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美國要求美國退伍軍可使用台灣健保」、「在亞太地區所有的美國退伍軍人均享台灣健保」、「民進黨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國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

【錯誤】網傳「美國要求美國退伍軍可使用台灣健保」、「在亞太地區所有的美國退伍軍人均享台灣健保」、「民進黨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國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

事實查核報告#2046
網傳「美國要求美國退伍軍可使用台灣健保」、「在亞太地區所有的美國退伍軍人均享台灣健保」、「民進黨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國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
發布日期/2022年11月22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22版】

一、傳言事件起源於立委與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近期在立院的質詢與回答。

二、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指出,美國眾議員高野在2021年訪台提出,讓有緊急醫療需求的南太平洋退伍美軍赴台自費使用醫療資訊,退輔會內部贊同此提議,駐美代表處曾向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提出,尚未得到回應。此提議目前尚未與美方正式討論,也尚未實施。

三、退輔會贊同方案為美國以同等醫療資源,服務在美的台灣退伍軍人與受訓現役軍人,台灣擬開放北、中、南的榮總國際醫療中心,收取國際醫療費用,此作法並未使用台灣健保資源。

三、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表示,台灣退輔系統有醫療資源,美國退伍軍人若想到台灣就醫,可循國際醫療途徑到退輔會榮民系統醫院就醫,但國際醫療為自費項目,無關健保,傳言錯將使用台灣醫療資源等同納入健保,這是錯誤解讀。

四、健保署表示,全民健保適用對象是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戶籍,外國人必須要是受雇或在台灣有居留權才得以使用健保;若傳言指涉對象要適用健保,涉及修改「全民健保保險法」,目前沒有聽聞因傳言所指事件而要修法。

退輔會因應美國眾議員提議所研擬的方案與使用台灣健保無關,而是自費的國際醫療,傳言將使用台灣醫療資源錯指為使用健保,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臉書2022年11月間流傳一段訊息,大意為:「美國要求美國的1650萬退伍軍人可享有台灣健保 民進黨竟然說十分的贊成跟支持」。

另一流傳版本為:「蔡政府有夠爛 !! 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Mark Takano)向退輔會提出建議,未來美國居住在亞太地區的退伍軍人,可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 而退輔會相關的評估,認為十分的贊成跟支持」。

還有流傳版本大意為:「現在民進黨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國1500萬人,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我們大家辛苦的血汗錢!都交給美國人!付他們的退休軍人!醫療費用。這樣合理嗎...」。

通訊軟體流傳也有流傳上述相關版本,另有流傳傳言文字為:「在亞太地區所有的美國退伍軍人1750萬人均享台灣健保」。




圖1-3: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4-5: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所指事件為何?

查核中心以傳言文本出現關鍵字「十分的贊成跟支持」檢索新聞,找到《自由時報》2022年10月13日報導,「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指出,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Mark Takano)向他建議,美國退伍軍人也能付費使用我國退輔會醫療系統,而他建議在對等互惠下,旅美榮民也能使用相關資源;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表示,十分贊成與支持,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目前沒有回應。」

因此,傳言事件起源於立委與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近期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詢答內容。

爭議點二、網傳「美國要求美國退伍軍可使用台灣健保」、「在亞太地區所有的美國退伍軍人均享台灣健保」、「民進黨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國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美國眾議員提出建議,未來居住在亞太地區美國退伍軍人,可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 退輔會評估認為十分的贊成跟支持」,實際狀況為何?

退輔會的提議與實際情況為何?

(一)查核中心於2022年11月21日採訪李文忠,李文忠表示,美國眾議員高野在2021年訪台時與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會面,提到先前有部分南太平洋國家島民加入美軍後,取得美國公民身分,後來回到南太國家碰到緊急醫療需求時,卻發生當地醫療機構無法處理,且美國在南太國家沒有醫療資源的窘境,提議是否可以讓這些人,若碰到緊急狀況時,可以到台灣付費使用醫療資訊的建議。

李文忠指出,當時退輔會內部討論後贊成高野的提議,前提是美國須以同等醫療資源,服務在美國的台灣退伍軍人與正在受訓的台灣軍人。

李文忠說,評估南太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美國退伍軍人人數非常少,退輔會研議擬透過台北、台中、高雄三個榮總國際醫療中心提供醫療服務,收費為台灣醫療費用1.7倍到2.5倍,甚至會更高,這與台灣健保資源無關,且也需榮總所在地方政府衛生局核准。

李文忠說,幾個月前駐美代表處與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官員會面時,有提到高野的建議,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對此沒有回應。退輔會上述構想是「內部意見」,尚未跟美方討論,因此這件事情八字都還沒有一撇。

此外,針對網傳美國要求美國退伍軍可使用台灣健保、政府準備和美國簽約要讓美退休軍人享有台灣健保等說法,李文忠說,相關討論都是聚焦在南太美國退伍軍人在有緊急需求時,可以自費來台醫療,並非美國退伍軍人可以使用台灣健保,也不是政府準備要跟美國簽約讓美國退伍軍人享有台灣健保。

