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影片「美國5-11歲接種觀察一週後,數據顯示接種過兩次以後7.4%的人 ,副作用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10.9%已經不能上學了...大阪府泉大津市市長在議會上關於疫苗的勇敢正義的發聲」?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美國5-11歲接種觀察一週後,數據顯示接種過兩次以後7.4%的人 ,副作用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10.9%已經不能上學了...大阪府泉大津市市長在議會上關於疫苗的勇敢正義的發聲」?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04/27版】
一、網傳影片的出處為日本大阪府泉大津市市議會於2022年3月3日的定期會議,是大津市市長南出賢一回應質詢。
二、網傳影片中南出賢一引用的數據來自美國CDC在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兒童疫苗安全資料,所列出的症狀是家長自願回報兒童接種輝瑞疫苗後一週內發生的狀況。
經查,此報告顯示,兒童接種疫苗後大多為輕症或中度症狀,並無嚴重不良事件。
三、專家協助解讀此報告指出,疫苗副作用不等於疫苗後遺症,副作用通常較短期,而疫苗後遺症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且長時間存在,可能會有持續幾個月的不適,但此機率很低,兒童接種疫苗的數據目前也沒有相關案例。
背景
通訊群組與社群平台自2022年4月19日起流傳一支2分10秒的影片,搭配訊息稱:
「美國5-11歲接種觀察ㄧ週後,數據顯示接種過兩次以後7.4%的人 ,副作用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10.9%已經不能上學了.
我實在看不出接種的合理性,希望大家可以慎重的去判斷!
關於疫苗後遺症:我實際訪問了很多家長跟孩童.幾乎每個人都說:『因為相信政府去打了針,之後卻變成這樣,家庭都快崩潰了.』這樣的話,我聽了很多很多
大家都說:『如果政府知道這些狀況,為什麼不更清楚讓我們知道疫苗的風險呢?』
大阪府泉大津市市長在議會上關於疫苗的勇敢正義的發聲
https://m.youtube.com/******」
另有傳言版本為:「緊急事件!請傳給你們親朋好友,有小孩的家長請不要給小孩打疫苗。請看日本市長的報告質詢。很嚴重!不要讓無辜小還因疫苗發生不幸。」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影片的出處與事件背景為何?
(一)查核中心檢視泉大津市議會網站,找到泉大津市議會Youtube頻道,一一檢視該頻道發布的影片,找到2022年3月3日串流直播的「令和4年第1回定例会3日目PM」,市長南出賢一於1小時38分06秒處起發言至1小時49分0秒,而網傳影片則是從約1小時43分55秒處開始至1小時46分11秒處。
(二)查核中心請日文翻譯協助檢視網傳影片與「令和4年第1回定例会3日目PM」影片並查找相關新聞資料。
日文翻譯說明,影片背景為日本大阪府泉大津市的市議會所固定召開的市議會定期會議,從影片前後其他議員的質詢內容以及主題,可以看出來並不是針對特定主題的特別會議。
日文翻譯指出,網傳影片的段落,是截取南出賢一市長回應議員林哲二的質詢「想知道市長關於5~11歲兒童接種疫苗的見解」。質詢的林哲二議員的觀點其實與南出賢一相同,都認為不應強制讓小孩施打,但家長想讓小孩打可以打,林哲二的質詢用意是確認市長的觀點。另一方面,日本現行制度並無強制小孩接種疫苗。
日文翻譯檢視南出賢一完整的發言後說明,網傳影片的字幕基本正確,數據翻譯也無誤,而南出賢一的主要觀點是,在能夠完全掌握所有疾病、注射後的不良反應等等的科學資訊之前,並無法正確地判斷是否該讓兒童接種疫苗。南出賢一在回應質詢的發言中提出三點理由,一是接種的有效性證據尚不足,第二個理由是兒童的重症率極低,第三點則是疑似疫苗副作用的反應很多,因此他認為在現在的時間點,他看不出來讓健康的孩子接種疫苗的合理性。
南出賢一也說,這是關於必要性與合理性的討論,而非是關於有效性的討論,而目前並沒有人能夠明確指出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而對於接種疫苗,不是只有「施打」或「不施打」這兩個選擇,第三種選擇是「再觀察一下」,因此希望大家認真思考後再決定施打疫苗。
綜合以上,網傳影片的出處為日本大阪府泉大津市的市議會在2022年3月3四召開的市議會定期會議,並不是針對特定主題的特別會議。網傳影片的段落是泉大津市市長南出賢一回應議員林哲二的質詢「想知道市長關於5~11歲兒童接種疫苗的見解」。
爭議點二、網傳影片中大阪府泉大津市市長稱「美國5-11歲的兒童接種後觀察了一週之後,...數據顯示有7.4%的人接種兩次之後(副作用)已經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了,...有10.9%的兒童,5-11歲的,接種兩次之後都不能上學了」並提到「疫苗後遺症」,其引用的資料來源為何?此資料應如何解讀?
