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新聞真假掰】專訪林氏璧(感染科醫師):疫情謠言鋪天蓋地,專家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醫學知識?(逐字稿大公開)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新聞真假掰】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7 月 1 日起,每周日 17:05-18:00
收聽方式: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官網 60 天隨選收聽
?節目預告
2022/08/21 周日 17:05-18:00 全台皆可收聽(查閱各地收聽頻率)
專訪洪貞玲(臺大新聞所教授):2022 假訊息大調查
?最新精彩內容
2022/08/14 疫情謠言鋪天蓋地,專家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醫學知識?
?邀訪來賓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際事務經理 何蕙安 / 感染科醫師 林氏璧
?訪談精華短片
?完整訪談內容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2h7vmjn0bpk01w6g2eaber3
?節目介紹
疫情席捲全球兩年半,
人心惶惶的時代,不實訊息更容易趁虛而入。
「學者研究發現」、「美國某醫師表示」、「可信消息指出」、「親戚的兒女親身經歷」……
五花八門的謠言起手式,哪招最有殺傷力?
「怒嗆、狂批、喊話」
媒體的聳動標題,掩藏了哪些重要建議?
又如何加劇社會對立?
各領域的專家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知識給大眾?
新媒體的時代,人人都能掌握說故事的媒介,
該怎麼經營,才能擴大影響力?
從部落格、facebook寫到Instagram,
YouTube、Clubhouse聊到Podcast,
部落格擁有上億點閱、臉書粉絲近百萬,
林氏璧是如何透過不同管道對民眾發聲?
而他為什麼會從台大醫院的感染科孔醫師,
變身成為日本自助旅行部落客林氏璧?
又為什麼會在疫情期間「重操舊業」,扮演起資訊窗口的角色?
本集節目邀請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孔醫師),為我們破除與疫情相關的各種假訊息,並分享他一路走來經營各種網路平臺的秘訣。
提升假訊息免疫力,掌握媒體新趨勢。請收聽「新聞真假掰 」,假訊息Bye Bye。
林氏璧/孔醫師(感染科醫師/作家,以下簡稱「林」)
黃兆徽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以下簡稱「黃」)
————————————————————————————————————————
黃:哈囉大家好,我是兆徽,歡迎來到新聞真假掰,今天來到現場陪伴我們一起跟假訊息說掰掰的來賓是感染科醫師林氏壁孔醫師,孔醫師好。
林:兆徽好,大家好。
黃:這一次我們想跟您聊聊臺灣這兩年在疫情侵襲的期間,您幾乎天天都在幫我們破解假訊息,然後傳遞正確的醫療知識,您剛開始是用Podcast?
林:最早只用臉書,Clubhouse出現之後上Clubhouse,那後來覺得大家知道Clubhouse這個東西一開始還不能錄音,不會留下來,然後就覺得很可惜,然後我觀察Podcast這個媒介滿久了,覺得反正講都講了,從去年5月臺灣疫情開始,我記得是4月30號開始,我就每天晚上開房,然後每天上傳一集Podcast,我大概六、日都不休息,這樣子持續了應該超過半年,最近開始會偷懶,那所以就也開始變成一個會做Podcast的人這樣,又斜槓了一個職業這樣子。
黃:是,這真的是做公益,就是把您的醫療專業,尤其是感染科,然後透過您的專業知識每天每天地消除大家的疑慮、破解假訊息,這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們也想要跟您聊聊,您這一兩年您對於假訊息的一些觀察,比如說您最常看見那些假訊息?
林:我覺得假訊息最常見就是在那些長輩的群組裡面傳來傳去的,很多,那這些有兩個方面,在疫情的前期還沒有疫苗的時候,主要就是針對新冠病毒本身的誇大跟誤解,非常多,傳遞它的,很奇怪,就是它什麼有很多很恐怖的後遺症或是怎麼樣,那比方說傳它會肺纖維化,太常見了,這兩年前被傳瘋了,會不孕,那後來當然還有一些假訊息是跟美國總統有關的,像是治療方式,很多其實還沒有經過實驗證實、評估是有效的一些治療方式,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民俗療法,其實明顯看起來就是不對的,應該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那這個東西延續到最近其實還一直在,就是大家應該也很常聽到的就是「伊維菌素」,有一派的人相信伊維菌素治療這個病會有效,已經不是科學,已經是宗教的境界了,就類似這樣子。
黃:但在醫學的實驗上面,它的效果是?
林:大型的臨床試驗、比較嚴謹的臨床試驗都沒有證實過它的效果,那可是這個東西除了是宗教,它很容易陰謀論化,因為他們就會說「欸,這些藥廠無利可圖,這是一個老藥」,所以他們為了賣很貴的那些輝瑞、默克的藥,很巧的是,這個伊維菌素還是默克自己的藥,所以他們說「他們才不會,那個專利權已經過的藥一點利潤都沒有」,所以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要政府,都要幫他們掩蓋就是打壓伊維菌素,明明有效的藥,可是主流媒體、主流科學家根本不相信他。那他覺得這是可以信任,所以他就會用懷疑論來看一切的事情。那這個是針對這個病本身的性質跟治療方面,那至於疫苗出來之後就更熱鬧了,各種關於疫苗的。
黃:陰謀論。
林:對,假訊息,像歐美最有名的一條應該就是懷疑這是比爾蓋茨的陰謀,說這個疫苗裡面植入了晶片,因為大家知道比爾蓋茲基金會對於投入疫苗是不遺餘力,他有很多。
黃:從小兒麻痺疫苗開始。
林:對,反正就不知道從哪裡來有這樣奇怪的。
黃:植入晶片。
林:怪怪的消息,然後說還有一陣子是什麼萬磁王,打完莫德納會有磁力去吸湯匙等等,就類似這樣關於疫苗的假消息真的非常多非常多,那後來就變成反疫苗的消息,有系統的,我覺得這些反疫苗的消息多半是從歐美,特別是美國,從美國的華人圈開始,那我覺得多半是這些華人圈的一些網站,然後陸續開始傳到臺灣來,有很多臺灣的醫生也買單。
黃:連醫生都買單?
