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如何啟動?作家蔡淇華:用「愛與品格」跨過時代的波濤

🎞️🎧思辨能力如何啟動?作家蔡淇華:用「愛與品格」跨過時代的波濤

要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思辨」是其中關鍵。在混沌世代,如何以思辨力理解他人、辨別真假,甚至保護自己?作家蔡淇華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指出「思辨力」除了能體現在人際關係中的同理心,也可為未來世代賦能,學習獨立思考判斷,更可以成為保護自我的力量。

圖:作家蔡淇華(右)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 (左)專訪

借鏡「設計思考」五步驟,以同理心理解他人

「我發覺到這是一個集體不思考的年代。」蔡淇華直言。他觀察到近期愈來愈多學生在面對事件時,並沒有意識到該如何有效推動、解決,甚至為此找尋藉口。近期,他推出《思辨時代我啟動》一書,帶領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建立思考習慣。蔡淇華指出,近年流行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概念,其實也可以運用於思辨力的培養。

設計思考共有五步驟,從同理使用者需求、定義問題、發想,直到做出原形(Prototype)、進行測試,一步一步、環環相扣的過程都能讓學生主動去思辨核心的問題點,甚至練習「快思慢想」,先仔細聆聽對方的立場、想表達的事情,別讓情緒先主宰。

蔡淇華以日前發生的「白飯事件」為例,指出不好的溝通引發衝突,到最後就演變為所有人都因此而受傷,也要花更多時間成本處理。他指出,「同理心」其實在溝通中扮演關鍵角色,才有助於雙方的理解。

除了「理直氣和」,也要拒絕繼承仇恨

蔡淇華觀察到,西方人在面對衝突事件時經常是開誠布公、直接表達意見,「但是放在我們東方的話,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給對方下台階;或者是先勇於認錯的那個人,他反而會得到尊重跟尊敬。」西方人直面衝突,有效率解決問題,而東方人講求人情味,「就像尼采講過的刺蝟一樣,我們靠太近會刺傷對方,太遠得不到對方的溫暖。」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不要理直氣壯,要理直氣和。」蔡淇華對此下了一個結論,認為傾聽對方依然是關鍵。

不過,思辨其實也存在著「四大障礙」。舉凡先祖、家庭流傳下來的觀念,或是網紅、同溫層的言論,乃至於自我的主觀,其實都可能對思辨過程造成影響。「我們不要繼承仇恨,要有愛。」蔡淇華認為,過度待在同溫層中,思考容易走向極端。不應被這些概念束縛,也不該輕易被「帶風向」,自我的獨立判斷與選擇依然重要。

「5W1H」幫你釐清事實與意見的區別

台灣於2023年掀起一波#MeToo運動,引起各界關注。除了有許多受害者勇敢站出來發聲,也促進了社會對性騷擾、性侵害行為的討論與理解。「我覺得這一波#MeToo,造成現在的孩子會懂得更保護他們自己。」蔡淇華點出,#MeToo運動所帶來的正面意義,在於讓人們了解到保有自我、不從眾的重要性,這些也能回歸到「自我的思辨力」。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關心,如何在媒體識讀的過程中培養思辨能力?蔡淇華指出,其實也可以用新聞寫作常用的「5W1H」理解,除了確認資訊的發生時間、地點、內容之外,也可留意消息來源可信度、寫作目的為何,以及該篇報導在寫作的過程中,究竟是以證據論證,還是只用個人情緒在猜測?

蔡淇華感嘆,當今知識取得容易、捏造更容易,「思辨力」有時反而成為推動仇恨、錯誤的工具。他在訪談的最後呼籲:「如果思辨它是一艘船的話,那希望愛跟品格是它的舵,它才能走得遠,才能跨過所有時代的這些波濤。」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劉騏瑋、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01|

思辨能力如何啟動?白飯事件到Metoo,從「同理」開始,練習建立思考習慣。專訪蔡淇華(作家)

📌Apple:https://tfc.pse.is/599lb9

📌Firstory:https://tfc.pse.is/594xmw

📌Spotify:https://tfc.pse.is/56v34v

📌Google:https://tfc.pse.is/578rdb

📌KKBOX:https://tfc.pse.is/59h2j7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媒體素養納入108課綱,老師該怎麼教?國高中生關心什麼?如何引導青少年思考時事議題、學會善用媒體、辨識假訊息?

《人選之人》引發台灣#MeToo風暴—戲劇與權勢、性、壓迫「我們不要這樣就算了!」

大學首創「事實查核課」在教什麼?情感是假訊息氾濫的主因?

「認知的吝嗇鬼」造成科學假新聞氾濫?「英國研究」為何成為另類「農場文」?物理學者為何跨界研究假訊息?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