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網路傳言與媒體報導如何讓高端流感疫苗陷入政治討論
【謠言風向球】網路傳言與媒體報導如何讓高端流感疫苗陷入政治討論
記者陳偉婷/報導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於10月2日開打,在開打前,網路傳言早甚囂塵上,傳散高端引進國外三流疫苗搶佔公費市場、高端未經三期試驗等錯誤資訊。在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後,相關討論從網路世界蔓延至特定媒體報導和主筆評論,開始有一連串「學生家長躲打高端」、「長輩不敢打高端」、「中央硬塞高端給民眾」、「地方政府公開疫苗品牌」、「應該讓民眾有疫苗選擇權」等議題發酵。
馬偕兒童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邱南昌近日觀察,網路一波波對高端流感疫苗的攻擊,確實影響部分民眾接種的意願和信心。以往接種公費流感疫苗,醫院拿到什麼廠牌、民眾就打什麼廠牌;但今年有些民眾會問「是不是高端」,有些人一聽到高端就不打、寧願選擇自費。
邱南昌說,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多年,政府購進的各廠牌疫苗其效果和副作用都差不多,符合公費資格的對象可選擇打或不打,政府從來沒有強迫接種,只是不能自選疫苗廠牌。相關做法已經行之多年,以往也沒有引起民怨,今年因為「高端流感疫苗」加入公費,引起「自選疫苗」等諸多不科學且不必要的討論。
圖卡板(可左右滑動喔)
從網路到媒體 反高端輿論是怎麼成形的
根據查核中心長期觀察網路傳言,從新冠疫情期間至2022年九合一大選前,網路上諸多關於高端疫苗的負面訊息。其中有些是可受公評的政策討論,如疫苗採購、炒股爭議等;但也有一些是缺乏證據、帶風向的說法,如高端新冠疫苗是無效疫苗等,儘管後續世界衛生組織取得高端技術技轉授權,網路傳言普遍對高端疫苗品質仍有諸多質疑。
公費流感疫苗每年10月開打,是重要防疫政策,疫苗採購和疫苗品質本來就應受監督且可受公評,今年高端流感疫苗首度加入公費之列,根據查核中心觀察,網路熱議可上溯自廠商招標時期就火光四射。
今年3月底,網路流傳一則媒體報導,內容引述某政治人物和一名感染科醫師意見,宣稱高端引進國外三流流感疫苗、未經臨床三期試驗,政府卻開後門讓其搶佔公費疫苗市場。疾管署於今年4月12日發新聞稿澄清,公費疫苗採購程序均依採購法規定;並於4月21日發布新聞稿公布採購招標結果,總採購量為698萬餘劑,採最有利標、複數決標方式進行,由4家廠商得標。
疾管署新聞稿也公開,今年首度改採最有利標,由領有許可證的廠商提出供應計畫及報價,再由專家參與採購評選會議,根據疫苗效益、價格、廠商履約能力、供貨時效、社會責任等項目評選。結果國光生技佔比最高(50%)、取得349萬餘劑;賽諾菲佔27.5%、192萬餘劑;台灣東洋佔12.4%、佔86萬餘劑,最後才是高端,僅佔10.1%,共70餘萬劑。
今年9月底、在公費疫苗開打前夕,之前3月底流傳的媒體報導又捲土重來,搭配網路傳言「每年有打流感疫苗的要小心了!衛福部現在又大開後門,讓高端引進國外低價疫苗,連研發都不用?」「無良政府為了賺錢,出了事他們可不負責的」等語,營造高端流感疫苗的不可確定性。
當公費流感疫苗正式開打時,2日先有一則貼文在line通訊軟體熱傳,這則貼文以第一人稱自訴在榮總家醫擔任志工,發現高端流感疫苗的分配數是他牌疫苗的三倍之多,質疑政府藉機大量消化,並提醒民眾接種疫苗前先確認是否為預約接種的品牌。
此則親身見證式的傳言實際上有諸多疑點,包含消息來源不明、所述地點是哪一家榮總並不清楚,且流感疫苗並未開放預約品牌;但因傳言營造鄰家友人口吻的殷切提醒,提升可信度,也讓訊息一時熱傳。
台北榮民總醫院也於2日深夜緊急發布聲明闢謠,且公開該院首日總計開立近900針疫苗中,約半數為國光疫苗,半數為東洋疫苗,首日注射未含任何一劑高端疫苗。
從網路傳言發酵為媒體新聞報導
網路假訊息發酵,點燃部分家長和民眾的擔憂,媒體報導2日指出「高端又來了 學生爆躲打流感疫苗」,內容引述一名感染科醫師宣稱高端流感疫苗沒有國內臨床試驗,且稱公費流感疫苗民眾「不得不打」、政府不應強制等。另外也有媒體以評論文章宣稱,打流感疫苗強迫中獎,且稱「直到開打前夕,外界才知公費流感疫苗有高端.....僅配送單一廠牌,民眾與學子並無選擇權」等。
上述的網路傳言或媒體報導,都夾雜引人誤解的錯誤資訊。查核報告第2619號查證此傳言,根據公開資訊和專家說法,高端流感疫苗在台灣有經過三期臨床試驗,且其原液來自韓國大廠、經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稱其為「三流」疫苗也有誤導之虞。
根據疾管署的公開資訊也可知,早在今年4月,政府已公布公費流感疫苗納入高端,並非開打前夕才宣布,且公費流感疫苗並非強制接種的疫苗,符合公費對象可接受公費接種,但也可以不接種或自費接種。公費疫苗會依比例配送到各地方及醫事機構,也不會出現僅配送高端的狀況。
