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外電報導「以後別再叫木乃伊,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

【錯誤】外電報導「以後別再叫木乃伊,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

事實查核報告#2173
外電報導「以後別再叫木乃伊,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
發布日期/2023年2月7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2/7版】

多家台灣媒體外電於1月23日引述英媒《每日郵報》報導,宣稱包括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英國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或不再使用「木乃伊」一詞,傳言文章隨後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核中心查證結果如下:

一、傳言和外電出處為《每日郵報》1月21日報導,經檢視,該篇報導刊出時,尚未取得大英博物館回應,報導於1月24日更新,新增大英博物館回應指出,大英博物館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仍在展間使用,博物館也沒有計畫淘汰木乃伊一詞。

查核中心檢視轉載這篇原始報導的國內媒體網站,多數並未更新到1月24日大英博物館的最新回應。

二、檢視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仍持續使用木乃伊一詞。

三、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表示,若知道遺骸名字,會稱其名,不然會使用「木乃伊化的人」作為稱呼,藉此鼓勵遊客思考遺骸生前也是一個人;博物館依舊會使用木乃伊一詞作為描述物體的形容詞,如「木乃伊面具」。

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專家指出,「改變木乃伊一詞以尊重遺骸」的說法,是最近才從英國開始的,目前尚無定論,也還沒看到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有類似舉動。科博館立場是只要是有名字的展品會稱呼其名,但不會刻意避開使用木乃伊一詞。

大英博物館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仍會以木乃伊作為物件的形容詞,若知道遺骸名字會稱其名,不知道姓名就會以「木乃伊化的人」作為稱呼;因此,傳言「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為「錯誤」訊息。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背景

1月23日有多家台灣媒體報導,包括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英國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檢視新聞內容,均為引用自英媒《每日郵報》1月21日刊出的一篇導。

查核中心檢索發現,多家台灣媒體引用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新聞時,以〈為表尊重 英國博物館停用木乃伊稱呼〉、〈以後別再叫「木乃伊」!新名稱曝光〉、〈「木乃伊」OUT!尊重古埃及死者 大英博物館改稱呼〉、〈「木乃伊」一詞未來將自部分英國博物館移除〉等標題報導,稱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等英國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一詞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

媒體報導內容隨即被社群平台引用。

圖1-2:台灣媒體報導擷圖


圖3: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來源為何?

查核中心以關鍵字「mummy(木乃伊)」、「ban(禁止)」檢索網路,找到英國《每日郵報》發布於2023年1月21日〈英國博物館出於對死者的尊重 不再使用木乃伊一詞 〉報導。內容大意是包括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在內的英國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mummy)一詞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因為這個詞是「去人化的」(dehumanising),對古埃及人不尊重。

記者檢視《每日郵報》報導1月24日曾經更新過,透過庫存頁面檔案「archive.today」檢視,比對《每日郵報》1月21日原始報導與1月24日報導後,發現1月24日報導在文末新增大英博物館的回應:「博物館並沒有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它仍然在博物館展廳中使用。博物館近期展覽使用了『由......所遺留的木乃伊化遺骸』一詞,以及包括被製成木乃伊的人的姓名;博物館相關展示強調木乃伊遺骸是曾經生活過的人」。

因此,《每日郵報》1月21日原始報導並未取得大英博物館回應,該報導是在1月24日更新後,才加入大英博物館澄清並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的說法。

核中心檢視轉載這篇原始報導的國內媒體網站,多數也沒有更新到1月24日大英博物館的最新回應。

爭議點二、網傳「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實際狀況為何?

