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喵出任務】當地震來臨時!你該知道的警報與避災小知識

【查小喵出任務】當地震來臨時!你該知道的警報與避災小知識

記者陳璽安、馬麗昕/報導

地震來了怎麼保護自己?平時該怎麼預防?地震後又該怎麼評估建築?查核中心採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吳健富、台大地質系特聘教授徐澔德、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祕書李維森,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網站資料、消防署網站資料、國科會網站資料以及過往查核報告,整理13大QA。

地震速報篇

Q1:什麼情況下會收到國家級警報「地震速報」?

地震速報是,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0以上地震,會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民眾的個人手機發送「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

李維森說,當民眾手機自動收到地震預警速報,可能會有數秒至10秒的預警時間,讓民眾可以就地防護。

Q2:為什麼感覺很搖,卻沒收到地震速報?

李維森說明,以918花東規模6.8地震來說,花東以外地區的民眾會疑問為何沒收到警報?李維森解釋,那是因為中央氣象局發佈「國家級警報」的標準為「預估地震規模5.0以上且震度達4級以上」,當天雖然地震規模有達到標準,但台北預估震度是3級,因此台北的民眾不會收到警報。

原本應收到地震速報的區域,若沒有收到,有可能是所在地的電信訊號在地震當下有問題,民眾可檢視手機顯示的電信訊號收訊情況。此外,若民眾在地震當下,手機的操作行為過於耗能,例如通話中、遊戲中等,基地台傳送的「國家級警報」也可能無法順利顯示在用戶手機上。

Q3:國家級地震速報發布原理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國家級地震速報是運用台大吳逸民老師「P波警報器」的學術突破發展,架構預警系統,讓民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地震資訊。

吳健富進一步解釋,自然地震發生時震波即向四面八方傳遞,震波包含P波、S波、表面波等,P波速度最快,S波速度次之破壞力最佳。目前地震警報系統是以「P波」速度快的特質,在破壞力較強的S波到達前發出預先地震警告,讓民眾有數秒到10秒的應變時間。

徐澔德表示,地震預警(early warning)是在地震剛發生時,透過偵測到的地震波,快速計算出地震的可能大小,在地震波抵達某地前,提早讓大家知道地震發生。預警所爭取到的時間,能讓重要的民生設施、交通設施、工業設備提前採取應對措施,例如提早切斷瓦斯管線避免危險、高鐵減速避免翻覆等等。

天搖地動_自保篇

Q4:地震發生當下如何自保?

李維森說,當民眾收到地震速報時,會有將近數秒的時間可以避難,最重要的避難原則不是「逃出去」,而是就地「趴下、掩護、穩住」。

躲在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底下找掩護,若無堅固桌子,也可以躲在樑柱旁邊,樑柱旁結構較堅固,較不容易遇到牆壁倒塌。

李維森說,每次大規模地震時,都會看到有少數建築物倒塌,但事實上,近年來地震因為建築倒塌的傷亡數量降低許多,「非結構性的破壞」才是目前造成地震人員死傷的重要原因,比如說掉落的天花板、傾倒的家具、破碎的玻璃窗等等。因此,民眾更應該檢視居家環境設計,降低掉落物品對於生命的危害。

Q5:當天搖地動時,依據不同情境,怎麼保護自己?

國家防災中心主任秘書李維森這樣建議:

(1)在睡覺:第一時間如果被警報叫醒或是被搖醒,先拿枕頭保護頭部。避免東西砸落傷害身體、頸部。

(2)走在街上:找堅固樑柱掩護,避開招牌電線桿。

(3)正在開車:情況允許可以減速靠邊停,如果在橋上,要注意避開接縫。

(4)正洗澡:不要急著跑,以免滑倒受傷。即時找尋安全地方蹲下抱頭掩護穩住,避開廁所中的易掉落物、易破碎物,例如燈具、磁磚、鏡面、沐浴用品等,可順手拿臉盆等物保護頭部、身體。

Q6:地震發生後,該做些什麼?

地震停止搖晃後,先檢查家人是否安全;再來檢查家中水管、瓦斯管線、電線、房屋是否受損,評估建築物是否安全,並判斷是否需避難到空曠處或避難收容所。

專家不建議民眾在地震搖晃當下向外逃生,但在停止搖晃後,有以下兩個情況之一,則可考慮到戶外空曠處暫避,第一種情況是地震非常大,預期會有餘震,第二種情況則是家中房屋牆壁出現裂痕、水泥掉落等情形。

避災迷思篇

Q7:「逃到黃金三角」是過時又錯誤的資訊,怎麼說?