林:有的,有些醫生就覺得,是疫苗懷疑論者,崇尚自然療法的這群人,歐美很多這種人,在新冠疫情之前,先不要說新冠了,歐美本來就有一些人是崇尚自然療法。
黃:非常反醫學。
林:現代醫學他是很有疑惑的,很有疑問,特別是疫苗,他們是覺得打疫苗是不好的,這是…,反疫苗是公衛裡面,疫苗猶豫、反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題目,要怎麼化解大家的疫苗疑慮,因為再好的疫苗,大家不願意打,那就是沒有用,所以這一年來真的就是疫苗的假消息真的是層出不窮,實在太多了。
黃:那您覺得在這麼多假訊息裡面,哪一類的其實是最難破解的?因為您天天都在幫大家破解假訊息,不管在您的臉書上、您的Podcast上面。
林:我覺得一些牽涉到,是一些醫生出來講的特別難,因為醫生會有一定的公信力,所以假如是,比方說我常常看到,像說美國有某個醫生,他會這樣寫,我也不知道那個他的title到底是不是真的或怎麼樣?可是你就寫「這個人是什麼什麼的教授或是醫生」,然後他的發言,很多民眾就會誤信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查證的能力。
黃:是,也收到滿多假訊息,就是掛名某某。
林:沒錯。
黃:有的時候會用臺灣的,比如說黃達夫醫師就常常被引用,那我們也親自去訪問,他說他從來沒有說過這些話。
林:對,類似這樣。
黃:後來假訊息就會用美國的、歐洲的。
林:很難查。
黃:增加查證的困難度,也以查核中心來說,當然我們就會用他的名字再去Google、再去檢索,再去醫學刊物上面搜尋,所以這一類的,假裝是醫師,不要大家一看到醫師的title好像就覺得一定有,至少先確認一下他在哪家醫院,是不是真的有這個醫師對不對?
黃:而且他是不是這方面的專業?這也滿重要的。
林:這很重要。
黃:一個不太相關的科系的醫師來針對疫情發言,好像也不是那麼正確。
林:那個可能不能用假消息稱呼之,因為他真的這樣認為,那可是就像疫情這兩年來,大家應該常常看到就是,臺灣有很多不是跟疫情控制相關的醫生、專業的醫生,可能會也有很多自己的意見,那我覺得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大家都可以去念那些科學文獻當然沒有問題,可是民眾你在看每一個、多看大家的意見的時候,你可能要看一下他是什麼科別的。
黃:是,醫療的分工也非常得精細。
林:對,我覺得很荒謬的是,過去這一年曾經有一個時刻,還有人懷疑說「怎麼會是小兒感染科在評論疫苗?」
黃:其實感染科本來就是跟疫苗最相關的,對不對?
林:他完全搞錯了,小兒感染科,感染科裡面的小兒科的感染科,他們才是最熟悉疫苗的人,所以一般民眾根本沒有這種概念,那反而是我們看到很多什麼,什麼科我就不講了,就其實他們跟感染、跟疫苗,可能都是非常不熟悉的,而且這兩年我常常跟大家講,疫苗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滿艱深的學問,即使是我們感染科醫師,我是內科的感染科醫師,因為我們打疫苗沒有小兒科打這麼多,所以你也許對疫苗不會這麼熟悉,更遑論別科的醫生。
林:另外,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其實也是一個很艱深的學問,我自己在臺大的時候其實是有執行臨床試驗,我親自執行過疫苗的臨床試驗,什麼第一、第二、第三期的這些東西,一樣,這個也不是所有的醫生都非常了解。我們現在這兩年在討論疫苗的問題的時候,這叫做「疫苗臨床試驗」,這是兩個專業加在一起,所以疫苗的臨床試驗就更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了,所以我覺得大家看每一個醫生發表的訊息的時候,真的也要考慮一下他是什麼科別,然後你再決定你要相信他多少?
黃:可信度有多高。
林:然後你可以多看一些專家的意見,因為專家當然有可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不同的意見,這是很正常的,可是我覺得,所以你就應該聽聽李秉穎老師說的、聽聽黃立民老師說的,聽聽謝思民說的,大家各自有意見。那我覺得這兩年我自己感覺最無力的就是,這些防疫的話題常常都會牽涉到一些意識形態。
黃:是,跟政治脫離不了關係,跟每一個接收者的政治立場。
林:對,比方說疫苗,就已經有些人會把疫苗好像有點放上顏色了,我覺得是某個族群,特別支持某個疫苗。
黃:是,高端就會常常被污名化對不對?