(一)查核中心檢視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在介紹博物館內Roxie Walker展間展示的「埃及的死亡和來世:木乃伊」網頁,仍持續使用木乃伊(mummy)一詞。


圖3:大英博物館網頁擷圖

大英博物館在回應《路透社》、《USA Today》等媒體的事實查核部門時,也澄清指出「大英博物館並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它仍在我們的展間使用(The Museum hasn’t banned the use of the term ‘mummy’ and it is still in use across our galleries.)」;且大英博物館也強調,沒有計畫逐步淘汰「木乃伊」一詞。

而在某些情況下,當館方知道所展出木乃伊化的個體是誰、叫什麼名字時,就會使用“mummified remains of”(由......所遺留的木乃伊化遺骸),以強調這具木乃伊化的遺骸屬於曾經活著的人。

(二)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以電子郵件回覆查核中心,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發言人表示,如果知道遺骸的名字,就會使用姓名,否則就會用「木乃伊化的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或人(mummified man, woman, boy, girl or person」」,因為指的是人,而非物體。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發言人表示,木乃伊(mummy)這個詞不是不正確,但是去人化的,在使用「木乃伊化的人(mummified person)」時,會鼓勵遊客想到這是一個人。古埃及人將「木乃伊化的人(mummified person)」稱為尊貴的人,木乃伊(mummy)這是現代用詞,不是古代所使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發言人指出,博物館會使用「木乃伊(mummy)」作為描述物體的形容詞,比如「木乃伊面具(mummy mask)」、「木乃伊箱子(mummy case)」和「木乃伊繃帶(mummy bandage)」。

專家協助解讀此訊息

查核中心諮詢在「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常設展中,有展出真實木乃伊及木乃伊棺槨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策畫「生、老、病、死」展覽的科博館展示組楊中信博士表示,「改變木乃伊一詞以尊重遺骸」的說法,是最近才從英國開始的,但尚無定論,也還沒看到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有類似舉動。他說,會持續觀察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或國際會議上是否有共識,進而形成世界趨勢。

此外,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也表示,製作木乃伊是古埃及的文化及信仰,科博館的態度是,只要是有名字的展品,就會用它的名字來稱呼,例如科博館目前展出的木乃伊棺槨是有主人的,因此就會直呼其名,但也不會刻意避開使用「木乃伊」一詞。


圖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擷圖(紅線處為查核中心所加)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2/7版】

多家台灣媒體外電於1月23日引述英媒《每日郵報》報導,宣稱包括大英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英國博物館,已不再使用「木乃伊」來形容古埃及人的遺骸,或不再使用「木乃伊」一詞,傳言文章隨後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核中心查證結果如下:

一、傳言和外電出處為《每日郵報》1月21日報導,經檢視,該篇報導刊出時,尚未取得大英博物館回應,報導於1月24日更新,新增大英博物館回應指出,大英博物館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仍在展間使用,博物館也沒有計畫淘汰木乃伊一詞。

查核中心檢視轉載這篇原始報導的國內媒體網站,多數並未更新到1月24日大英博物館的最新回應。

二、檢視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仍持續使用木乃伊一詞。

三、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表示,若知道遺骸名字,會稱其名,不然會使用「木乃伊化的人」作為稱呼,藉此鼓勵遊客思考遺骸生前也是一個人;博物館依舊會使用木乃伊一詞作為描述物體的形容詞,如「木乃伊面具」。

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專家指出,「改變木乃伊一詞以尊重遺骸」的說法,是最近才從英國開始的,目前尚無定論,也還沒看到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有類似舉動。科博館立場是只要是有名字的展品會稱呼其名,但不會刻意避開使用木乃伊一詞。

大英博物館未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蘇格蘭國家博物館仍會以木乃伊作為物件的形容詞,若知道遺骸名字會稱其名,不知道姓名就會以「木乃伊化的人」作為稱呼;因此,傳言「英國博物館禁止使用木乃伊一詞」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查核中心檢視法國羅浮宮、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多間歐美博物館的官方網頁,發現這些知名博物館在網頁上仍使用「木乃伊」一詞來描述它們的展品,並未刻意避免。


圖5:多間歐美博物館網站仍使用mummy一詞稱呼木乃伊(紅框處為查核中心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