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宣稱「泉水在 5G 訊號下僅 15 分鐘的結晶狀態,結果令人震驚」?

【錯誤】網傳影片宣稱「泉水在 5G 訊號下僅 15 分鐘的結晶狀態,結果令人震驚」?

事實查核報告#1493
網傳影片宣稱「泉水在 5G 訊號下僅 15 分鐘的結晶狀態,結果令人震驚」?
發布日期/2022年2月9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9 版】

一、專家指出,網傳影片只是水在低溫環境結冰的畫面,而5G是一種電磁波,它並不會改變溫度,讓水結冰。

二、專家指出,網傳影片想呈現水在有5G訊號下,結冰後晶體形狀不同,但水的晶體形狀受到溫度變化、水中雜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影片未交代可能影響因素是否被完全控制,並不具科學意義,也不可信。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宣稱:

「泉水在 5G 訊號下僅 15 分鐘的結晶狀態,結果令人震驚。

如果能量可以印入水中,而人體70%以上是水,按理說你會成為你周圍的能量,盡可能限制接觸5G設備。

現代人很難不用手機,但是盡量減少使用時間,更絕對不要用5G,以保護你的健康。」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影片宣稱「泉水在 5G 訊號下僅 15 分鐘的結晶狀態」,影片中水的結晶變化成因為何?和5G訊號是否有關?

(一)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特聘教授施奇廷檢視影片指出,影片看起來是水結冰,就是單純水在低溫環境裡結冰而已。整個影片沒有出現任何跟 5G 訊號有關的東西,是個圖文不符的謠言。

(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博士林志隆檢視影片指出,影片畫面就是單純的結晶變化,這種狀態只要溫度夠低就會生成。這個影片看起來是想呈現水放在5G訊號旁邊與沒有5G訊號的差別,沒有5G水會結晶比較漂亮、枝葉狀對稱,有5G形狀會雜亂破碎。不過,這樣的「實驗」在科學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沒有交代可能影響水結晶的因素是否有被確實控制,包括環境溫度差、實驗設備本身與安裝方式是否相同,外界是否有如震動、風吹等因素干擾,以及距離5G發射器多遠、使用5G訊號強度多少、是否有屏蔽,水中的雜質是否相同等等。因為外在環境可能的干擾因素非常多,如果這些條件沒有受到控制,這樣的「實驗」結果完全沒有可信度。

林志隆解釋,水在結冰的過程中,水本身的溫度變化、與外界環境的溫度差,以及水中的雜質等因素,都會影響結晶的結果。如果結冰的過程比較緩慢,晶體就會比較漂亮,形成類似枝葉的形狀。但如果結冰的速度很快,分子沒有時間排列,就比較不會形成漂亮的晶體。而且水中的雜質、礦物質不同,也會影響水結晶的速度,進而影響最後的晶體形狀。

林志隆說,單純從影片看不出來水的結晶是否和5G有關。

(三)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宗男指出,水結冰是在正常大氣壓力底下,因為溫度低於凝結點,水就會結冰。而5G是一種電磁波,它並不會改變溫度,讓水結冰。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9 版】

一、專家指出,網傳影片只是水在低溫下結冰的畫面,和5G沒有關係。

二、專家指出,網傳影片想呈現水在有5G訊號下,結冰後晶體形狀不同。但水的晶體形狀受到溫度變化、水中雜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影片未交代可能影響因素是否被完全控制,並不具科學意義,也不可信。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