李維森說,過往大地震過後,確實可在倒塌的建築物隙縫中找到可以躲藏的保命金三角;可是在地震當下,民眾無法預測建築物倒塌或物品掉落的方向,更可能會為了要躲到黃金三角而在路途中被掉下的家具、物砸中。因此,比起找黃金三角,正確的作法是就地尋找掩護物,採取「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

Q8:地震來不要急著關瓦斯、關電源,怎麼說?

李維森解釋,現代科技已進步,瓦斯公司、台電在地震當下,都會有自動斷氣、斷電功能。如果地震剛好在廚房使用瓦斯火爐,可以順手關掉,但若是在其他空間不需要刻意去關閉瓦斯爐、關電,以保護自己為首要避難原則。

用演練來強化避災力篇

Q9:平常該做哪些地震演練,以預防地震災害?

李維森說,民眾平常可以和家人約定好災難失聯的見面地點、時間。當大災難發生時,通常家人四散在各地,若又有電話、網路斷訊的現象,難以在第一時間找到家人。因此,可以事先跟家人/朋友約好一個災難發生時的集合地點、時間。

李維森說,面對地震,可以記住「震前10秒鐘,震後3分鐘」的口訣。地震能發生當下能反應的時間很短,因此,民眾平常就應養成防災觀念,檢視日常生活環境有哪些風險因子,如容易墜落的家俱物品、思考/預演不同環境下的避難原則,如家裡房間、廁所、學校、辦公室、室外等。

而在每次遇到地震後,都可以花個3分鐘回想自己這次的防災經驗,以及可以改善增進的地方,下次若在同個環境遇到地震,能更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Q10、平時可以做哪些居家防護,以預防地震災害?

對於居家防護,編號730查核報告中,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建議,民眾平時可以檢視居家環境,房屋內部裝潢要避免破壞原本結構設計,家具擺設則可將大型家具如冰箱、書櫃、酒櫃加裝牆壁固定器,避免倒塌。

家具固定防護可參考消防署的家具防震手冊

避難包篇

Q11:避難包要準備什麼?

根據消防署網站建議,民眾可在避難包中放入緊急糧食飲水、醫療及清潔品、禦寒保暖衣物、貴重物品如證件現金、哨子、防災地圖、可攜式收音機、手電筒、電池、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充電器材等。而緊急避難包建議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等隨手可取得之處

李維森說,準備避難包的目的是大規模地震發生後,房屋有坍塌危險短期無法居住,需要遷移至避難場所;或是地震後被困在某個地方無法遷移,而政府單位救難資源又無法即時抵達的空窗期。

因此,避難包要以「維生生存基本需求、重要身分證件」的原則去準備。可準備的東西包括物質性如三天份的水、乾糧、手電筒、電池等;另外非物質性的如身分證明文件、銀行財產文件等,平時可上傳雲端空間儲存,或是印成影本放在避難包裡,方便災後能即時證明自己身分。

檢視房屋安全篇

Q12:我家在地震帶上嗎?

李維森說,民眾可以參考經濟部地調所的全台活動斷層地圖、氣象局地震潛勢圖,來當作來瞭解地震風險的參考。但事實上,台灣有許多未知的斷層、構造還學術界進一步探討,全台灣都處於地震帶上。

Q13:我家建築耐震嗎?

李維森說,要減少地震造成建築損傷,甚至影響生命安全,建築型式是重要因素之一,格局方正、對稱的結構有較佳的耐震行為,因地震發生時,地震力量能均勻分配到結構體,符合耐震設計的原則。若是不對稱的房屋,像是十字型、L型平面或立面不對稱或不規則,容易有應力集中的現象。

此外房屋在使用或裝修不當,如一樓有開放式店面或裝潢時拆除剪力牆等,可能會形成結構上的「軟層」或是「弱面」,進而在地震下造成結構提損傷。針對建築耐震資訊,民眾可至國家地震工程究研究中心「街屋耐震資訊網」參考相關資訊。

徐澔德說,政府有提供許多資料庫供民眾參考,但民眾要記得科學一定會有誤差,即使住家沒有在高風險區,不代表平時就不需要做好防震措施,建議定期找結構技師等專業人士來評估住宅建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