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水梨果梗黏黏的、果心大、果肉鬆散、切開易發黃、7月中旬前上市,代表有用生長激素,會影響生育」?

【錯誤】網傳「水梨果梗黏黏的、果心大、果肉鬆散、切開易發黃、7月中旬前上市,代表有用生長激素,會影響生育」?

事實查核報告#2616
網傳「水梨果梗黏黏的、果心大、果肉鬆散、切開易發黃、7月中旬前上市,代表有用生長激素,會影響生育」?
發布日期/2023年9月28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8版】

一、專家說,凡是讓果實變大的因素都會造成水梨果梗粗、果心大、果肉鬆散、甜度降低,比如,施肥量太多、施肥頻率太高、灌溉過多、果實膨脹期常下雨、使用生長調節劑等。因此,只看到這些現象,無法直接反推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

二、專家表示,水梨果梗摸起來黏黏的,可能是因為塗了勃激素與羊毛脂的混合物,以促進水梨生長。植物會產生各種生長激素,在符合特定條件下可用人工方式額外加強,也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與動物荷爾蒙無關,不致影響人體健康,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也不會產生藥害問題。

三、傳言稱7月中旬前上市的水梨有使用生長激素,專家說,這是錯誤訊息,因為上市時間主要跟水梨品種有關,例如豐水梨通常在6月即可採收。

四、水梨切開後果肉發黃,營養師說明,這是是氧化褐變現象,與栽培時是否使用生長調節劑無關,像蘋果、蓮霧、香蕉等淺色果肉水果都有此現象。

傳言有多處錯誤,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與社群平台近期流傳一段長度4分29秒的影片,內容為一名男子教民眾如何分辨水梨有無使用生長激素。

網傳影片並搭配文字訊息指稱:「......此物是生長激素,男女接觸或聞多了就影響生育,所以才找外勞來做......」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影片稱「果梗黏黏的、果梗較粗、果心較大、果實不甜、切開很快發黃,在7月中旬前上市,就是有使用生長激素的水梨」,是否是否屬實?

果梗黏黏的,可能是什麼?是否能判斷使用生長調節劑?

(一)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徐錦木表示,有一類植物生長調節劑要先跟羊毛脂混合,再塗上水梨的果梗,而摸起來黏黏的部分就是羊毛脂;但由於生長調節劑種類不同,就算水梨果梗不黏,也不代表沒有使用生長調節劑。

網傳影片還提及「果梗較粗、果心較大」等判斷方式,徐錦木表示,以上兩點都跟栽培管理有關,影響水梨果實的變因太多了,不能因此就反推水梨有使用生長調節劑。

(二)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助理教授林宣佑表示,網傳影片中的男子有提到勃激素(gibberellins),這是合法可應用於梨催熟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部分農民會使用,其物理性狀為淡黃色糊狀劑,但採收前果梗通常都會修整,市面上黏黏的果梗應該不常見。

林宣佑表示,有使用勃激素的水梨,果梗可能會變粗、果心變大、果肉較為鬆散、甜度降低,這是因為水梨快速生長導致來不及充實果肉。不過他強調,並不能從以上這些現象就去反推水梨有使用生長調節劑。

林宣佑說明,只要是任何可以讓果實變大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果梗粗、果心大、果肉鬆散、甜度降低等現象,例如施肥量太多、施肥頻率太高、灌溉過多、果實膨脹期常下雨等。他舉例,水分過多會稀釋水梨的甜度,且陰雨天缺乏足夠陽光,也會影響果實形成醣類,導致水梨較不甜。

在7月中旬前上市,就是有使用生長激素的水梨?

徐錦木表示,水梨使用生長調節劑,採收期約可提早15-20天左右,不是傳言講的45天。他指出,傳言稱7月中旬前上市的水梨有使用生長激素,這也是錯誤的,因為上市時間主要跟水梨品種有關,例如豐水梨通常在6月即可採收。

徐錦木說明,水梨從嫁接到採收的天數不一,例如豐水梨170-180天、新興梨180-200天、寶島甘露梨200-230天;如果12月嫁接、開花,在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狀況下,7月就有可能採收。

切開果肉會變色,就是使用生長激素?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水梨切開後果肉會變黃,主要是因為果肉裡的酚類物質氧化、產生褐變所致,與栽培時是否使用生長調節劑無關。她舉例說,除了水梨,蘋果、蓮霧、香蕉等淺色果肉的水果也都常見氧化褐變現象。

綜合以上,水梨果梗黏黏的可能是因為塗了勃激素與羊毛脂的混合物。不過,專家表示,影響水梨果實的變因太多了,無法透過果梗粗、果心大、果肉鬆散、甜度降低、切開後果肉快速發黃等現象,去反推水梨有使用生長調節劑。

爭議點二、什麼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有影響嗎?

(一)林宣佑表示,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為動物生理上常用名詞,而植物則有另一類促進生長的物質,中文翻譯為生長素(auxins),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化學物質。

林宣佑說,網傳說法混淆了植物荷爾蒙與動物荷爾蒙,讓民眾誤以為農民會使用動物荷爾蒙於作物生產中,進而影響人體;其實植物本身會製造植物荷爾蒙來調節自身的生理反應,與動物荷爾蒙無關。

林宣佑指出,現今農民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是科學家辨識出這些植物荷爾蒙後,再透過化學工業合成方式製造出這些物質,經政府許可後當成商品販售。農民只要遵照規範使用,安全度非常高,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二)查核中心在「第2575號查核報告」曾就植物生長調節劑採訪過專家。

農業試驗所作物組助理研究員陸明德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其實是植物本身就有的生長激素,並不會影響到動物,也不會干擾人的荷爾蒙。台灣政府有公告可以合法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稀釋倍數、施藥方法等都有詳細規定,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不至於產生藥害。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葉文彬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成分,與植物體內就有的生長激素相同。所有果品栽培都強調安全用藥,農糧署、衛福部也都會抽查把關,只要農民照規範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就不會有問題。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植物體內會產生各種生長激素,參與植物所有生長過程,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也可以用人工方式額外加強,也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植物生長調節劑並不會產生藥害問題。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8版】

一、專家說,凡是讓果實變大的因素都會造成水梨果梗粗、果心大、果肉鬆散、甜度降低,比如,施肥量太多、施肥頻率太高、灌溉過多、果實膨脹期常下雨、使用生長調節劑等。因此,只看到這些現象,無法直接反推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

二、專家表示,水梨果梗摸起來黏黏的,可能是因為塗了勃激素與羊毛脂的混合物,以促進水梨生長。植物會產生各種生長激素,在符合特定條件下可用人工方式額外加強,也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與動物荷爾蒙無關,不致影響人體健康,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也不會產生藥害問題。

三、
傳言稱7月中旬前上市的水梨有使用生長激素,專家說,這是錯誤訊息,因為上市時間主要跟水梨品種有關,例如豐水梨通常在6月即可採收。

四、水梨切開後果肉發黃,營養師說明,這是是氧化褐變現象,與栽培時是否使用生長調節劑無關,像蘋果、蓮霧、香蕉等淺色果肉水果都有此現象。

傳言有多處錯誤,因此,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