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察室】 迎戰新冠疫情第四波 6大關鍵問答

【議題觀察室】 迎戰新冠疫情第四波 6大關鍵問答

記者陳偉婷/報導

新冠疫情近日有升溫趨勢,查核中心觀察到,最近有關疫情的傳言又變多,有些是善意提醒民眾注意防疫、戴口罩;但也有傳言宣稱近期住院倍增、傳染速度比一開始疫情快10倍、政府都不管等說法,也反映民眾對疫情有所焦慮。

查核中心採訪公衛專家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並整理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新冠肺炎科學防疫」直播、疾管署每週疫情週報資訊,提供民眾參考。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Q1.近期新冠疫情狀況?

(因應疾管署每週動態更新疫情現況,最近更新日期為2023年6月6日)

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在6月6日的疫情週報表示,5月31日至6月6日每日平均本土併發症個案數為244,較前一週上升17%。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於6月6日表示,目前全國疫情處在高點,但綜合指標判斷,輕症可能已經達到高峰,將持續觀測未來幾週疫情發展。

根據疾管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在5月共累計6612例本土併發症通報,其中沒有打滿3劑疫苗為3267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為多(2290例)。
 



洪子仁表示,近期確診有併發症的通報數增加,也可估算出每日的確診人數也在上升,新冠疫情確實在升溫。可能的原因包含防疫措施的鬆綁,可能讓疫情反彈;且從2022年到現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的群體免疫力,也會隨著時間逐漸下滑,導致從未感染者可能在這一波染疫或有些人會再度感染。

洪子仁說,
雖然確診數字增加,但民眾無須恐慌,應把新冠病毒視為感冒、流感一樣的存在。目前台灣累計有1000多萬人曾確診,其中99%都是輕症和無症狀,新冠變異株的傳染力、免疫逃脫能力較強,但並沒有明顯增加重症和死亡風險。

洪子仁表示,
新冠病毒沒有消失,疫情還在持續,民眾仍要評估個人風險、做好防疫和自我管理。
 

Q2.目前新冠主流病毒株是什麼?有傳言說,傳染速度是一開始的10倍是真的嗎?

陳秀熙表示,目前全球可說是XBB變種病毒的「遊樂場」,XBB是Omicron的亞變種病毒株。根據最新資訊,歐美地區已經成功度過 XBB 變種病毒的大流行,並取得了社區免疫保護,病例和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然而,東南亞地區的病例和死亡數字持續增加,對於台灣這樣在感染上較晚的國家來說,需要保持高度警戒。

陳秀熙說,Omicron與其亞變種病毒株,與原先的新冠病毒的抗原漂變距離相距甚遠,代表其他變異株所產中和抗體難以中和Omicron,因此Omicron容易發生重複感染與高免疫逃脫等情形。

根據查核中心文章,齊嘉鈺醫師曾表示,XBB因為在棘蛋白出現幾處突變,幫助病毒躲過之前接種疫苗或是自然感染後產生的抗體,造成免疫逃脫;另一個突變S486P則被認為可以提高病毒和人體細胞受體的結合能力,確實會使傳染力增強。

陳秀熙也解釋,XBB變異株大幅增加重複感染的機率、傳播力相當高,但是其症狀仍與之前Omicron病毒株類似,仍以上呼吸道為主。

Q3.重複感染率高嗎? 哪些族群要注意?

陳秀熙在5月17日的科學防疫直播時表示,台灣再感染率整體成快速上升趨勢,截至今年3月已達12.5%高峰,隨著解封開放及自然感染保護力衰退,再感染比例勢必會逐漸增加。

陳秀熙在5月24日的直播則說,台灣目前中重症發生率持續上升,不過死亡仍處於穩定持平的狀態。0-50歲間的年齡層再感染率約2%,不過 50-64歲的再感染率有下降,可能能歸因於該年齡層的疫苗施打較完整,也能遵守社交距離等原因。不過,65 歲以上的再感染率較高是需要繼續關心的部分。脆弱族群,包含長者和孩童,建議接種雙價疫苗,有助降低再感染風險。

齊嘉鈺建議,只要病毒沒有從地球上消失,疫情一定會起起伏伏。與其害怕,更想建議民眾要保持一定的警覺,尤其家中有老、小、病人的,盡可能在疫情比較緊張時,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Q4. 有傳言說,「沒發燒、只有喉嚨腫痛、快篩不見得篩得出來,如果聲音沙啞就幾乎中了」;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

齊嘉鈺表示,現在還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的快篩對新的變種病毒診斷力顯著下降,所以如果技術正確、反覆篩過2~3次、在正確的時間內判讀,但結果都是陰性,臨床上不會認為是「不見得快篩的出來,如果聲音沙啞就幾乎中獎了! 」而是會考慮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如:流感、RSV、腺病毒等。

齊嘉鈺也說,目前社區也有流感流行,如果近期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除了考慮新冠,臨床也會做流感快篩來幫助診斷。

Q5. 疫情升溫,那我需要戴口罩嗎?現在出入哪些地方需強制戴口罩?

洪子仁說,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能承擔的風險程度也不同。對於一般健康族群來說,因有較好的承擔能力、疫情升溫也無須緊張;但若是本身有慢性病、是染疫後重症高風險群、或沒有接種疫苗,承擔風險的能力就比較低,應隨疫情升溫調整防疫作為,如出門戴口罩、補接種疫苗等。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在5月16日的疫情週報記者會表示,指揮中心雖然解編,但民眾
不能以為解編就是疫情結束。目前口罩禁令已經鬆綁,但民眾若有呼吸道症狀、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長者或免疫力不佳者,仍強烈建議戴口罩,保護自己和他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也建議要戴口罩。

根據疾管署5月23日公布的最新規定,於醫療、醫事、老人福利機構、一般護理之家等需按規定戴口罩。下列情境則為「建議」戴口罩,包含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的場合、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搭乘公共運輸交通工具及特定運輸工具者(復康巴士、校車、救護車)時、出入長照服役機構、榮民之家、兒少服務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等高風險感染場所時。

Q6. 除了新冠疫情,近期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傳染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近期腸病毒疫情增幅略微減緩,但還在流行期。流感在上週也新增18例重症和2例死亡。上週也新增20例猴痘個案,包含17例本土,疫情傳播風險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