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察室】社宅是政策跳票或政績? 社宅數字的政治萬花筒

【議題觀察室】社宅是政策跳票或政績? 社宅數字的政治萬花筒

記者陳偉婷、許雲凱 / 報導

總統大選開始進入政策攻防,攸關民眾居住權益的社宅政策也成討論焦點,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等人都有社宅數據相關發言,也引發社群討論,如「全國社宅開工、興建中2.5萬戶、北市就佔2萬戶」、「政府興建社會住宅績效達8萬戶」、「不管哪個縣市、現任或卸任市長,任內社會住宅興建最多的就是陳其邁」等。

綜觀現在不同陣營對社宅政策數字的解讀,明明計算的都是社宅戶數,各方數字卻常兜不攏,到底誰說的對,外界也霧裡看花,社宅政策的討論也淪為數字遊戲。

社宅數字解讀 各取所需各說各話

目前各界討論社宅進度時,都是以內政部統計為主,官方計算社宅達成率的公式為「既有+新完工+興建中+已決標待開工」。以此算法,截至8月31日統計,全國社宅達成數為8萬5054戶。如果只算已完工數,則是2萬7781戶(其中6253戶於20016年10月31日前完工)、有3萬5422戶正在興建中;有2萬1851戶已經決標等待開工。

各方討論時,可能因目標不同、計算基準不同而有數字落差,而有了各自詮釋數字的空間。如
有些計算「既有」、「完工」加「興建」;有些僅算「完工」與「興建」;有些說法還將「完工」細分為「前朝」建設、換黨執政才完工,計較功績應該算在誰身上。有的算法是把已決標待開工也算進去,但何時完工也是未知數。

近期也有社宅的討論是互相指責「某任內完工數為0」、「某任內興建數為0」,但「完工數」、「興建數」等指標定義不明,討論也就各說各話、難以聚焦。

社宅政績誰功勞? 單靠中央或地方難成事

數據或許是直接可衡量社宅政策的公開指標,但社宅數字高低呈現、是中央還是地方的政績,解讀有很多眉角。

保障國民居住權益,健全住宅市場,提升居住品質,台灣訂有住宅法,且明文規定中央和地方權責,包含中央要制訂全國性住宅政策、財務規劃、督導協助地方處理住宅事宜、興辦社宅等;地方也肩負轄區內住宅政策制訂、住宅補貼案件受理核定、社宅興建等。

社宅建設本來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責和承擔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內政部官方統計中區分「中央」與「地方」,並分別計算社宅數量,但這只是區分興建社宅的主導單位,並非蓋社宅可以單靠其中一方完成。舉例來說,各地縣市政府興建的社宅,有部分案件是由中央提供土地及經費補助;而中央的住都中心蓋社宅,不論建照、使用執照、變更都市計畫、環評,權責都在地方政府,更不用說如果需要道路建設,或者設置公車站、Ubike等,樣樣都需要地方政府支援。

呂秉怡說,從民眾觀點看,關心的是有幾間社宅、中籤率高低、租金多寡,到底誰蓋的並不重要。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鄭人豪也說,社宅政策無法單靠中央或地方就能成事,也無法單從中央或地方的呈現數字判定誰做的比較好、比較認真或比較多。

中央社宅完工數掛零? 台灣社宅發展先地方後中央

從內政部官方統計的數字可以看出一些現象:台北市的社宅數量最多、中央在「既有」和「新完工」的數字較低、甚至有些直接掛零;新北、台南和高雄的統計,則都是中央高於地方。

翻開台灣社宅的建設史,最早可追溯於房價高、需求量大的台北市、新北市,為了回應選民期待,2010年時市長候選人郝龍斌、蘇貞昌、朱立倫和蔡英文都有提出社宅政策,民間組織社會住宅聯盟也應運而生。

呂秉怡說,2010年時,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前總統馬英九回應民間期待,開始盤點資源、提供社宅基地給雙北。到2014年,住盟等19個民間團體再度發起巢運運動督促中央和地方政府落實社宅政策,當時的馬英九和五都市長當選人都提出承諾,社宅總數達到8.8萬戶。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也說,社宅興辦一開始的驅動是從地方開始,在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又提出20萬戶的社宅政見目標,等到2018年成立住都中心之後,中央才有主導興辦社宅的主責機關。

根據審計部
111年度總決算報告書提到,內政部社宅興辦計畫執行分為2階段,第1階段(2017-2020)直接興建4萬戶,是由地方政府主辦,中央內政部協辦;然因地方政府量能不足,第2階段條調整為中央內政部主辦、內政部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協助興建6萬戶,其餘2萬戶由地方興辦。

彭揚凱說,由於興辦社宅至少花4年時間,中央加入主導的時間較晚,因此現在的統計數字一定是起步較早的地方比較多,中央掛零也不足為奇,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央社宅完工。現在比較中央與地方的社宅數量,並以此評斷誰績效好,反而忽略了社宅是雙方分工合作的事實。

台北社宅數高有原因

社宅的發展快慢也取決於該縣市的需求,各都市面對的問題、壓力、房價負荷不同,政府投入的狀態就有差異。例如雙北遭遇人口壅塞、房價過高,對於社宅有迫切需求;但南部縣市可能沒有這麼高的房價負荷,社宅的急迫性就沒有這麼強烈。

檢視內政部社宅統計(截至8月31日),台北市已完工社宅有1萬1360戶,若以中央政府達成數標準計算(既有+新完工+興建中+已決標待開工),則有1萬9980戶,不論哪一項數據,都是目前所有縣市中最高,南部縣市社宅數字則以中央主導為多。

鄭人豪說,台北市遭遇人口衰竭、青年流失、房價高到不行,對於社宅有迫切需求,因此其社宅政策也起步較早,並帶動中央政府重視社宅議題。前市長郝龍斌任內開始蓋社宅,前市長柯文哲也將其列為優先政策,北市社宅不論是居住的品質、建築計畫的有趣性和豐富度,都讓外界驚嘆。台北社宅經驗已經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也屢到國外分享成功經驗,而這難以單獨歸功於誰。

呂秉怡也表示,台北市興建社宅最多,背後當然有獨特優越的條件與歷史因素。首先,台北市財政健全,資金相對不愁,還有興辦國宅與平價住宅的經驗,對於性質相近的社宅較容易上手。從郝龍斌、柯文哲,加上當時副市長林欽榮與都發局長林洲民全力以赴,才有現在的成績。不過柯文哲第二任時,社宅腳步就放緩,基本上是將已開辦的社宅陸續完工,很少再提出新的規劃案。

8年20萬社宅是否跳票? 民團提質疑

蔡英文提出「8年20萬社宅」政策,外界正睜大眼睛評估最終績效。

呂秉怡觀察,蔡政府提出「8年20萬戶」政見,先將包租代管算入20萬戶,又再將社宅達成率納入已決標待開工等較寬鬆的定義計算,不免讓人感覺政府有追求數字績效的傾向。中央也給各縣市政府設定社宅目標,台中以北的都會區最需要社宅,但這些縣市進度緩慢,反而是民進黨執政的南部縣市達成率較高,顯示南部縣市幫忙中央趕進度,社宅政策已經被KPI帶著跑,偏離原始目的。

彭揚凱也站支持社宅的社會團體角度表示,很想問各總統候選人,當選後會不會延續目前的社宅計畫?依照目前進度,估計還要5年才能達成興建12萬戶目標,因此目前規劃中的社宅會不會落實,取決於各候選人的社宅政策。

 

記者:陳偉婷、許雲凱
主編:陳慧敏
美編:卓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