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最新犯罪手法,在中油加油時收下廣告名片後不醒人事」?

【錯誤】網傳「最新犯罪手法,在中油加油時收下廣告名片後不醒人事」?

事實查核報告#139
網傳「最新犯罪手法,在中油加油時收下廣告名片後不醒人事」?
發布日期/2019年8月19日

經查:

一、警政署不曾發送此訊息,台灣也尚未接獲類似案例。

二、美國2008年5月曾有相似的網路傳言,美國查核機構已證實為謠言。

三、傳言提到「廣告名片上有「BURUNDANGA」,受害者觸摸後不醒人事」,「BURUNDANGA」並非正式藥物學名,應是哥倫比亞某種流通毒品俗名,含有「東莨菪鹼」成分,但其藥效與特性,與傳言不相符。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

背景

社群軟體流傳犯罪新手法,一位年輕駕駛在中油加油站收下陌生男子的廣告名片,不久後即頭暈目眩、不醒人事,經化驗那陌生男人遞給的名片含有藥劑「BURUNDANGA」 ,比俗稱「約會強暴丸」 的效果更強4倍,訊息最後署名為「警政署165關心您!」

圖1:社群媒體流傳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警政署有發布此消息嗎?

內政部警政署回應,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未曾發送此訊息,也沒有接獲過類似的個案,此傳言不是真實發生的詐騙案件。

爭議點二、真的有此犯罪事件嗎?

查核中心調查,此傳言是美國2008年流傳的謠言轉化而來。

根據美國事實查核網站Snopes的查核報告,此訊息最早出現在2008年5月,有多封電子郵件都以受害者親身分享的口氣,描述一名女子在德州Katy加油站收下陌生男子的名片,隨後她開始頭暈、呼吸困難,摸過名片的手也散發異味,該名陌生男子則搭上另一輛的座車尾隨,最後女子按喇叭後男子才驅車離開。電子郵件中也提到,名片上含有一種名為「BURUNDANGA」的藥劑,能夠讓被害人喪失能力,比約會強暴丸還要強四倍,可以透過名片輕易散播。

不過,Snopes查證,在傳言出現時間,美國沒有任何新聞報導類似事件,「BURUNDANGA」的藥性與傳言描述不相符,此毒品在美國未曾被查獲過,因而判定傳言並不真實。

圖2:美國事實查核網站Snopes擷圖

爭議點三、真的有藥品「BURUNDANGA」嗎?

(一)Snopes查核報告指出:

電子郵件上宣稱的「BURUNDANGA」成分,調查應是在哥倫比亞常見的毒品,是曼陀羅植物的萃取物,含有東莨菪鹼等生物鹼成分,無色、無味、有劇毒,在當地被認為是一種「約會強暴丸」,但在美國未被查獲。

(二)藥事照護暨執業發展中心副執行長林維安表示:

藥學上不存在名為「BURUNDANGA」的成分或藥物。且網傳內容提及「含有濃烈成分」又稱「無色無味」,自相矛盾。此外,傳言指稱接觸名片就使人頭暈、昏迷,並不可信,否則「遞名片的陌生男子」也應出現相同症狀,不可能安然無恙還跟蹤年輕駕駛。

林維安搜尋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曾介紹「BURUNDANGA」。這份介紹指出,無法推論證實人體攝入東莨菪鹼會失去意識,而部分和東莨菪鹼相關的犯罪行為發生在夜店,被害人可能受到酒精或其他藥物作用影響。


圖3: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BURUNDANGA」介紹擷圖

(三)中華民國藥師公會政策執行長、藥師沈采穎指出:

傳言中指稱「BURUNDANGA」含有的「東莨菪鹼」,「東莨菪鹼」在臨床上作為胃腸藥的鹼劑,也應用於暈車貼片,大量口服可能會造成昏睡,但不會造成瞬間昏迷,也不可能經由觸摸名片吸入就立刻發生反應。

綜合以上所述,傳言卡片上的「BURUNDANGA」有濃烈味道且受害者「觸摸後就不醒人事」,與BURUNDANGA含有的「東莨菪鹼」藥效和特性,並不相符。

結論

一、警政署不曾發送此訊息,台灣也尚未接獲類似案例。

二、美國2008年5月曾有相似的網路傳言,美國查核機構已證實為謠言。

三、傳言提到「廣告名片上有『BURUNDANGA』,受害者觸摸後不醒人事」,「BURUNDANGA」並非正式藥物學名,應是哥倫比亞某種流通毒品俗名,含有「東莨菪鹼」成分,但其藥效與特性,與傳言並不相符。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

參考資料

美國事實查核網站Snopes查核報告
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