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照片「日本排核廢水,蝦子已經變異」?
【錯誤】網傳照片「日本排核廢水,蝦子已經變異」?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8/30版】
日本福島電廠8月24日開始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社群流傳海洋生物變異照片。查核中心查證如下:
一、網傳蝦變異的照片實際上是「鵝頸藤壺」類的海洋生物附在蝦身上,不是生物變異,也跟福島排放核廢水無關。
二、專家指出,要造成生物基因變異需要高濃度的輻射,以及經過一定的長時間。福島核電廠排放的廢水「氚」濃度低,其餘放射物種是經過處理、過濾,且才剛開始排放,不太可能馬上就會有海洋生物變異。
針對日本核電廠排放核廢水,社會大眾應該持續監督後續情況。
傳言挪用「藤壺」的照片,錯誤指稱為蝦生物變異,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日本福島核電廠8月24日開始排放經處理過的「含氚廢水」,社群上開始流傳照片稱「蝦子已經變異、背上長腳」,引起民眾流傳。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照片是蝦變異嗎?真實狀況為何?
檢視社群上討論照片,許多網友提到照片是「藤壺」寄生在蝦身上。查核中心協請專長為藤壺生物類、海洋生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陳國勤檢視照片。
陳國勤說,此張照片中蝦背上看起來「看似恐怖」的生物,但其實是「鵝頸藤壺」的海洋生物,屬於甲殼類蔓足亞綱。其生長狀態一般是附生不動,常生長在海面浮木等廢棄物上,長在蝦背身上比較少見,但也有可能發生。這個不是生物基因變異,也跟福島排放核廢水沒有關係。
陳國勤補充,鵝頸藤壺的觸角是透明且會密集生長,可以食用、價格高,但因為外觀恐怖,也常有「地獄海鮮」之稱。
圖2-3:鵝頸藤壺常附生於海邊浮木上/擷自Martyn Green臉書
傳言擔憂日排放核廢水造成生物變異?專家:高濃度、長時間暴露才可能
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兼任教授陳清江指出,輻射造成的生物基因突變需要高濃度、長時間。就目前看來,福島的核廢水排放濃度低,且現在才剛開始排放,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看到海洋生物的變異的狀況。
陳清江說,儘管以科學看目前的排放符合安全標準,但從民眾流傳的傳言可以理解日本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帶來的恐懼情緒。這中間的落差,新聞需要提供更多的正確資訊讓大眾了解,更應該將心力放在後續的監督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表示,生物突變分為兩種,一種是體細胞突變,可能會造成受汙染的個體本身長腫瘤,另一種是生殖細胞突變,可能會造成後代發育異常或畸形。
陳德豪說,以福島核廢水排放的時間及濃度而言,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就造成背上長腳的蝦子出現在野外。網傳照片看起來應該是蝦背被其他生物附著寄生而不是背上長腳。網傳訊息引用此照片是刻意誤導的錯誤訊息。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8/28版】
日本福島電廠8月24日開始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社群上流傳海洋生物變異照片,查核中心查證如下:
一、網傳蝦變異的照片實際上是「鵝頸藤壺」類的海洋生物附在蝦身上,不是生物變異,也跟福島排放核廢水無關。
二、專家指出,要造成生物基因變異需要高濃度的輻射,以及經過一定的長時間。福島核電廠排放的廢水「氚」濃度低,其餘放射物種是經過處理、過濾,且才剛開始排放,不太可能馬上就會有海洋生物變異。
針對日本核電廠排放核廢水,社會大眾應該持續監督的後續監測情況。
網傳挪用「藤壺」的照片,錯誤指稱為蝦變異,因此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日本排放核廢水氚的濃度是多少?
陳清江補充,現在日本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氚的排放是每公升1500貝克,低於飲用水標準每公升1萬貝克的標準;至於其他的放射物種也是經過處理、過濾,低於安全標準內。以科學來看,目前排放的濃度對於海洋生物的危害並不大。
陳清江說,根據輻射偵測中心過去針對東亞地區(中、日、台、韓)的「核設施排放氚影響研究」,共分析樣品115件,結果顯示台灣鄰近海域與沿岸海水之氚活度皆低於「最低可測活度」(小於2貝克/公升),可證明氚對海洋影響低;且相較於其他放射性物種,氚不會累積在生物體內,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