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生活

【部分錯誤】網傳圖卡「全世界有23種虎頭蜂……預防虎頭蜂攻擊,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

事實查核報告#2614

【部分錯誤】網傳圖卡「全世界有23種虎頭蜂……預防虎頭蜂攻擊,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
發布日期/2023-09-27 07:03:59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7版】

9月20日一群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致2人死亡,引發社會關注,網路上流傳一張介紹虎頭蜂及自保方法的圖卡,查證如下:

一、專家說,秋天是虎頭蜂攻擊性最強的季節,到野外應穿戴淺色衣帽,如遇虎頭蜂應冷靜快步往反方向離開。切勿揮舞衣物想趕走虎頭蜂,以免被視為挑釁而招致蜂群追擊。

二、專家表示,網傳圖卡所提自保方法包括「不穿鮮豔衣物、不噴香水」,應修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專家曾做實驗,發現黃色不會引發虎頭蜂追擊,反而黑色更易引來蜂群,且虎頭蜂對於香水味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專家提醒,雖然虎頭蜂對香水味似乎沒有特別的偏好,但昆蟲的嗅覺很靈敏,噴香水後可能因此招引特定的昆蟲,到野外時避免身上有濃郁氣味為佳。

網傳圖卡裡的虎頭蜂防禦強度、攻擊指數等資訊大致正確,但只能做為參考指標;圖卡所提的自保方式「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並不正確,應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_factcheckcenter)

背景

9月20日,一群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致2人死亡,引發社會關注,社群平台上也熱傳一張介紹虎頭蜂的圖卡,並聲稱「不穿鮮豔衣物、不噴香水能避免虎頭蜂攻擊」。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認識虎頭蜂」圖卡,資訊是否正確?不穿鮮豔衣服、不噴香水,就能避免虎頭蜂攻擊?碰到虎頭蜂如何自保?

圖卡資訊的出處為何?

臺灣蜂類保育協會理事長蔡明憲表示,網傳圖卡主要參考安奎老師於2015年所著《與虎頭蜂共舞》一書,書中分別引用1977年日本學者山根爽一,以及1987年嘉義大學郭木傳與葉文和老師的研究資料,部分資訊需再更新。比如,圖卡提到台灣常見的虎頭蜂有7種,近年已經增加為9種。

蔡明憲指出,圖卡裡「勿穿鮮豔衣服、勿噴香水」並非出自《與虎頭蜂共舞》,可能是拼湊的網路資訊。

不要穿鮮豔衣服、不噴香水,是否是避免虎頭蜂攻擊的自保之道?

(一)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表示,7、8年前他曾對黃腳虎頭蜂做過實驗,先晃動虎頭蜂巢引發蜂群攻擊,再觀察哪些因素會影響虎頭蜂的追擊。結果發現,對人類來說黃色很鮮豔,但不會引發虎頭蜂追擊,反而是黑色更易引來蜂群,且虎頭蜂對於香水味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陳裕文表示,虎頭蜂的視力不太好,對虎頭蜂來說,黑白相間看起來比鮮黃色更明顯,所以穿著白色防護衣、穿戴黑色手套及雨鞋進行實驗時,可發現虎頭蜂在幾秒內就往黑色的手腳處叮。

至於民眾登山能否噴香水,陳裕文表示,雖然虎頭蜂對香水味似乎沒有特別的偏好,但昆蟲的嗅覺很靈敏,噴香水後可能因此招引特定的昆蟲,到野外時避免身上有濃郁氣味為佳。

陳裕文表示,秋天是虎頭蜂族群量達到最高的季節,單一族群可達上萬隻,族群越大,虎頭蜂追擊的距離也越長,非常危險,例如毒性很高的黑腹虎頭蜂追擊距離甚至可達200公尺,且發動攻擊時一下子就可以聚集上百隻,人根本跑不過蜂。

(二)蔡明憲指出,研究發現,黑色比白色更容易引發虎頭蜂的防禦行為,衣著的顏色雖然與蜂螫有關,但不是最主要因素,千萬不要以為穿白色衣物就不會被螫,與其注意衣服顏色、香水,還不如跟蜂巢保持距離更加重要。

綜合以上,專家表示,「不穿鮮豔衣物、不噴香水」並不能防止虎頭蜂攻擊,網傳圖卡的提醒不正確。

爭議點二、專家建議避免虎頭蜂攻擊的自保方式為何?

陳裕文指出,避免虎頭蜂攻擊的自保方式有三:

第一,穿淺色衣物、戴淺色帽子遮蔽頭髮,並且噴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液。

第二,當你進入虎頭蜂的警戒距離,會先有偵察蜂過來查看。遇到虎頭蜂的偵察蜂時要冷靜,等牠自己離開;如果偵察蜂一直不飛走,就要立刻從蜂飛來的反方向快步離開。切勿大動作揮舞雙手或衣物想趕走虎頭蜂,否則可能會被視為挑釁行為,進而引發蜂群追擊。

第三,當遇到虎頭蜂群攻擊,千萬不能原地趴下,必須迅速離開,但逃離時要注意安全,不要因為太過慌張跌落山谷,反而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7版】

9月20日一群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致2人死亡,引發社會關注,網路上流傳一張介紹虎頭蜂及自保方法的圖卡,查證如下:

一、專家說,秋天是虎頭蜂攻擊性最強的季節,到野外應穿戴淺色衣帽,如遇虎頭蜂應冷靜快步往反方向離開。切勿揮舞衣物想趕走虎頭蜂,以免被視為挑釁而招致蜂群追擊。

二、專家表示,網傳圖卡所提自保方法包括「不穿鮮豔衣物、不噴香水」,應修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專家曾做實驗,發現黃色不會引發虎頭蜂追擊,反而黑色更易引來蜂群,且虎頭蜂對於香水味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專家提醒,雖然虎頭蜂對香水味似乎沒有特別的偏好,但昆蟲的嗅覺很靈敏,噴香水後可能因此招引特定的昆蟲,到野外時避免身上有濃郁氣味為佳。

網傳圖卡裡的虎頭蜂防禦強度、攻擊指數等資訊大致正確,但只能做為參考指標;圖卡所提的自保方式「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並不正確,應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專家解讀圖卡資訊

蔡明憲表示,圖卡是根據文獻資料,部分資訊台灣只有7種虎頭蜂,但後來已記錄到9種,其中外來種的雙色虎頭蜂比威氏虎頭蜂更常見,但網傳圖卡並未提及雙色虎頭蜂。而網傳圖卡介紹中華大虎頭蜂出沒於海拔1000-2000公尺處,也是不正確的資訊,中華大虎頭蜂早就不只出現在山區,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平地都有現蹤,台北盆地幾乎每年都有記錄。

民眾如何解讀圖卡資訊?蔡明憲提醒,網傳圖卡裡的「防禦強度」、「攻擊指數」等,都只是參考指標,不是準則,虎頭蜂的攻擊性、警戒範圍、追擊距離等,跟季節、環境溫度、氣候條件、外界刺激、族群大小、地理位置、風向、氣味、人的行為等因素都有關,因此變化很大,過於簡化的懶人包圖片易忽略脈絡及各種變因,會導致誤判情勢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延伸閱讀

【部分錯誤】網傳「虎頭蜂的正確防範方法…遇到蜂群,要立刻找到一根木頭,在自己的頭上轉一圈再丟出去…被蜂螫到要先用神奇麻油塗抹…以上來自陸聲山/林試所森林保護組」?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