉例來說,一次民調是以市話調查,結果調查樣本男性偏少、女性居多,就必須加權處理,把男性的意見乘以1.1或1.2,意即放大男性的聲音10%或20%,讓其更接近母體的結構。若某一個樣本族群比例過高,則也可以透過加權,讓其意見打折。

蕭怡靖解釋,如果某一個議題不受年齡、性別或族群影響的話,有沒有加權可能沒有影響;但如果是爭議的政策,如同志婚姻,可能就有世代差異,用手機或市話做調查的結果可能會差很多,就必須透過加權調整調查方法不足的偏誤。

小心民調帶風向 關鍵資訊要揭露

選舉罷免法明文規定,政黨及任何人發佈選舉民意調查資料,要載明負責調查的單位、主持人、辦理時間、抽樣方法、母體數、樣本數、誤差值及經費來源。

陳炳宏說,樣本數、抽樣誤差、樣本結構是媒體報導民調時應該揭露的關鍵資訊,但現在許多媒體報導並未揭露相關訊息,甚至連誤差範圍都沒有說明。刊載民調資料時,也應揭露問卷題目,讓讀者有依據判斷,題目有沒有誤導、誘導性偏差。此外,選舉季節有時候會看到名不見經傳、從未發佈民調的單位發佈選舉民調,這種民調可能別有用意,民眾更要小心識讀,如果媒體報導沒有揭露民調執行單位、樣本抽樣方法、統計誤差值,以及問卷內容等,其民調結果「看看就好」。

記者陳偉婷
製圖卓育麟

主編陳慧敏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