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台灣疫情確診率超越美國=台灣防疫不佳? 傳言的比較法有陷阱!

【查小喵出任務】台灣疫情確診率超越美國=台灣防疫不佳? 傳言的比較法有陷阱!

記者陳偉婷/報導

隨著台灣防疫政策逐步解禁,戶外戴口罩也鬆綁,歷時3年的COVID-19疫情,看起來已逐漸走向盡頭。在網路傳言的世界中,台灣防疫成績、疫情數據、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等,常是熱門的話題,尤其在九合一選舉前,與疫情、疫苗有關的討論更是海量。

查核中心觀察到,在選前有一則傳言大量熱傳,傳言內容是「2022/11/14止,本土確診人數已破800萬,而台灣現在的總人口數是2318萬。確診率為:0.3451……全球總人口數78億,確診總數是6.35億人確診率為:0.0814。疫情最慘的美國,總人口數3億3351萬,確診數97,995,355確診率為:0.2938。.......台灣的確診率,竟超越了疫情最慘的美國!......」

台灣的防疫表現是可受公評之事,上述傳言引用確診人數、確診率來比較台灣和國際疫情狀況,這樣的說法,有沒有問題呢?

查核中心諮詢瞭解美國、台灣防疫政策的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暨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全球衛生研究所教授紀駿輝,為大家解答,用數據看疫情要注意哪些面向,有助精準解讀。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台灣的疫情比國際高?
專家說:國際防疫政策早就轉彎 通報數字嚴重低報

紀駿輝教授說,根據牛津大學資料庫Our World in Data在11月22日的數據,,以7天滾動平均新增每百萬人確診人數來看,台灣的確仍高於許多國家,台灣處於感染率的高峰期。

從國際疫情統計來看,美國的確診高峰是在2022年1月13日、日本的確診高峰在2022年8月25日、南韓最高峰落在2022年3月18日、新加坡為2022年2月27日,而台灣的最高峰則是2022年5月27日,可知台灣與其他亞洲鄰國如在疫情頭兩年成績很好的新加坡、南韓、日本都面臨同一個現象,因為過去防守嚴格,使其境內較晚接觸2021年底開始在歐美及其他國家擴大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及其亞型變種,因此較晚進入疫情高峰,且疫情拖得比其他歐美國家來的長。

紀駿輝教授表示,Omicron變種的出現改變國際整個疫情及防疫政策。相對於之前感染率最高的Delta變種,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Omicron (及其亞型)變種病毒的傳染力高出數倍,但是其造成嚴重症狀及死亡的能力卻遠低於Delta ,這也是為什麼Omicron 重症率低的主要原因。而此研究結果,後來也被美國和日本日本合作團隊證實,因此今年2月開始就不少專家指出,Omicron的出現,會幫助全球結束大流行。

上述研究證據改變了歐美各國的防疫措施,Omicron將COVID-19帶向流感化,其致死率遠低於之前的新冠變種,但仍高於大部分的流感病毒,美國的防疫政策開始大轉彎。

紀駿輝教授說,今年1月開始,美國在疫情感染最高峰時已放鬆疫調,他所接觸的幾個城市衛生局幾乎不做疫調,在1月確診人數高峰期時,將防疫人力及資源集中於保護高齡及免疫不良者,防疫的重心從防止感染轉移到防止重症和死亡。

當時,紀駿輝教授有許多同事、學生、朋友都在那段時間確診,而確診者的統計全靠自主上網申報,但因上網申報費時,加上部分年長者不會上網,因此基本上,美國2022年確診人數是嚴重低報,根據美國CDC研究,實際感染人數為官方統計確診人數至少2倍。這個問題應該存在於包含台灣在內的大多數國家。

疫情第三年
專家說:防疫表現評估不宜看確診人數

紀駿輝教授說,Omicron變種是非常不同的病毒,必須採行不同的策略,面對Omicron,重點不再是確診人數,而是如何減少重症和死亡。從自然免疫力及群體免疫的觀點來看,在Omicron流行下的感染人數反而有助終結疫情。 因此,在2022年還在強調確診人數,是不了解第三年疫情及Omicron病毒下的防疫轉折。

面對高傳染力的Omicron,社區感染是無可抵擋。因為在2022年9月之前,疫苗都是以原始武漢株研發而成,對Omicron的傳播沒有防護力,但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有賴「安全感染」(防止死亡和重症)來放緩傳染及結束疫情。此外,美國疾管中心(CDC)2022年1月底發表的大規模人口流行病學研究(加州及紐約州兩大洲的人口)的實證數據也證實自然感染痊癒後產生的自然免疫其保護效果優於由疫苗產生的保護效果,更是促成歐美防疫政策在2022年大轉彎。在疫情中放鬆管制、開放國境及國際旅遊,尤其疫苗接種率不高的美國,只有依賴自然免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