林:沒錯,可是對於科學家、對於感染科醫師來說,其實我們,疫苗沒有「支持」的問題,你不應該是「這個疫苗反正就是最好」、「反正我就報喜不報憂」,什麼東西,我就只跟你說它的好處,缺點我都不看,這個疫苗一定是最好的,像有某位醫師的名言是「莫德納疫苗是牛肉麵,其他都是陽春麵」,可是其實疫苗你不需要這樣,因為它是一個很新的疫苗,那他的所有的證據都在累積,所以這不像說你支持一個政黨、一個候選人,反正你就覺得他什麼都好,這沒有立場的問題,我們就是理性的分析,然後告訴民眾這些疫苗各自有它的好壞處、優缺點,它有什麼效果,如實呈現就好。對啊,我覺得我們應該要信任的是科學,而不是在支持某一個疫苗,就像最近的兒童疫苗鬧得沸沸揚揚,有一點這種感覺,就是說,就很怪,為什麼莫德納疫苗不敢打,然後就只敢打BNT?可是你要知道兩、三個月前其實是反過來的,很多臺灣人是非莫不打,那莫德納疫苗一直都是預約率最高的,現在狀況又整個反過來,就是覺得很奇妙。
黃:所以其實每個疫苗都有它不同的抗體高低跟副作用的高低,其實是要根據大家個人的狀況去評估風險。
林:很多人就是防疫的政策上,大家一定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那現在很多人在看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很多人就是,他就在觀察你講的話,然後說「好,看了這麼久,你終於漏餡了,你骨子裡就是支持政府的」,反正你就是綠的,這樣子。
黃:他就是帶著有色的眼鏡在看你的。
林:我覺得這些人因為自己是有顏色的,所以他看所有東西他都覺得有顏色,他不覺得有些人可能其實,他其實就是就事論事,或是…
黃:就是秉持專業在分析事情。
林:他就覺得反正每個人骨子裡最後他心裡深處一定有顏色,可是事實上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吧。
黃:沒錯,其實這樣的人我覺得就是夏蟲不可語冰,他會用他自己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不對?像孔醫師您明明就是用自己的時間、花自己的心力,做公益幫大家闢謠,可是仍然會有一群人他是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你背後到底是在幫誰說話?
林:沒錯。就像我這一年可能什麼身分都當過了,我發表比較支持政府的言論的時候他就說我是塔綠班,然後我說柯P昨天在防疫記者會上,我覺得他有一個觀點不錯,我馬上就變成4%的,就是我什麼身分都當過了。
黃:你跟查核中心很像,都是各種顏色標籤都被貼過,沒關係我們本來就是多元的,我們彩虹。
林:因為我們剛剛提到的假消息很多是在民間那種私底下這樣傳的,可是假如在新聞上出現的,我覺得那更難破解。
黃:新聞上出現的偽科學。
林:對,可以這樣講,它也是算是假消息的一種。
黃:某種假訊息。
林:它怎麼難破解呢?
黃:哪一類的您看到最多?
林:比方說,還是疫苗,就是新聞上,因為我們知道現在的新聞,可能特別是網路新聞,它已經幾乎標題農場化,然後它講快,所以它幾乎是流量至上,就吸引人眼球。
黃:要聳動。
林:那是他的KPI,那些小編的KPI,雖然名為「新聞媒體」,可是這些很多小編可能根本就只是工讀生。
黃:沒錯。
林:任務導向,他其實沒有新聞的素養。所以這樣子出來的標題,還有裡面內容的真實性都真的會非常有問題。
黃:您看過最誇張、離譜的是哪些?
林:我覺得最慘的是AZ疫苗,AZ疫苗一年前就被黑得非常非常徹底,AZ疫苗會血栓、會怎麼樣,然後新北一個婦人打AZ疫苗兩天猝死,它不是故意黑的,因為這是聳動的消息,可是你知道我們科學上不會因為單一一個案例就放大他。
黃:這個因果關係恐怕也還沒有獲得證明。
林:對,可是問題是,像記者就很愛問說「這是我們第一個三歲以下死亡的案例?這是不是第一個什麼什麼的案例?」他們喜歡這種標題,可是我們科學在追求的是,我覺得我要收到1000個案例我才能下結論,可是他們不是。所以我覺得這跟,你在新聞上講究流量的現在,你要從新聞獲得很好的科普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我們老人家為什麼到今天疫苗沒有打得很好?跟一開始AZ被黑成那樣是非常有關的,我覺得這是我很無力的地方。
黃:是,所以您也上一些談話性節目嗎?大概也是可以平衡,至少您提供了您的專業觀點之後,可以平衡一下新聞報導上錯誤的、聳動的標題。
林:因為我原本就是,這疫情已經兩年多了,那我一開始就只是,我本來就是部落客,然後有一個臉書,經營一個臉書,大概快100萬人追蹤,那是我最大的發聲管道,所以我就是這樣寫,然後後來就會有很多媒體就會,特別是平面媒體,不對,這叫電子媒體才對,他們就會直接抄了。
黃:是,不管平面、電子都是很喜歡直接臉書引用就照抄對不對?
