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通訊軟體自2022年5月9日起流傳一支2分26秒的語音檔,搭配訊息指稱:「絕對不要群聚,因為醫院一直放出很多活體帶原者。」
語音檔的內容為:「早上好。昨天跟一個朋友聊過以後,因為他們在三軍總醫院服務得到了兩個很重要的答案。第一點,因為現在政府實施的自主隔離,不管你是七天的或十五天的,他完全沒有用藥給你、很多都沒有用藥」、「在確診為陽性的時候,你的感染係數,現在最新的答案出來,他們的家人一共十五人中、十五人中,也就是說感染係數有十三的、十五的、十八的,最高的感染系數是三十三的, 但是這樣的感染係數,數字越大都屬於輕症狀,他的感染源的散播力會比較差,...... 十五、十八時期的人群,在自主管理完之後,回到社會是一個叫做,俗稱叫做活體帶原者仍然在跟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他沒有辦法做到一個很完整的,讓你用藥完成再回去檢測成為陰性,再回到社會,...,所以說他本身的體內還是存在著活體帶原者,所以說持續在擴散當中,這是第一個結論」、「必須要檢測的篩檢站去檢測的,都是已經成為自行篩檢成為陽性的,也 就是要去的人幾乎都全部都中了。 你在如果跟他們同樣的去排隊做 PCR 的話,感染的機率非常的高」等。
此語音檔自2022年5月10起出現冠名的版本,以同一語音檔搭配文字訊息稱:「剛剛三軍總醫院🏥謝財源部長傳來的訊息請珍重!」
另外也有將語音檔內容寫為逐字稿的文字檔版本。
圖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2: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3: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通訊軟體於2022年5月23日收到相同語音,搭配傳言指稱「📢滿街~都是活體帶原者
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現在隱形殺手到處都是,剛剛從三軍總醫院醫師傳出如下的訊息。」
圖4:2022年5月22起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語音檔稱,確診者不管隔離七天的或十五天,大多沒有用藥,沒有讓確診者用藥完成再回去檢測成為陰性,因此解封回到社會的確診者會帶著病毒與人交流,實際情況如何?
傳言稱「回到社會的確診者帶有病毒」,專家如何解讀?
查核中心採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
(一)邱南昌說明,居家隔離天數或自主管理天數,均是視「感染後幾天內具傳染力」而訂,由於Omicron病毒株的潛伏期比過去的病毒株來得短,具傳染力的時間也比較短,發病超過七天後再傳染給其它人的機率極低,因此七天即可解隔;然而,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為求保險,因此要求再七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在這段期間雖然可外出活動,但是仍應戴好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也不能跟別人一起吃飯。
(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目前指揮中心政策是無症狀、輕症者居家照護,7天隔離期滿無須篩檢就進入自主管理,從西方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經驗,這樣的政策是形成免疫保護的原動力,也是讓疫情下降的重要力量,現在這些無症和輕症的確診者,都是社會隱性的保護者,民眾應該轉換觀念,不要把無症和輕症的確診康復者,視為黑數或散播病毒者。
陳秀熙說,從紐西蘭和新加坡的經驗可以知道,從硬性的檢疫隔離措施到軟性的自主管理和監測,是他們成功走過大流行的理由。無症狀和輕症者大量出現的「無症狀適應期」,可以讓社區有免疫保護力,且這些康復者在家裡隔離、自主管理,減少到社區傳播風險,也不會佔用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醫療的中重症患者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也能夠讓藥物有更精準的利用。
陳秀熙說,縱然Omicron的傳播力高,但目前政策是讓確診者待在家裡,根據目前的資料和觀察,無症狀和輕症者不用藥物也可以自然康復,且經過7天隔離後,病毒量已經降到非常低,加上其他非藥物的防疫措施,如戴口罩、社交距離等,更降低傳播的風險,民眾不用焦慮恐慌,反而要正面看待這段無症狀適應期。如果能順利度過這段時間,有助降低流行,反之,如果無症狀適應期拉的很長,對疫情流行趨勢不利。
用藥治療確診者是必須的嗎?