(二)行政院表示,網傳內容「美國退伍軍人可使用台灣健保」是錯誤訊息,行政院從未聽聞此事。

針對傳言「美國眾議員提出建議,未來居住在亞太地區美國退伍軍人,可尋求使用台灣的退伍軍人醫療、照護資源, 退輔會評估認為十分的贊成跟支持」;行政院指出,傳言過度渲染,且沒有揭露當時立委與退輔會質詢內容「互惠、對等與付費」等訊息。目前退輔會還在評估相關建議,因此不能把某個人講過的一句話,就當作是美方行政部門的說法。

(三)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全民健保適用對象是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戶籍,外國人必須要是受雇或在台灣有居留權才使用健保。

蔡淑鈴說,有關傳言內容「美國退伍軍人可使用台灣健保」,若這些人真的要適用健保,涉及相當大的改變,必須修改「全民健保保險法」,目前沒有聽聞因傳言所指事件而要修法。

(四)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未曾聽過「政府要與美國簽約,要讓1500萬退休軍人用健保」這樣的事情。依據相關新聞的脈絡,退輔會指的應該是自費的國際醫療,若美國退伍軍人有需要,可接受台灣的國際醫療服務。台灣的國際醫療是任何國家的民眾只要申請國際醫療簽證,且還要有財力證明,通過審查就可以來,也並非美國退伍軍人專屬。

謄西華說,台灣退輔系統有醫療資源,美國退伍軍人若想到台灣就醫,可循國際醫療途徑到退輔會榮民系統醫院就醫,但國際醫療是自費的項目,無關健保,傳言錯將使用台灣醫療資源等同納入健保,這是錯誤的解讀。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22版】

一、傳言事件起源於立委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近期在立院的質詢與回答。

二、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指出,美國眾議員高野在2021年訪台提出,讓有緊急醫療需求的南太平洋退伍美軍赴台自費使用醫療資訊,退輔會內部贊同此提議,駐美代表處曾向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提出,尚未得到回應。此提議目前尚未與美方討論,也尚未實施。

三、退輔會回應方案是美國以同等醫療資源,服務在美的台灣退伍軍人與受訓現役軍人,台灣擬開放北、中、南的榮總國際醫療中心,收取國際醫療費用,此作法並未使用台灣健保資源。

三、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表示,台灣退輔系統有醫療資源,美國退伍軍人若想到台灣就醫,可循國際醫療途徑到退輔會榮民系統醫院就醫,但國際醫療為自費項目,無關健保,傳言錯將使用台灣醫療資源等同納入健保,這是錯誤解讀。

四、健保署表示,全民健保適用對象是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戶籍,外國人必須要是受雇或在台灣有居留權才得以使用健保;若傳言指涉對象要適用健保,涉及修改「全民健保保險法」,目前沒有聽聞因傳言所指事件而要修法。

退輔會因應美國眾議員提議所研擬的方案與使用台灣健保無關,而是自費的國際醫療,傳言將使用台灣醫療資源錯指為使用健保,因此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立法院針對此事件的立委質詢與官員答覆為何?

查核中心透過立法院議事轉播網際網路多媒體隨選視訊(ivod)系統,檢視報導2022年10月13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內容,根據立委王定宇質詢內容影片7分34秒處起,王定宇表示剛從華府回台,在美國期間有跟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委員會主席高野會談,對方提到美軍從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到越戰,在亞太地區有很多退伍軍人,建議是否可以付費使用台灣退伍軍人醫療資源。

王定宇說,他當時向高野表示,台灣也有很多退伍軍人住在美國,建議可以採取付費、互惠與對等方式,透過退伍軍人國際合作照顧,建構退輔會、美國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合作。

列席備詢的李文忠答詢時表示,高野(2021年)訪台拜會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時曾提出這項建議,「我們有評估,十分贊成與支持,我們駐美代表已經拜訪過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助理部長,可是他們沒有回應。」

此外,立法院ivod系統顯示,國民黨立委溫玉霞2022年11月10日在另一場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也問過相同議題。

查核中心檢視當日溫玉霞質詢內容影片從5分35秒處起,她表示,退輔會稱正在推動與美國退伍軍人合作,未來三所榮總要提供美國退伍軍人醫療服務;她質疑,相關預算都沒有編列,且健保快倒了,竟然還要幫美國退伍軍人付錢。

列席備詢的李文忠答詢時表示,這是高野當時拜訪馮世寬時,「有人提出這個意見」,是美方主動提出。當時再詢問美方後,對方表示這只是一種意見;李文忠說,「如果我們接受一定是相互,他們是要付錢的」。

李文忠指出,這是美方的提議,退輔會內部討論後同意,適用條件是針對南太平洋具有美國籍的退伍軍人。因為三個榮總都有國際醫療中心,收費遠比國內高,且相對條件是美國要照顧台灣在美的榮民與退伍軍人。李文忠強調,這是需要簽約,且要給予相對等的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