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媒體報導「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揭秘『mRNA疫苗』施打危機!研究示警: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

【事實釐清】媒體報導「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揭秘『mRNA疫苗』施打危機!研究示警: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

事實查核報告#1913
媒體報導「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揭秘『mRNA疫苗』施打危機!研究示警: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
發布日期/2022年9月15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15版】

一、媒體的報導共提及兩篇研究,查核中心透過專家協助解讀這兩篇研究。

第一篇研究被媒體報導稱為「MIT研究」,其研究的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資深研究科學家,研究整理多篇研究的回顧性論文,並以美國疫苗副作用通報資料進行分析與推論。專家指出,該研究的推論,仍待更多研究驗證。

第二篇「荷蘭研究」,是一篇預印本研究。專家指出,此研究未經同儕審查,樣本數小,並不是嚴謹而有可信度的研究。

二、專家指出,接種疫苗本來就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作用,也會有短暫性影響,但目前沒有證據支持「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無法抵抗癌症」的說法。

專家也指出,目前學理上並無強烈證據證明接種mRNA疫苗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變化,但mRNA疫苗是相對較新的疫苗,尚需更多時間觀察是否有長期的作用。

三、免疫學及癌症專家表示,面對科學未知,要小心求證,在證據出來之前,民眾思考是否接種疫苗應依據當前經嚴謹檢視的主流研究結果和公衛政策。接種疫苗是「利弊權衡」,民眾可評估,當接種利大於弊時,接種疫苗就是較好的選擇。

背景

2020年9月1日媒體報導,標題為:「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報導內容為:「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

另一則9月2日的報導標題則為:「揭秘『mRNA疫苗』施打危機! 研究示警: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報導內容為:「近期一項研究發現,mRNA疫苗竟會侵害人類先天免疫系統與免疫記憶功能,這意味著人體保護力將大幅下降,病毒更容易找上門。」

相關新聞報導引發討論,查核中心line機器人也收到許多民眾詢問。


圖1:社群平台上的媒體報導。


圖2:社群平台上的媒體報導。

查核

爭議點一、媒體報導引用的研究為何?研究內容和結論為何?

查核中心檢視媒體報導附上的研究連結,被稱為「MIT研究」的研究發表於2022年6月,刊載於《食品與化學毒理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研究標題為〈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這篇研究的第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資深研究科學家。

另一篇被媒體稱為「荷蘭研究」或「荷蘭科學家」的研究,則是於2021年5月6日發布於預印本研究檔案庫網站「medRxiv」,研究標題為〈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查核中心請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以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協助檢視這兩篇研究

媒體報導所稱之「MIT研究」:〈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

(一)顧正崙表示,這篇研究是整理多篇研究的回顧性論文,引用大量文獻說明接種疫苗後可能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認為疫苗會影響細胞激素調控,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但現階段並無任何證據支持該研究的論述「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干擾癌症免疫」。尤其目前全球已有數億人接種疫苗,國際也沒有觀察到接種新冠疫苗增加其他感染症發生率或接種者罹癌率提升的證據。

(二)林靖麒說明,這篇研究主要整理了各文獻中所報告的疫苗副作用,再利用美國的VAERS(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文獻中的副作用與美國通報的VAERS吻合。這篇研究同時引用其他基礎免疫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

林靖麒表示,應注意此研究所使用的資料是來自VAERS通報,VAERS是任何人都可以通報,且無須經過醫師診察,因此VAERS的通報資料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狀況。

林靖麒進一步說,此研究的研究方法無法確立疫苗與通報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要確立因果關係、推導出研究所稱的「這些副作用都是mRNA疫苗影響免疫系統造成」,需有對照組、隨機分配並且為體內實驗,但此研究是用資料庫研究,且是把研究對象的細胞抽出來培養,這是體外研究。

(三)邱政洵協助檢視研究後表示,研究的結果認為,mRNA疫苗會影響免疫細胞激素的表現,因此推論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但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非常精密、細緻,疫苗造成的反應應為短暫的效應,不可能因為疫苗影響到多年後得癌症。

邱政洵說,有關疫苗是否如研究所述,有免疫相關的影響、降低癌症抵抗力等,有待更多研究驗證。

媒體報導所稱之「荷蘭研究」:〈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一)顧正崙協助解讀這篇研究。他表示,這篇研究是一篇未經同儕審查、還很粗淺的草稿,其引述的資料文獻也並非完全正確,例如文章的內容和圖表就搭不太起來,顯示還是很粗淺的發表。

顧正崙說,一般做科學研究發表,可能會對外先公布結論,但後續仍必須循正式管道、投期刊,經過同儕審查後經期刊發表的是進一步、嚴謹的研究內容。這篇荷蘭團隊的文章已經放上網路一年多,但該團隊沒有進一步投稿的跡象,查詢後也未發現該團隊針對此研究有任何新的後續發現。

(二)林靖麒說明,這篇研究是以16位健康年輕人為研究對象,在他們接種疫苗後,抽取血液中的白血球,培養並刺激,檢視其產生的細胞間素(cytokine)的狀況,研究結果顯示打疫苗者的反應較差。

林靖麒說,這篇研究刊載於預印本平台medRxiv,未經同儕審查,且該研究發表於2021年,都過一年了還沒通過審查,可信度可能要打個折。

林靖麒表示,應注意這篇研究的研究人數太少,且樣本之間的差異很小,因此顯得該研究的推論過於誇大。

綜合以上,媒體的報導共提及兩篇研究,被媒體報導所稱之「MIT研究」,其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資深研究科學家,是以VAERS通報的資料進行分析與推論,其推論有待更多研究驗證。

媒體報導所稱之「荷蘭研究」則為一篇預印本研究,未經同儕審查,樣本數小,不是嚴謹、有可信度的研究內容。

爭議點二、接種疫苗會影響免疫系統嗎?