傳言引用的資料為何?
(一)查核中心以關鍵字「7.4% 10.9% vaccine cdc school」檢索美國CDC網站,找到美國CDC在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MMWR(發病率和死亡率週報),這份週報標題為「5-11 歲兒童的 COVID-19 疫苗安全——美國,2021 年 11 月 3 日至 12 月 19 日」(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ged 5–11 Years — United States, November 3–December 19, 2021)。
根據這份週報,在2萬9899例完成第二劑輝瑞疫苗的5至11歲孩童中,有7.4%的家長在一週內回報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unable to perform normal daily activities),並有10.9%的家長在一週內回報孩子無法上學(unable to attend school)。
不過,這份週報也指出,這份報告是 VAERS 的初步安全性調查結果,家長所回報孩童接種疫苗後的反應,這些反應大多為輕度(即不干擾正常日常活動),或中度(一些干擾正常日常活動) ;沒有報告被認為與疫苗接種有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
這份週報同時指出,VAERS 是一種被動監測報告系統,由家長自願回報,因此有報告偏差和漏報的可能性,且這些數據的監測期較短,可能隨接種劑量增加而發生變化。
(二)查核中心採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邱南昌協助檢視美國CDC MMWR的報告後說明,這個表格列出的是美國家長在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後回報的不良事件報告,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疫苗副作用,但絕大多數國家調查到的副作用都差不多,例如發燒、局部酸痛、身體疲憊等。
邱南昌說,現階段讓台灣的家長知道有這些副作用並無不可,可作為家長評估是否為孩子接種疫苗的參考,若將來發生副作用,也不用過度擔憂。
網傳影片引用的數據是否為「疫苗後遺症」?影片引用美國的MMWR稱「有10.9%的兒童在接種兩次之後都不能上學了」,專家如何解讀?
(一)邱南昌說明,MMWR列出的症狀,如發燒、酸痛、接種部位不適、疲憊等,就像大人打疫苗後會發燒、痠痛等症狀,小孩子也可能會有這些症狀。但是網傳影片提到「接種兩次之後都不能上學了」,這種說法並不恰當,MMWR列出的副作用是家長在一週內的回報,不能上學的原因可能是發燒,可能是疲憊,也有可能是家長出於擔憂而讓小孩請假在家,但這種不能上學的狀況可能只持續幾天,並不是「之後都不能上學」。
對於網傳影片提到的「疫苗後遺症」,邱南昌說明,疫苗副作用不等於疫苗後遺症,副作用通常較短期,而疫苗後遺症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且長時間存在,可能會有持續幾個月的不適,但此機率很低,兒童接種疫苗的數據目前也沒有相關案例。
(二)查核中心採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黃立民說,MMWR的報告是民眾自主性回報,無法確認家長有沒有誇大,而回報後也沒有持續追蹤,無法確認不適狀況的持續時間,因此無法由MMWR的數據說「之後都不能上學了」。
黃立民說明,MMWR的數據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分析評論,也沒有科學調查,就只能當作參考。
黃立民表示,打完疫苗任何的不適都可能被算進「疫苗副作用」,但是後遺症是長期留下的不適感,至於持續的時間目前醫學上沒有精確定義,有人認為持續三個月的不適才算後遺症,也有人認為三週的不適就算後遺症。
綜合以上, 網傳影片引用的數據來自美國CDC在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MMWR(發病率和死亡率週報),數據是由家長自行回報,所列出的症狀是兒童接種輝瑞疫苗後一週內發生的狀況。
由於數據是由家長自願回報且無持續追蹤,因此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與疫苗有關,也無法判斷是不是持續狀況。但是表格所列出的症狀是大人接種疫苗後也會可能發生的狀況,包括發燒、酸痛、疲憊,以至於影響上班(上課)或日常生活,但是疫苗副作用不等於疫苗後遺症,因疫苗而影響上班上學並非「之後都不能上學(上班)了」。
結論
一、網傳影片的出處為日本大阪府泉大津市市議會於2022年3月3日的定期會議,是大津市市長南出賢一回應質詢。
二、網傳影片中南出賢一引用的數據來自美國CDC在2021年12月31日公布的兒童疫苗安全資料,所列出的症狀是家長自願回報兒童接種輝瑞疫苗後一週內發生的狀況。
經查,此報告顯示,兒童接種疫苗後大多為輕症或中度症狀,並無嚴重不良事件。
三、專家協助解讀此報告指出,疫苗副作用不等於疫苗後遺症,副作用通常較短期,而疫苗後遺症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且長時間存在,可能會有持續幾個月的不適,但此機率很低,兒童接種疫苗的數據目前也沒有相關案例。
補充資料
對於為孩童接種疫苗,專家的建議為何?
