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探勘者—台灣事實查核生態圈群像

真相探勘者—台灣事實查核生態圈群像

此文改編自蘇巧寧與李惟平合著的英文學術論文 “Excavating Truth – Assessing Citizen-led fact-checking practices in Taiwan” 。該論文收錄於密西根州立大學2023年出版的Resistance in the era of nationalism – Perform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一書

作者:李惟平、蘇巧寧

過去幾年,台灣社會面臨假訊息重大挑戰。「事實查核」成為主要應對機制。從2015年查核網站「麥擱騙」(MyGoPen)創立、2017年「真的假的」查證協作社群 (Cofacts)上線,再到2018年「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成立,台灣查核團體茁壯發展,彼此漸有合作,更與國外事實查核機構對話交流,成為國際事實查核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共同對抗全球假訊息。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簡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麥擱騙」、「真的假的」三個事實查核組織的特色,以及其在台灣社會政治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幫助讀者了解事實查核的運作。

台灣在近幾年才有專事事實查核的組織,但事實查核組織在國外已有20年歷史。研究新聞歷史的學者多會同意,美國是事實查核組織萌芽的重要發源地。2003年時,由賓州大學安那堡政策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支持的FactCheck.org成立。該組織的事實查核者,多為有豐富經驗的政治線記者,著重查核政治人物發言,希望能提供民眾更近於真實的政治資訊。隨後幾年成立的獨立查核組織或主流媒體成立的工作團隊,如PolitiFact或是華盛頓郵報的Fact Checker,初期也專注於政治查核,檢驗政治人物發言的真實度。

在美國之外,或因重大政治及選舉事件,或因假訊息的威脅更甚以往,過去十年事實查核組織更是發展蓬勃。根據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Duke Reporter’s Lab) 統計,2015年全球有151家事實查核組織,至2022年,查核組織數量已至424家。2023年數目稍降,但也有417家查核組織正在運作。

A graph of a number of active fact checkers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圖片來源:Misinformation spreads, but fact-checking has leveled off - Duke Reporters' Lab. Duke Reporters’ Lab. https://reporterslab.org/misinformation-spreads-but-fact-checking-has-le...

美國事實查核組織是為了揭發政治人物謊言而萌芽,台灣的事實查核組織源起於對付氾濫的詐騙資訊。2015年,資訊工程師葉子揚見到長輩常為手機收到的詐騙訊息所苦,因此建立部落格「麥擱騙」,澄清不實訊息,以免老人家受騙。這個部落格名稱取其台語諧音,意謂「別再騙了」。豈料這項緣起於單純孝心的網站大受歡迎,竟發展成台灣事實查核重鎮之一。目前麥擱騙也透過LINE的帳號,接受使用者回報假訊息,並且提供查核後的結果。查核內容也發布於Yahoo等網站。2023年起,麥擱騙也通過認證,成為國際事實查核聯盟 (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一員,並且參與不少提升媒體素養的合作計畫。

不同於最初僅憑一己之力建立的麥擱騙,真的假的」Cofacts源於社群協力計畫以及g0v公民科技創新獎助金的支持。這個於2017年上線的計畫由使用者在LINE及Cofacts網站上向聊天機器人回報假訊息,聊天機器人便會搜尋資料庫,將已由事實查核組織或其他使用者查證過的結果,回應給提報詢問假訊息的使用者。換句話說,Cofacts本無專屬的事實查證團隊,卻利用科技以及社群共同努力,提供事實查核資訊。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則是在2018年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共同發起,其宗旨是「執行公共事務相關訊息之事實查核。期能抑制不實資訊的負面影響,提升公眾的資訊素養,裨益台灣的民主發展」(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成立宗旨】網頁)。查核中心的前董事長胡元輝將事實查核視為一種運動。他希望藉著事實查核的成立,可以讓台灣民眾理解正確資訊對於民主的重要性,以及假訊息對民主社會可能帶來的傷害。與「麥擱騙」及「真的假的」有別之處在於,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查核者,多有記者或相關科系背景,並且遵循傳統新聞事實查核方法和原則。目前查核中心有九位專職查核記者與編輯,每個月發表70至90篇報告之外,也提供國際動態以及研究文章。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在2018年獲得國際事實查核聯盟認證,並且參與新冠肺炎等全球不實訊息查核戰役,多次獲得國際事實查核的獎項。