林:通常都不會來打招呼。
黃:沒錯,這個我也曾經,也常常會受害,其實我們有時候寫臉書只是跟自己的朋友們分享對不對?而且照著作權,理論上應該要來打個招呼,但是現在臺灣的媒體為了求快,好像也都省略了基本的禮貌。
林:其實應該就是,因為報導的目的的話,其實他未必一定要徵求你的同意,其實也是對啦,因為那是公開發文,對吧?就是一個名人公開發的,它當然其實可以報導之名就直接寫。
林:可是這個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常常會下很聳動的標題。
黃:是,可能已經不是你原本的意思了,甚至會以偏概全。
林:前一年我就很為此困擾。
黃:比如說您的慘痛經驗是什麼?
林:而且是這樣,那個藍的媒體跟綠的媒體會各自找到他們想要解讀的觀點。
黃:一篇文章各自解讀。
林:對,就覺得會很困擾,比方說我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我明明沒有在「譴責、砲轟」陳時中指揮中心的意思,可是他們就會把它寫成這樣子很辛辣的標題。
黃:你只是一個很平實的科學的資料或者科學研究得講述。
林:然後他就說「前臺大醫喊話陳時中」,「怒嗆」,就是這樣子,「狂喊」什麼,他們很愛這樣,一般民眾其實就會看起來「唉,這個醫師怎麼這麼情緒化」。
黃:怎麼一天到晚在狂喊、在怒嗆。
林:對,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我其實就很溫和的寫,我就覺得「唉,指揮中心這裡也許不太好」,可是我沒有在嗆他們的意思。
黃:其實有時候只是善意的提醒。
林:對呀,我也常偷偷傳訊給羅副,所以類似這樣的東西。那所以後來在去年五月的時候因為疫情變嚴重了,我原來是根本不想露臉的,因為我就是當藏鏡人,我的部落格裡面會有相片露臉的只有我老婆跟小孩,我原本都沒有露臉,那可是後來就覺得開始上節目,然後開始受訪。
黃:也是要平衡這些假訊息。
林:對,就是假如,我那時候一個想法就是,我覺得民眾很可憐,他們沒有辦法從每天,你看傳LINE的訊息就是一堆假訊息,然後你打開電視、你看網路。
黃:又是假訊息。
林:或是解讀的不是很好的訊息,你沒有辦法獲得非常好的科普知識。
黃:對,這個是,真的是除了我們從各個社群平臺,必須要求他們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之外,新聞媒體應該要做好基本的把關,對不對?這個當然也是臺灣目前要重新再建立起的媒體秩序。
林:而且我這一年上了很多,主要是政論節目,那我有個心得,因為政論節目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因為他們討論什麼問題一定要顧及收視率,一定要顧及會不會大家有興趣,所以在某些媒體、政論媒體,這三個月,已經談了三個月的烏克蘭,然後即使現在其實疫情已經很嚴重了,可是它覺得就只給你兩、三分鐘就夠了,那是收視率導向,那可是問題是我覺得。
黃:兩、三分鐘其實很難把一個事情講清楚。
林:真的,非常難,而且就算那兩、三分鐘,它也是要講聳動的、會吸引眼球的,它要講一個特別的事情,可是我覺得衛教的這件事情,其實是要不厭其煩的一直宣導、一直宣導,比方說最基本、最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類似這樣的事情,我覺得相比於像是,我也會看日本的媒體,NHK很無聊的新聞節目,可是我覺得他們其實就是很正經,然後不太會有這種腥羶色的東西。
黃:可是您也覺得很無聊。
林:無聊是無聊,對啦,可是比方說很正經想要獲得知識的人,你就很容易找到這個節目,然後他們大概什麼晨間節目或者什麼,都會找專家、學者,而且是很長期,整個新冠疫情期間幾乎就是學者就坐在那邊很好的在討論這些疫情的東西,有一點類似公視,我們公視有話好說看到的那個狀態,就我上的所有的這些節目裡面,我也覺得只有公視好像是完全有空間可以好好地暢所欲言,而且是專家對專家的討論。
黃:是,我們也可以,只要好好的做媒體,也可以把有營養的內容做的好看,並不是說一定是有營養內容就一定很難看。這只是電視臺或者是媒體的從業人員要改變一下心態,並不是只有兩種選擇,就是無聊驚悚,然後假新聞這兩種選擇,其實中間只要大家用心,都還是可以把營養豐富的內容做的色香味俱全。所以您自己在跟媒體的互動,以及寫部落格、做Podcast的這兩年經驗中,您有沒有,其實您的經驗當然不只兩年,只是這兩年更密集,您有沒有一些心得、一些心法?怎麼樣可以既追求真實,然後又可以吸引我們的閱聽大眾點閱?
林:就跟以記者互動來說好了,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大家知道羅副,羅一鈞副署長他其實是從防疫醫師,他是我感染科的學弟,那他後來,他是第一批的。
黃:全民女婿。
林:CDC的防疫醫師。羅副因為他口條好,所以他後來很長期都負責在CDC跟記者溝通的窗口。那我記得他有一次回到臺大感染科跟我們演講,他就故意來跟我們講「怎麼跟媒體」。
黃:互動。
林:對,然後他就說因為記者都會…,比方說他會帶了一個目的來,今天長官說要採訪什麼方面的東西,然後他會想把他講得話套在你的嘴上,然後他說「所以你要很小心媒體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然後他說,可是呢,他說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就是你要把你真正想講的話,讓媒體幫你發出去。
黃:沒錯。
林:不能私交,然後你還要幫媒體想,因為你要幫他想一個賣點,讓那個新聞是有新聞點的。
黃:太完美的受訪者。
林:對,所以我就覺得那一次羅副回來跟我們演講的,我覺得學到很多,因為那時候我已經在經營部落格,我有機會,比方說那個時候老師也會請我說,針對那時候流行的疾病做一些對民眾的衛教、針對民眾的發言,可是要怎麼樣寫到是,這個東西民眾可以看得懂?