查核中心採訪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症專家邱政洵,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顧正崙、嘉義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林靖麒等專家。

(一)顧正崙說,接種疫苗之後必定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細胞激素反應也可能高高低低,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是很複雜的,健康狀態下免疫系統也會自成平衡,細胞激素過多或過少都不好,無法單靠單一研究窺探免疫系統運作的全貌。目前並無足夠證據可證明接種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接種mRNA疫苗後會長期改變身體對抗腫瘤的能力」。

顧正崙也說,過去mRNA技術也曾用在其他疫苗或藥物開發,但截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受試者罹癌率增加。民眾也可以試想一下,接種幾劑疫苗後,就可以長期影響身體狀況,如此「神效」、一勞永逸的作用,是否可能?

顧正崙表示,從學理來看,並無強烈證據證明接種mRNA疫苗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變化,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需要更多時間觀察,科學必須講求實證,或許在若干年後會有更嚴謹、更新的研究結果可證明其可能性,但現階段就直接說mRNA疫苗可能長期破壞癌症免疫力,結論下得太快,也無法說服目前的主流科學領域。在科學證據尚未出爐前,民眾仍應參考目前主流科學界的論述及相關防疫、公衛專家的建議。

(二)邱政洵表示,打mRNA疫苗確實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影響,所以才會出現接種後的副作用,如發燒、疲倦等。所以疫苗確實會影響身體,這是沒錯,但這是短暫性的影響,要關注的應該是長期的作用,但目前為止並無證據證明疫苗對免疫系統會有長期的副作用。

(三)林靖麒說,目前接種疫苗已知的風險,短期風險包括過敏、青少年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長期風險則有待五年、十年後的研究與觀察,才有證據討論。

目前的證據看來,大部份民眾是適合且應該施打疫苗的。如果民眾不知道如何評估風險,可以請教家庭醫師。

綜合以上,打mRNA疫苗確實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影響,所以才會出現接種後的副作用,如發燒、疲倦等,但這是短暫性的影響。對於疫苗的長期的影響,目前學理上並無強烈證據證明接種mRNA疫苗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變化,但mRNA疫苗也是相對較新的疫苗,因此需要更多時間觀察。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15版】

一、媒體的報導共提及兩篇研究,查核中心透過專家協助解讀這兩篇研究。

第一篇研究被媒體報導稱為「MIT研究」,其研究的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資深研究科學家,研究整理多篇研究的回顧性論文,並以美國疫苗副作用通報資料進行分析與推論。專家指出,該研究的推論,仍待更多研究驗證。

第二篇「荷蘭研究」,是一篇預印本研究。專家指出,此研究未經同儕審查,樣本數小,並不是嚴謹而有可信度的研究。

二、專家指出,接種疫苗本來就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作用,也會有短暫性影響,但目前沒有證據支持「接種mRNA疫苗會長期影響免疫系統、無法抵抗癌症」的說法。

專家也指出,目前學理上並無強烈證據證明接種mRNA疫苗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變化,但mRNA疫苗是相對較新的疫苗,尚需更多時間觀察是否有長期的作用。

三、免疫學及癌症專家表示,
面對科學未知,要小心求證,在證據出來之前,民眾思考是否接種疫苗應依據當前經嚴謹檢視的主流研究結果和公衛政策。接種疫苗是「利弊權衡」,民眾可評估,當接種利大於弊時,接種疫苗就是較好的選擇。

補充資料

專家對於此兩篇研究與媒體報導的看法為何?

(一)張文震說明,人體的免疫反應是很細緻、精密的,並不是一套固定的模式,會因應個別狀況而靈活調配,已應對身體遭遇的各種狀況。

面對討論疫苗與免疫的研究,必須先知道,研究的情境有其條件和環境,不能隨便將其研究結果過度延伸。

媒體報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性,但必須謹慎去驗證其關連性,是不是真的因為打了疫苗而影響了免疫力?有沒有證據,不能擅自推論。

研究本身提及的學理或許有正確的部分,但在還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對學術圈來說,就是觀察產生的假說,意即有觀察到某些現象,並提出假設,為了驗證假設就要有正式的研究。如找100個沒打過疫苗的人和100個有打過疫苗的人,根據其假設,沒打疫苗的人會比較容易罹癌或罹癌後治療效果比較差,把條件都定義清楚,接著兩組進行比賽,觀察一段時間等到答案。在正式答案出來之後才能真正下定論。在答案出來前,都只是假設和推論。

面對科學未知,要小心求證,在證據出來之前,應依據當前經嚴謹檢視的主流研究結果和公衛政策,思考是否接種疫苗本就是「利弊權衡」,當接種是利大於弊時,接種疫苗就是較好的選擇。

(二)林靖麒說明,這兩篇研究的推論都有需要進一步驗證,其中一篇甚至尚未經同儕審查,引用未經同儕審查的論文有誤導讀者的可能,而媒體報導這些研究時,有些會加油添醋,容易誤導讀者。


圖3:林靖麒分析媒體報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