紀駿輝教授表示,在接近放任感染的情況下,歐美多數國家都經過2至3個月的高峰感染後就迅速趨緩,這是為什麼歐美各國都在今年春天開放國際旅遊觀光,解除多數或全部的疫情管控措施。

紀駿輝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愈是防疫嚴格的國家如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其人口暴露於Omicron的速率愈慢,導致目前現在看到的現象,就是這些國家的Omicron(及亞型)感染波較晚, 且拖得比歐美國家長很多。而這也是中國至今仍沒有本錢放鬆防疫的原因,他們的群體免疫力太低。

怎麼幫防疫成績打分數?
專家說:看每百萬人累計死亡人數

紀駿輝教授表示,評估疫情有諸多複雜的面向和數據必須考慮,基於諸多複雜的原因,Omicron的防疫政策要放在防重症和死亡,因此重要的數據應該是死亡及住院率。

每百萬人兩週內死亡的人數,台灣的高峰落在2022年6月18日,每百萬人99.86。台灣在面對Omicron這種致死率很低的變種病毒時,卻出現每百萬人的死亡高峰,南韓和日本也有類似的狀況,這一點確實值得反省。相對的,美國和新加坡在確診的高峰期都沒有造成死亡的最高峰,這是其防疫政策有效的證據,日本也相當成功抑制了死亡人數。

紀駿輝教授說,疾病別死亡率(Case-Fatality Rate)在COVID-19並不準確,因為死亡人數(分子)較不易嚴重低估,但確診人數(分母)卻在絕大多數國家有不同程度的低估,且這個低估可以和實際感染人數相差2倍到超過10倍,因此,比較有意義的是看每百萬人累計死亡人數。若看累計每百萬人死亡人數,台灣為587.15、美國為3185.96,則台灣遠低於美國。

台灣是防疫後段班,還是資優生?
專家說:台灣2022年面對Omicron政策調整慢  前兩年防疫高度成功

紀駿輝教授表示,台灣在2022年的防疫做得不夠好, 這是事實,但從數據可知,台灣在2021年底表現(每百萬人累計死亡數)是非常好的,在2020年底更是遙遙領先絕大多數國家,不能抹滅台灣在疫情頭兩年的防疫高度成功。

台灣是在2022年開始略落後鄰國,這是台灣防疫在2022年面臨極端不同的Omicron變種時,沒能及時轉變政策及做好準備。台灣防疫政策調整雖然慢了些,但是今年4月以來有逐漸根據歐美的經驗及新證據調整防疫政策。

查核中心也諮詢長期關心國際和台灣防疫狀況、每週直播解析疫情的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

陳秀熙教授說,Omicron可說是台灣經歷的第一次本土大流行,台灣進入流行的時間比國外晚,歐美各國早在2020、2021就經歷數次大流行,因此不宜以目前台灣的確診率與國際相比,這樣的比較並無意義。

以死亡率來說,台灣在經歷OmicronBA.2、BA.5有較高的死亡,但陳秀熙也認為,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死亡率,因應防疫政策、醫療量能等各種複雜因素,也很難兩相比較。比較有意義的比較應該是把COVID死亡率與流感死亡率相比,要想辦法把COVID死亡率降到流感死亡率,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目標,而不是跨國比較誰的死亡率比較高。

陳秀熙說,台灣的防疫表現一定是好的,尤其追加劑的接種率很高,這是國際難得的表現。但
台灣在Omicron下死亡率偏高、仍有一些脆弱族群死於新冠感染,關鍵的原因是在雙價疫苗問世前,追加疫苗的保護效力只有約5個月,加上台灣人口結構老化,長者、免疫力不佳者在遭遇疫情時就可能因為追加劑效果防護不彰,因本身疾病而導致染疫後併發症,都可能加重死亡的風險,因此建議脆弱族群應加強接種次世代雙價疫苗,提升保護力。

小結

九合一大選期間,執政黨的防疫成績、政策成為選戰攻防點,也是民眾用來檢驗候選人的議題。台灣的防疫表現,眾人自有公斷;但防疫不只有政治,更多的是科學、公衛、攸關眾人健康的知識議題。在九合一大選結束後,攻擊政府防疫不力的傳言明顯淡去,此刻是揮別激情、擺脫口水戰,用科學、專業、客觀,反思台灣防疫成果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