(一)邱南昌說,整體來說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是利大於弊,因為感染可能有更嚴重的風險,但孩子的重症率較低,若家長真的對副作用感到十分擔憂,也不強迫一定要為孩子接種疫苗。
邱南昌補充,目前醫學界最關注的mRNA疫苗後遺症是心肌炎,國外的資料顯示,小孩接種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的比例,遠低於青少年與年輕人(十幾歲至三十歲間)發生心肌炎的比例。心肌炎容易發生在第二劑,如果想帶孩子接種疫苗但又因副作用而遲疑,可以先打第一劑後再來考慮又不要打第二劑。
(二)黃立民說,國際上最關注的是兒童接種mRNA疫苗後是否會有心肌炎的狀況。目前國外數據顯示,年輕人接種新冠疫苗而產生心肌炎的比例是十萬分之一,而小朋友接種疫苗產生心肌炎的機率會比這個數據來得更低。
(三)查核中心在〈【查小喵出任務】跟家長一起做功課!兒童防疫6大QA〉一文中,採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
邱南昌說,根據人體臨床試驗資料來看,兒童施打疫苗的效力不亞於成人;副作用主要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倦、發燒,但通常1-3天就會恢復,至於民眾擔心的心肌炎,從試驗資料來看,沒有看到心肌炎、心包膜炎的個案。
邱南昌說,對於家長來說,要怎麼評估要不要讓兒童打疫苗,仍需家長自行評估決定。總體來說,兒童染疫致重症比例低,若是擔心兒童染疫後會變嚴重,或就學、生活受影響,家長可以選擇施打。而若是擔心施打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可以選擇暫緩施打。
邱南昌說,針對免疫功能不佳的孩子,疫苗施打則是利大於弊,能有效降低染疫產生重症、併發症的風險,施打是較好選擇。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針對高危險族群小孩,如免疫功能缺乏不全者、有特殊疾病,因染疫變重症風險較高,會建議在醫生評估後,施打疫苗。
陳秀熙說,若是一般健康小孩,以全球兒童染疫趨勢來看,輕症仍是主流,重症比例較低。因此,家長可以以兒童個別狀況做評估,若覺得小孩感染後都是輕症,或是小孩容易過敏,則可以選擇不打疫苗。但若擔心染疫後可能導致嚴重症狀,則可以選擇施打。
陳秀熙表示,若是站在降低社區風險、減少校園染疫情況來看,仍會建議孩童施打,降低兒童染疫對社會和孩童的衝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2022年4月20日發佈新聞稿指出,目前6-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研究,莫德納疫苗公開的臨床試驗與研究數據相對有限,雖然已有其他國家讓6-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但這兩種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距離實際開放兒童接種至今的時間也還很短,需要更多數據,應謹慎評估疫苗在6-11歲兒童的真實效力與副作用。目前各國是依據國內感染COVID-19的狀況不同,評估兒童罹患新冠的重症風險,與接種新冠疫苗的必要性,以致各國的接種方針不盡相同。
參考資料
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ged 5–11 Years — United States, November 3–December 1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