在傳言與報導發酵之下,多個縣市政府宣稱為了保障民眾的流感疫苗「選擇權」,決定公開疫苗品牌,讓民眾選擇「打與不打」。部分民意代表也公開表態,捍衛民眾選擇權,質疑政府為什麼硬要買高端。
「流感疫苗選擇題」一時之間從科學議題變成傳言和輿論抨擊的政治議題。
疫苗是科學議題 卻難躲政治討論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沈智新說,疫苗是科學議題,根據過去一些國際研究發現,反疫苗者對疫苗的態度會跟政黨傾向有關。若某疫苗被視為與政府有關,討厭政府的人就會反對該疫苗;支持政府的人,對該疫苗的態度也比較正面。
沈智新說,高端流感疫苗的傳言可以迅速傳散、帶動輿論,可能跟民眾有其他選擇、傳言符合原本的認知有關。新冠疫情期間社會輿論對高端疫苗即有相當多的討論,民眾心中自有定見,當傳言符合民眾原本的認知,民眾會比較願意主動跟他人分享,產生動員的效果,而流感疫苗有其他品牌可選擇,也會降低民眾傳散錯誤資訊的心理負擔。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則表示,在科學傳播的討論上,高不確定性、高生命威脅性的議題,最有機會被操作成政治極化的議題。
黃俊儒說,流感疫苗議題本來是「低不確定性」,因其接種多年、流感疫苗安全性和效果都很明確,流感也不像以前的新冠病毒一樣、具有較高的生命威脅性,理論上並不應該被極化討論。但是,當媒體聚焦在特定現象、片面事實,此議題就變成「高知識不確定性」、「高生命威脅性」,彷彿疫苗政策背後有許多陰謀、打了可能更危險等。
「當議題變得高度不確定且感覺有迫切威脅性,這時候大家就會用意識形態判斷這件事。」黃俊儒說,科學本來應該是呈現相對客觀和中立的事實,但一般民眾要認知科學議題有一定的門檻,當議題超出理解範圍,就會先尋求認同對象的意見,因此也容易有被政治化操作的空間。
議題政治化後,正確知識的傳播容易陷入困境。黃俊儒表示,闢謠者儘管出於好意提出諸多科學證據,也可能被視為「高高在上者」而引起高馬效應,就像古代將軍騎著駿馬高高在上睥睨一切,被指正的人可能因為被「打臉」而不接受、甚至可能反其道而行,在同溫層中引起逆火效應,刻意和正確作法唱反調,不利科學知識傳播。
科學識讀 先確認議題有沒有被政治化
「要讓科學議題回歸專業討論,首要之務是,民眾要意識到這個議題有沒有被政治化的可能性。」黃俊儒說。當民眾對專業議題被政治化有所警覺,就可降低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接下來就有空間去檢視科學的確定性,試想一下傳言或媒體報導的內容,有沒有需要進一步查證的地方。
以高端流感疫苗為例,有許多公開資訊、權威組織的資料可查,民眾對於韓國原廠是否為「三流」、高端疫苗佔比為10%,是否有這麼大影響力等,民眾就可以自行驗證,也有更全面的資訊評估相關風險,民眾評估此資訊,不應受限於特定媒體報導,更不應被不知名來源的網路傳言驅動。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劉定萍則說,由於過去高端疫苗曾數度傳出負面新聞,已在部分大眾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當有不實訊息傳出時,民眾可能就會半信半疑或選擇寧可信其有。目前高端流感疫苗在公費疫苗的佔比不多,民眾行為應不至於影響防疫,但相關謠言盛行,打擊的是國產疫苗產業的聲譽,也對未來防疫埋下隱憂。未來若有新興傳染病發生,本土廠商投入研發可能卻步,或民眾也可能再度有信心危機。
劉定萍說,建議民眾識讀疫苗傳言先注意資訊來源、有沒有特定立場。當媒體引述專家意見時,也應公開揭露該專家是否有接受特定藥廠資助等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有助民眾判斷。
專家:醫療專業人士說明 有助疫苗正確資訊傳播
在網路眾多「反高端」的言論下,流感疫苗的打氣似乎未受明顯影響。根據疾管署於10月11日公布的統計資料,公費流感疫苗從2日開打至10日,累積接種達120萬人次,打氣與2022年同期差不多。
沈智新參與的一份跨國疫苗研究也有正向的發現。該研究探討不同專業領域如政治人物、醫療人員、運動員等傳達疫苗訊息的效果,結果發現,同樣的訊息,由不同人傳播會有不同的效果。對於疫苗等科學議題,民眾最相信醫療專業人士的說法,當專業人士正向、積極地傳遞正確資訊,有助降低該議題被政治干擾的風險。
沈智新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儘管對於假訊息的闢謠,有些專家可能被視為幫政府講話而降低其說服力,但有闢謠還是比沒有闢謠好。當科學證據愈多、專家願意挺身而出說明,民眾對疫苗的認知就會比較正確而正面。
主編/陳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