黃:對,這個最重要,因為科學家,不管是醫學或者是哪一類的科學家,記者在採訪的時候其實最痛苦的就是他們講了好多專業知識,可是記者必須要負責把這些專業知識深入淺出的解讀給一般大眾知道。
林:沒錯。
黃:因為我們總是面對的是一般大眾。那在這個解讀過程常常就會出錯,所以最好的就是科學家自己就有轉譯專業的能力。
林:我覺得就是為什麼我這兩年可以在這個角色,我覺得就是有練習過,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
黃:專業的事情講的深入淺出。
林:很複雜的,對,而且是要讓對方要,聽得懂是一回事,還要有興趣聽。
黃:對,沒錯這非常重要。所以您的心得是什麼?
林:你要想這些一般民眾他們目前對疫情最大的疑惑是什麼,就像我每天要決定 Podcast 今天想講什麼。
黃:對,您怎麼決定您的主題?您怎麼知道民眾的疑惑是什麼?
林:因為科學很多,就是會有很多科學的一些研究陸續出來,可是我通常就會挑大家有興趣的。
黃:您怎麼知道大家對什麼有興趣?
林:我覺得主要是我有一個LINE群組,因為我經營社群的媒體,多角化經營,因為我是部落客,部落格是我的根,部落格上寫文章這是我的根,可是為了推廣我的部落格,這十幾年來,幾乎只要有任何SNS我都會去經營,就臉書當然是臺灣人最常用的,那這幾年進展到Instagram,然後後來還有YT,然後最近就是Podcast也算是一種,Clubhouse也是一種,LINE也是,所以我在LINE有一個我的專門討論疫情的群組,有5000人。
黃:哇,5000人的群組。
林:它上限就是5000人,然後那個5000人裡面就有非常多熱心的人,我常常跟大家說假如你可以當我的種子老師、種子教師,就是我們一起推廣「不要恐懼防疫」。
黃:正確的防疫觀念。
林:你可以當你的家人跟朋友間的KOL,你去影響大家。
黃:成為意見領袖。
林:對,不要被那些假消息淹沒。所以就是,大家在裡面討論很熱烈,比方說對於目前疫情走向的疑惑,某一個…
黃:變成你搜集題目很好的來源。
林:對,然後有些比較學術的種子教師還會一直丟哪一篇paper出來了,哪裡又開會,有一個重大結論了,然後比方說現在,最簡單的,大家開始遇到居家照護,或是居家隔離,他實務上遇到了什麼困難?然後反映了很多,「我買不到快篩」,其實我就可以很立即的看到民眾的反應是什麼。
黃:是,所以民眾的憂慮、民眾的擔心、民眾的疑惑都會在你的群組裡面。
林:LINE群組當然是,然後當然臉書也是,因為我發文他們也會一直留言,或是傳訊告訴我他有什麼疑惑、他遇到的狀況是什麼,所以社群媒體是這樣。
黃:是,他互動性很強。
林:然後這個是民眾而言,可是其實還有一個。因為我一直有在全臺灣的感染科醫師大概都加入的一個群組。
黃:感染科醫師的專業群組裡面。
林:對,所以很多老師幾乎都在裡面。
黃:最新的動態、最新的研究、最新的臨床的觀察。
林:對,那其實應該這樣說,因為我大概是全臺灣最閒的感染科醫師,這兩年,疫情來的時候都很忙。
黃:您其實很忙,但您是自己找事忙對不對?
林:然後大概從兩年前,然後反正我就旅遊的工作幾乎都斷了,暫時不能去,反正我時間多,所以我就開始整理國外疫情,從國外疫情開始,然後國外的一些證據,然後我就會一直丟給感染科群組的老師們看,然後後來其實就遇到很多老師都來跟我道謝,「我都是看你的整理的」,因為我通常是我自己臉書發文,然後我也會把這個東西同樣,可能會再專業化一點,就發給老師們看、同業們看,很多人就說他們平常其實也很忙。
黃:沒時間看這麼多國外最新的研究。
林:很多人就說孔醫師這一路整理很多,所以我就變成專業這邊的人,特別是我也常常問羅副一些指揮中心那邊的動向。
黃:您是產業界、產學界,還有民間的溝通很重要的橋樑。
林:我希望扮演這樣的角色,新冠是太新的病了,所以當然不一定有完全,幾乎沒有完全的專家,專家都可能講錯話,可是我覺得因為我有這些管道,然後我有能力讀通那些東西,我覺得我可以呈現每個專家不同的意見,就比方說李秉穎跟黃立民,立民老師常常意見不太一樣,一個喜歡扮喜鵲,一個喜歡扮烏鴉,我覺得我就可以整理各方的資料,然後讓民眾了解。
黃:是,你可以把他們為什麼是喜鵲,為什麼是烏鴉,科學的證據來跟一般民眾解釋清楚。
林:沒錯。但不只國內,我也常常會找國外其他的專家的各種意見,都在Podcast的題目裡這樣子。
黃:對,這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真的也非常感謝臺灣有您,這一兩年幫我們做非常重要的科學轉譯,而且嫁接了各個領域,一般民眾的需求、擔憂,同時也專家這邊最新的狀況是什麼,也可以把兩邊的需求跟研究都結合起來對不對。您剛剛有提到,您自己很謙虛說是這一、兩年臺灣最閒的感染科醫師,因為您沒有在醫療臨床的第一線,但是您做了非常多公共衛生、做了非常多醫學教育的工作,為什麼您當時會放棄了感染科醫師這樣的位置,然後來做,先是從事日本旅遊相關的推廣、介紹,然後現在來做疫情方面的,幫大家打假、求真,傳遞正確知識這樣的這些工作?