邱南昌說明,確診者不一定要用抗病毒藥物,大部分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足以應付。就像大眾熟知的感冒,也是一種病毒感染,但是感冒不一定要吃藥,有機會靠免疫系統痊癒,COVID-19也一樣。
邱南昌解釋,病原體到身上後,會在人體複製,同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殺病毒,雙方比較、競爭,對於一般人來說,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慢慢把病毒解決掉;但是當病毒複製的速度超過免疫系統負荷,體內產生更多病毒,就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免疫系統容易打輸病毒的族群即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包括老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弱者等,這些人若確診,醫師就會評估給予抗病毒藥物。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目前將確診者隔離天數訂為七天,是因為科學證據顯示Omicron確診者在感染7天後身上的病毒量極低,幾乎不具傳染力,再搭配另外7天自主管理,以及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再傳染給人的可能性很低。
從國外經驗可知,大量的無症狀者和輕症者可以讓社區有免疫保護力,其在家隔離、自主管理能讓醫療資源精準用於真正需要的中重症患者,民眾應該轉換觀念,不要把無症和輕症的確診康復者,視為黑數或散播病毒者。
爭議點二、網傳語音檔提到「感染係數」,並稱一個確診者的家人有十五人感染,也就是說感染係數有十三、十五,最高到三十三的,感染係數越大都屬於輕症狀,散播力會比較差,解隔後會帶病毒出來與人交流,以上傳言的敘述是否正確?
(一)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社會超過8成人都有打兩劑疫苗,因此目前的疫情多是無症狀和輕症者,大部分在隔離5天後病毒量就大幅下降,Ct值在25和30間,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很低。傳言所稱的「感染係數」,應是要講病毒傳播的機率,但在目前有打疫苗、有戴口罩、保持距離等防疫措施下,不能用錯誤的數據誤導民眾。
(二)邱南昌表示,不知道「感染係數」這個名詞從何而來。醫學上講傳染力會使用的是「R0值」,指的是一個確診者可以將病毒傳染給幾個沒抵抗力的人,目前的醫學證據顯示Omicron的R0值約為10,R0值10代表傳染力極高,基本上在發病初期,同住家人、共同用餐者,除非已經打疫苗或染疫康復而有抗體,否則幾乎是一定會傳染。但傳言提到的傳染係數高者症狀輕、散播力差,但症狀輕、重跟傳染力沒有絕對關係,跟CT值高低也沒有絕對關係;但CT值跟傳染力有關,CT值越低,代表體內病毒量越高,就越有可能傳播給別人。
但是以上是發病初期的狀況,隨著隔離時間過去,病毒量會下降,發病大於7天身上的病毒量已很低,再傳染他人的機率已很低。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沒有「感染係數」一詞,傳言指稱的可能是病毒傳播率,但對無症狀和輕症者,在5天後病毒量會明顯下降,加上其他非藥物的防疫措施,解隔確診者傳播他人的機率很低。傳言的說法並不正確。
爭議點三、傳言稱語音檔為「謝財源部長傳來的訊息請珍重」,謝財源是否曾發布此訊息?
查核中心搜尋謝財源,經查為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查核中心向三軍總醫院政治作戰主任室主任周濟寒,網傳訊息並非謝財源所言。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5/12版】
一、專家指出,Omicron病毒株的潛伏期比過去的病毒株來得短,具傳染力的時間也比較短,發病超過7天後再傳染給其它人的機率極低,加上7天自主管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非藥物防疫措施,傳染給他人的風險極低。
二、專家指出,借鏡其他國家防疫經驗,大量的無症狀者和輕症者可以讓社區有免疫保護力,其在家隔離、自主管理能讓醫療資源精準用於真正需要的中重症患者,防疫策略已跟過去不同。民眾應改變過去「黑數」、「確診者散播病毒」的觀念。
三、傳言冠名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財源,未曾發布此訊息。
傳言稱「沒有用藥的自主管理的確診者,解隔回到社會後帶著病毒與人交流」,並編造「感染係數」一詞,錯誤推論易引人誤解,且有傳言版本冠名「謝財源醫師」,均不正確,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目前確診個案解隔政策為何?
查核中心查找目前的隔離政策,根據衛福部在2022年5月7日公布的「確診個案解隔條件修訂摘要」、「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符合條件之無症狀或輕症狀確診者可採取「居家照護」模式,而居家照護者的解隔條件為,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即可直接解隔,但須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