以上三個台灣事實查核組織,都有各自的定位、選題標準、查核方式。比如事實查核中心從成立時,便積極以提升台灣新聞媒體的資訊品質為目標,也依循新聞學的原則標準。「真的假的」則是建基在社群開源的精神。「真的假的」創立者Johnson和比鄰指出,該機制基於言論自由,歡迎使用者貢獻事實查核,且不會加諸訊息審查機制。當然,此機制難免招來惡意使用者,故意混入不確實的「事實查證」。但若有此情況發生,其他使用者也會留下其他查證結果,作為對比,使用者可以因此看到不同的查證結果,自行判斷事實真偽。MyGoPen則是以年紀較大的長者為目標群,提供清晰簡明的語言以及視覺設計,讓長者能更有效地判斷資訊。

以下圖表簡結三個事實查核組織的區別:


表1:三個事實查核組織的方法差異 (製表:李惟平、蘇巧寧)

經過多年耕耘,台灣事實查核生態組織漸趨成熟,查核組織之間也多有互動,分享查核經驗以及結果。比如「真的假的」的公開資料庫,可以讓其他組織的查核者看到哪些假訊息被讀者提報,而「真的假的」的使用者也會引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或麥擱騙的查核報告,以此做為Cofact聊天機器人核實回覆的依據。在選舉或國內外大事發生期間,事實查核組織之間的彼此協力,會讓總體的事實查核更有效率,防禦境內外不實資訊的攻擊。而在台灣媒體生態環境方面,由於查核組織提報不實資訊,也可促使主流媒體更注重訊息的正確性。

但這三個組織,也面臨共通的難題。第一道難題是對於政治偏見的指控。事實上,這也是各國事實查核組織常見的共同遭遇。學術研究也顯示,讀者若認為資訊本身或是事實查核者具有偏見,也會影響事實查核的成效。然而美國查核組織,還是常常直接評判政治人物的發言正確與否。可是台灣事實查核組織在早期發展時,卻須斟酌是否查核政治題目或政治人物發言。主要原因之一是,查核組織人力不足。能夠查核政治議題的查核員,常需具有資深的政治新聞知識與敏感度。二來組織尚在萌芽,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後續發展與公信力。

不過經歷近幾年重大選戰與新聞事件,台灣事實查核組織也了解政治議題是必須處理的假新聞重地,也因此展開查核。但另一方面也採取措施,提升可信度。比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著重在更有事實客觀評斷的「政策議題」查核。此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建立嚴謹的資金來源原則,謝絕來自政府、政黨、政治人物的捐款。麥擱騙則在網站上聲明,「MyGoPen 是一個為澄清謠言所設立的網頁,單純對資訊做釐清…編輯或是網頁本身不會對政治立場表態」 (見麥擱騙【關於我們】網頁)。

第二道事實查核組織面臨的難題,則是事實查核組織如何找到或留任資深的事實查核人才。事實上不只是政治傳言,許多領域的議題,例如食品安全或是民生政策,也會需要查核者長期培養的人脈以及對該領域的深入知識。有經驗的查核員在面臨假訊息時,通常可以更快勘破信息可疑之處或知道破案的線索路徑。其實不只是台灣,許多國家的事實查核組織,也希望能得到更多資源與支持,聘任或留下具有查核經驗的人才。

事實查核組織是民主社會獲取正確資訊的重要支柱。事實查核組織面臨的挑戰,也會影響社會整體資訊環境與民眾對公眾事務的抉擇。面對科技進步與愈益大量產製、快速流通的假訊息,如何能夠讓事實查核組織有更堅實的資源,做好把關資訊工作,並且取得大眾信任,是整體社會應該重視討論的議題。


李惟平是馬里蘭大學博士,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特約研究員
蘇巧寧是奧克蘭大學傳播、新聞、公關學系副教授,也任該校文化與全球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