林:我覺得最早其實是,在臺大當主治醫師,這是一個身份,然後後來寫部落格寫了幾年,發現這好像可以當作一個事業來經營。一開始當然絕對不可能預料到,大概十幾年前,大家都幾乎會寫部落格,每一個人幾乎都有,寫的時候其實也不會覺得以後可以真的變成一個商業經營,就只是記錄自己的旅遊而已。可是後來就越來越多人看,然後就越做越大,所以我變成有兩個身份,可是我很清楚這兩個身分其實維持都不容易,一個臺大的主治醫師,就廢話,你一定要什麼教學服務、研究一定都要非常頂尖,會花你非常多的心力,可是你要當、要維持在一個非常有聲量的旅遊部落客也不容易,絕對不容易。所以我後來就覺得假如我,理論上我就是公務員,然後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時間可以寫部落格,不能影響到工作的時間,長久下來這樣子,我就發現身體受不了,然後越來越沒有時間陪家人了。
黃:是,這本來只是寫心情、然後作為一種舒緩、紓解,對不對?到後來當越來越專業的時候,你必須要為你的讀者負責了。
林:沒錯,所以我就覺得我勢必要放棄其中一個,不然我覺得再過幾年可能兩個都會壞掉,都會做爛掉。
黃:重點是自己的身體可能不行。
林:沒錯,所以到了那一個節骨眼的時候,其實我已經想離職大概兩、三年了,到了一個程度了,這個結論對我來說不困難,你要真的讓我選的話,當一個臺大的陽春主治醫師,因為理論上在臺大你應該要在…,白色巨塔要慢慢往上爬才對,paper越來越多,然後到教授、當教職等等,我沒有那麼學術化,我很誠實的講沒有,沒有那麼大的興趣,那可是當一個臺灣,不客氣地說也許是前五大吧,最有影響力的去日本玩的旅遊部落格,我覺得這個身份我比較想繼續經營下去。
黃:是,您的部落格當時已經有多少粉絲?
林:點閱應該是大概在三、四年前就破一億了。
黃:很驚人。
林:page view,然後臉書的話大概就是,現在就是快100萬追蹤者這樣子,所以我就覺得,我自己的決定是早就傾向我大概終有一天會離開臺大,那可是當然沒有馬上走的原因就是對不起老師,覺得老師栽培我這麼久。
黃:所以您後來但是還是做了這樣的選擇。
林:然後也要說服家人,反正後來就是離職了,就這樣子。
黃:就開始做部落格,但我覺得這很有趣,真的是呼應一句話,說「你只負責精彩,老天自有安排」,當時因為您的選擇,所以在疫情這兩年期間我們才有林氏璧孔醫師可以幫我們做這麼重要的醫學知識的轉譯,然後橋接一般民眾的需求,跟科學家、醫學家,還有防疫指揮中心這些不同的領域,跨領域。
林:因為即使是有類似我這樣專業的人,他可能根本沒有對外發聲的管道,誰有一個100萬人追蹤的粉絲專頁?然後那麼跟…,就在社群媒體經營的經驗。
黃:是,而且您的背景會讓醫學知識的傳遞更可以打破同溫層,像我們在做事實查核、做打假闢謠,其實最苦惱的是怎麼突破同溫層,會關心、追求真實的就是這群人,喜歡傳假訊息的可能又是另一群人。但是怎麼樣打破同溫層才能夠讓假訊息可以很快地得到抑制。但因為您原本是經營旅遊部落格,旅遊其實原本就是一個橫跨非常多族群的,是大家都很喜歡的,所以當您透過這樣的旅遊的族群來傳遞正確的醫學知識、破解假訊息的時候,那個效果非常的好。
林:應該是說,其實也有人很疑惑為什麼一個叫做「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的粉專,現在每天都在講病毒的事情,有一些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來說「欸,退讚、退讚」、「這跟日本旅遊哪有關係」,可是老朋友就會說「你根本自己搞不清楚狀況,你不知道版主自己就是感染科醫師嗎?」而且我還會很生氣的跟他說,這兩年就不能出國,你是要我寫什麼旅遊資訊?
黃:做好防疫可以讓大家更早可以出國旅遊。
林:沒錯。
黃:另外呢,就是除了我們從最早期,您說經營部落格,現在已經超過一億點閱,這真的是太厲害了,然後到,您在經營臉書,然後到現在Podcast,您Podcast,我看幾乎是天天更新,這實在太厲害了,您可不可以談一談您做Podcast的經驗?同時也讓我們多學習一點?
