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選舉前夕性別假訊息激發政治對立 三心法避免被牽著走

【謠言風向球】選舉前夕性別假訊息激發政治對立 三心法避免被牽著走

記者 陳璽安、陳培煌、陳慧敏/報導

隨著九合一選舉日逼進,不實訊息正加速流竄,查核中心觀察到,近期有一波不實訊息是攻擊性別教育、同志議題、跨性別族群,透過錯誤資訊,鎖定家長族群,以誇張而渲染聳動的傳言文字,企圖激起父母與關心孩童權益者的擔憂,並引爆對性別議題有不同立場者的憤怒。

查核中心觀測到,2018年地方大選前恰好有同志婚姻平權的社會爭議,2018年地方大選和2020年總統大選前夕,性別議題的假訊息是選前不實訊息的攻擊主軸之一。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性別假訊息激化對立 無助不同立場的對話

相對於此,在今年的九合一大選中,性別平權、同志婚姻、跨性別權益等議題,並不是縣市候選人和地方民意代表鎖定的市政議題,近期沒有相關修法,也不是政黨之間近期攻防的議題。然而,查核中心卻在這次地方選舉前夕,意外看到「性別議題」的舊謠言被重新熱傳,這是值得關注和調查研究的現象。

查核中心觀測到,這類攻擊性別議題的假訊息,都是透過鎖定關注教育議題的家長族群,連結到教科書、教改、教育部措施等,卻是以錯誤資訊,透過渲染、充滿歧視、謾罵嘲諷的文字,意圖引發憤怒和恐慌。

在錯誤資訊誤導下,不同立場的人們易在情緒中自動歸隊、站邊,讓在原本就有不同立場光譜的性別議題,頓失對話空間,淪為雞同鴨講、失去意義的爭辯,激化社會的對立。

錯假訊息搭配煽動字眼 構成引爆情緒的陷阱

攻擊性別議題的假訊息,其中有一則是2019年同志遊行後熱傳,今年再度重傳的,是「政府花三千萬元邀請世界各國同性戀者到台北遊行」,同志遊行是一年一度的民間活動,經費來源主要為商業贊助與群眾募資,且2022年沒有國外團體申請來台參與遊行,傳言的說法,並不符合事實。

在同志遊行是「花費公帑」的錯假訊息之後,傳言文字又大罵同「殘害我們的下一代」等語,可見傳言鎖定的對象是「父母」以及「關心孩童者」,要激發家長族群的憤怒。

另一個例子,是今年全大運和全中運首度宣布跨性別族群參賽規定,但傳言卻扭曲為「教育部在宣傳12歲以前完成變性手術!現在教育部可以這麼明目張膽的宣傳小男孩剪生殖器?」,這完全是錯誤訊息,跨性別選手的參賽規定,根本不等於「宣傳變性手術」,傳言更以謾罵方式稱「很久沒看他們搞什麼!現在他們瘋了嗎?」。

同一則傳言也附上一張視力體檢表單,表單上的性別欄位除了男、女,還多了「其他」,傳言宣稱「性別什麼是其他?12歲以前完成變性是怎麼回事?菸酒要成年才能購買 為什麼變性12歲前就可以執行?生理器官成熟?心智成熟?自我認定成熟?那菸酒為何要禁?這什麼時代??」

傳言以「跨性別者參賽規定」和視力檢查表的性別欄多了「其他」,錯誤解讀為「宣傳12歲完成變性手術」,來糾纏討論「跨性別」議題,實際上,台灣規定未滿18歲不能接受變性手術,而且性別多元認同也不直接等於變性手術。若民眾看到傳言,不加以查證傳言當中的事實,很容易就陷入傳言佈下的惡意陷阱。

扭曲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內容 激發憤怒

另一類的傳言是把課堂或教科書讀本提及「性教育」或「性別教育」的部分,把教科書的性教育,渲染放大為「鼓勵自慰、打炮」,而把性別平權教育,扭曲為「鼓勵男男戀」、「鼓勵搞多P」等,甚至是用捏造虛構的教科書內容或課程,來激發憤怒。

傳言也可能會片段擷取並扭曲解讀老師用心安排的性教育與性別課程。例如曾有傳言稱「老師教國小生認識保險套是欺瞞家長」,但當查核團隊還原事件,能發現這堂課的緣起,是為了回應班上同學對保險套的好奇,且老師在設計與執行課程之前,事先與家長溝通,獲得家長理解與支持,在執行課程時,帶動課程討論,引導同學提問、思考與學習。

讓不同價值觀在共同的事實基礎上交流

面對性別、同志、性傾向等議題,也許大家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不同的價值觀必須在共同的是事實基礎上,進行對話與交流。

查核中心提供您三條心法,往後看到這類會激起擔憂恐慌的訊息,請先靜下心來想想:

心法一、傳言指涉的議題/事件/法規,是不是真有其事?

心法二、傳言指涉的議題/事件/法規,有什麼脈絡與背景?

心法三、傳言做出的推論,是否合理?是否有預設的前提?

這三條心法,可以協助您更貼近事件的原貌,也能避免被傳言牽著走。

不同族群的對話可能性

針對不同族群如何進行對話?台東女中公民科教師周威同受訪表示,過去教育比較權威與單一,在面對這類扭曲同志議題的傳言時,「大人是最難被改變的一群人」說法。學生影響的是彼此與同輩,他們群體間的傳染力很強大,因此公民素養與媒體識讀得從學生開始做起。他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時,不會刻意以「上對下」的方式教導學生,而是會透過機會教育方式,比如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自然而然的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課程。

周威同指出,學生在面對家長也是如此,同理心很重要,正因為家長過往接受的教育模式跟現在不同,因此不要刻意「挑戰」父母,而是可以透過吃飯聊天過程中,灌輸父母正確知識。比如跟父母一起看電視時,新聞正在報導網傳議員開記者會內容,就可以順口說「沒有啊,我們在學校的課本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