林:去年其實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年初的時候Clubhouse在臺灣開始紅,現在可能泡沫化了。
黃:是有一點,就是一個聲音的社群軟體。
林:使用的人現在沒有那麼多了,可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是大概去年5月開始。
黃:對,我覺得它跟疫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大家被關在家裡,需要陪伴。
林:沒錯,國外其實也是,那時候還滿多外國人、日本人在上面玩,現在就沒有了,大家沒有在隔離了,可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在Clubhouse其實就累積了一些人,我其實也有在看,因為我知道Clubhouse使用的人沒有那麼多了,可是每次我開房,大概都還是可以有個五、六百人是沒有問題,我就覺得這些人還是每天期待我上去分享一下,所以我就還是都留在那裡,不然我其實也大可以,其實也不用故意去那裡留言、錄音,你錄音隨時可以獨立錄。可是反正我就,Clubhouse有一個好處是你還可以跟網友互動,他們隨時可以問問題,甚至有時候會請大家上來講話,都可以,所以就因為有在玩Clubhouse,後來反正就覺得「講都講了,那就把它每一天、那一集都傳上Podcast」。所以其實對我來說不會花太多力氣,因為寫文章反而要花比較多力氣,字斟句酌,然後要把圖片抓好等,可是講話很方便。
黃:就像跟朋友聊天。
林:然後像去年五月,那個時候疫情嚴重的時候,其實我一天可能也會上好幾個節目,然後我通常一天的行程就是,每一個節目會找一些他們有興趣的題目,然後晚上有話好說的時候大概是一個總結,因為會討論比較專業的部分,可是在節目上每次在討論這些議題的時候,其實我腦子也會一直想,所以到了每一天晚上10點,在Clubhouse開房的時候,我覺得是我,反而是一天中最自在的時候。
黃:因為可以彙整一整天的訊息,可以把你白天沒講清楚再講得更清楚。
林:對,就是這樣,我在某個節目可能我後來覺得我沒講清楚,我就反而是晚上講得最清楚給大家分享,對所以如是者過了大概半年以上的日子,然後我記得那時候Podcast剛出來的時候,可能因為疫情嚴重,我記得我剛開始經營,馬上衝上第二名哎,把我嚇死了。然後維持在也許是前50名也有一陣子,所以一開始很有成就感,可是我後來馬上就看出問題來了。
黃:什麼樣的問題?
林:因為我覺得相比於YouTuber或是,我本來就是部落客Blogger,那我覺得在Podcast界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整個你要說業配,或是商業化,好像還沒有非常成熟,我覺得。
黃:那個商業模式還沒有很清楚。
林:是,因為我有跟一些人討論過,我覺得大概只有排行榜的前10名。
黃:賺得到錢。
林:對,而且是賺得到滿多錢。
黃:是,這個我也跟他們聊過價格,很驚人的價格。
林:可是後面的人其實就幾乎都吃不到,我覺得這個滿…,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覺得,相比來說,YT好像其實就…
黃:它有一個比較公平的分潤機制。
林:可以這樣說,對。
黃:Podcast因為它本身沒有分潤,你要自己去談廣告。
林:沒有錯,那所以我覺得,我當然也陸續接到一些想要打廣告的廠商,可是因為我覺得我是科學專業,我覺得我是科學節目,我覺得假如我在最前面或是中間插了一個什麼「欸,增加免疫力的健康食品」實在是太不入流了,我覺得,而且是減損我的公信力。
黃:你的專業形象。
林:所以反正…
黃:還是非常愛惜羽毛。
林:所以我幾乎完全沒有接過業配,唯一比較類似業配的可能是書,那個書要我推薦一下,讀書心得,大概就這樣而已,所以我就覺得…
黃:但是這個其實也會,因為您畢竟要為錄Podcast花很多時間,但是它如果又沒有辦法有一定合理回報的時候,其實要永續會比較困難一點。
林:沒有錯,會覺得滿多人…
黃:您考慮開放用捐款,捐款支持?我覺得臺灣的這個風氣是一直有慢慢起來的。
林:捐款是一直有開,可是那個假如要一個,因為我完全是想,假如有一個人專門經營Podcast,他可不可以只靠活下去?我覺得滿困難的。
黃:前幾名可以活得很好,就像您說,後面可能…
林:然後前幾名就是那些人,就一直在前面,你很難把他幹掉。
黃:是,尤其就像您說的,因為去年經歷那一波疫情,很容易就會擁有,在那個時段很快就累積了他的聽眾對不對?後面的人要擠入就比較困難ㄧ點。所以關於Podcast,您還有什麼觀察?在Podcastt上,大家熱門的主題,跟您在部落格、臉書的都是類似的嗎?還是有一些差異?
林:有一些差異,比方說在疫情的時候,然後大家多半都在家裡的時候,我發現那種「聽故事、講故事」的非常受歡迎小朋友都在家裡,然後有一段時間就是停課,家長都瘋掉了,所以要放故事這樣,然後另外一個是,我覺得股票、經濟方面的非常受歡迎。
黃:關係到大家荷包的。
林:對,可是現在真的,我覺得Podcast真的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我原本沒有這麼關注這一個行業,可是發現真的很多都有。所以我現在自己在車上也都是到處聽各式各樣的Podcast,可是我就會覺得這些人好有熱情,我也沒看到他有什麼業配,為什麼他可以一直這樣傳、一直這樣傳?而且內容其實做得很用心,我擔心他們長久下去會不會撐不下去?
黃:您不會擔心自己嗎?
林:我自己嗎?我自己在想,最後我應該會轉型為,那就是一個旅遊的Podcast,其實只是多一個發聲管道,那應該還好,沒什麼擔心的問題。
黃:所以您還是很清楚知道您的興趣是在旅遊,這兩年只是因為疫情,多做一些,利用你原本感染科的專業知識來做公眾服務。
林:因為這些東西對我來說其實都是擴及我的影響力,那旅遊部落格寫的文章,部落格才是我的根,所以以後假如疫情結束了,比方說我可能就偶爾錄一集Podcast,然後告訴,把我寫的那篇文章。
黃:念一下?
林:我其實,目的其實只是導流到大家去看我的部落格,這個沒有經營不下去的問題,因為部落格就是我的根。
黃:您對部落格還是有最深的感情。
林:對,就是多一個可以讓大家看到我的管道而已。
黃:您同時也經營過這麼多的、不同的自媒體,您的心得是什麼?
林:我的心得真的就是,自媒體真的,你要做這一行真的要花很多力氣,因為每一個自媒體都有好深、好大的學問,像我最近就一直在研究的是LINE,因為這幾年大家知道臉書的觸及率實在太慘了。
黃:它只要你沒有下廣告,它就讓你降…,觸及很難正常發揮。
林:前幾年當然是比較研究這些,那LINE是完全不同的生態,那個下廣告的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Instagram是現在年輕人用的比較多的,我非常不會用,所以都要花很多力氣來用,所以我覺得很有趣,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生態。
黃:那您可不可以簡單說一下這幾個不同的生態的差異?
林:看你要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假如是賣東西的話,搞不好其實你弄一個封閉的社團,你只要有非常死忠的鐵粉,也許要那一、兩千人,其實你就可以活得很好了;可是你假如只是要,就是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不是以賣東西為主,你是希望可以…
黃:做更多的公共服務?
林:對,那個目的就不一樣,你可能就是到處都去發展,然後經營不同的,因為這個TA都不一樣,IG主要是年輕人,我FB的那個受眾,大概是集中在30到50歲的女生,TA不一樣,IG可能整個就年輕化。
黃:那LINE呢?
林:LINE的話,LINE是目前,因為你發LINE幾乎就是一對一直接、確定傳到。
黃:對,點對點的傳輸。
林:所以我覺得LINE可能是,假如真的要團購、賣東西的時候,LINE是最好用的,目前效果還算好;那像臉書現在大概都已經效果非常差了。
黃:所以您會給現在想要經營自媒體的朋友怎麼樣的建議?
林:我其實去那個臺大新聞所上過一堂這樣的課,就經營自媒體的課,我就跟他們講說,假如你真的對這一行有興趣,反正你對你要分享的題目、找題目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有熱情。
黃:是,而且要確認自己的定位,優勢在哪裡,對不對?
林:而且你要知道,那個題目,因為你決定題目的那一瞬間,搞不好就決定了你後來會不會紅,會不會有人看你。
黃:您說的題目是說自我品牌的題目?還是說每一集的題目?
林:不是,我是說自我品牌的大題目,哪一個方向,比方說跟日本旅遊相關的東西其實已經太多人寫了,所以你假如還是想做日本旅遊的話,你可能要非常特別或突出,你才容易走出一條路,可是假如你是一個,你自己的很特別的興趣,幾乎沒人可以跟你…
黃:超越。
林:對,那隨便Google就是看到你的網站的話,那真的是很有機會紅起來。
黃:沒錯。
林:即使那是一個小眾的。
黃:沒錯,因為現在是一個分眾的年代,所以那個分眾,你只要能夠精準地抓到你的那一群人很重要。
林:所以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因為現在就是自媒體的時代,你隨便怎麼樣都很容易就有人注意到你。所以都可以試著經營看看。
黃:所以您剛剛說第一個要先抓到自己的定位,大題目是什麼,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然後呢?
林:然後就是努力了,努力久了,站在樹下久了就是你的,以部落格來說,你就是一篇、一篇,一直寫、一直寫,寫久了那關鍵字怎麼找就是你,大概這樣子,當然有一些,很細節的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比方說SEO要怎麼樣,標題要怎麼下?文章結構要怎麼弄SEO才好?這其實當然都是學問了,可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持之以恆,你要一直有東西產出,然後那個產出的東西是有品質,大家願意讀的。
黃:是,這很重要。
林:Google是看你一直網站有更新,而且流量,有一定的流量,大家願意來,他就會判定你這是重要的連結、重要的網站,它就會讓你在Google的第一頁。有些人就是覺得我要賺錢,我要賺多少錢,然後來做這件事,其實那你壓力就會滿大的,可是你假如完全是基於興趣,然後非常誠心誠意的,就只是想分享,越多人分享你現在知道的這些東西,我覺得讀者都會看得出來的,因為有些人就是,所謂的,很多人覺得有一些KOL太商業化,那讀者其實是看得出來的,就算你偶爾去做了一個合作、業配的東西,可是用不用心讀者其實一看就看得出來,有些人就是因為太重視賺錢了,他就變成了,他也許八、九成的內容全部都在賣東西,那你其實最後一定應該是做不太長久的。
(更新: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