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座談】社群平台充斥假訊息、仇恨言論 黃哲斌:改變不容易 但仍有機會
【媒體素養座談】社群平台充斥假訊息、仇恨言論 黃哲斌:改變不容易 但仍有機會
記者劉芮菁/報導
面對社群平台時代伴隨而來的假訊息、仇恨言論等問題,資深媒體人暨專欄作家黃哲斌認為,從個人層面應嘗試「資訊系統升級」,建立媒體素養、資訊判斷的能力。長遠來看,應思考如何在社群平台上擴大文明的、理性討論的社群文化。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12月21日舉行媒體素養線上座談,邀請資深媒體人暨專欄作家黃哲斌,分享在社群平台林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當代閱聽人應該具備的媒體素養,以及面對資訊焦慮時可能的行動方案。由於社群平台已成為台灣討論公共議題的重要媒介,與會現場的許多傳播科系的學生、教師以及公民記者,也對社群平台上假訊息、仇恨言論、迷因化等現象發表回饋,討論熱烈。
圖1: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邀請專欄作家黃哲斌進行線上演講。
「我們都有第二人生,也就是生活在網路上的身分。」黃哲斌一開場就指出網路在當代生活的重要性,並以他的小兒子為例,說明身為「網路原生世代」的小學生,使用社群平台、科技工具已非常得心應手。「他小學四年級時就很會用手機剪影片,太太教做菜的影片,從拍攝、剪輯、上傳都是他一手包辦。」黃哲斌說。
不僅如此,黃哲斌的小兒子在小學四年級時,就瞞著家人成立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分享手遊破關的經驗。事實上,當時在他的班上,已經有很多人玩Youtube、Instagram,同學間會互相比較訂閱數,甚至有些人的訂閱者已超過1000人。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接收到一些負面、挑釁的留言,出現網路霸凌、資訊焦慮等問題。
社群平台帶來假訊息、網路仇恨社群的問題
黃哲斌歸納,社群平台時代的問題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假訊息,第二類是網路仇恨。黃哲斌以緬甸羅興亞人控告臉書放任仇恨言論,以及印度內容農場網站散布「台灣飛彈擊落中國軍機」假訊息為例,說明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在演算法運作下,極端、煽動性內容較能帶來點閱率與觸及率,使得有心人士得以利用假訊息操弄情緒,目的可能是挑起紛爭、擴大社會分歧,也可能是為了累積廣告流量,獲得經濟收入。
另一方面,社群平台讓人際網絡跨越地域串連的特性,也成為「仇恨社群」滋長的土壤。「從美國的『INCEL』到最近的王力宏事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仇女、厭女的言論,這是當代值得警惕的現象。」黃哲斌解釋:「『INCEL』是「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的縮寫,有點像網路上所說的『母胎單身』,就是在異性交往經驗受挫的男性,在網路上形成社群,用不適當的用語批評女性,是當代網路仇恨非常重要的代表。」
黃哲斌提問,台灣相對其他國家,在性別上已致力追求平等,也作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而自豪,為何性別仇恨的言論在社群平台上持續蔓延?他相信,這是「社會歧視」、「個人挫敗」、「集體偏見」所累積而成的仇恨總和。
「舊石器時代情緒、中世紀機構、神一般技術」的三個矛盾
黃哲斌引述生物學家威爾森(E.O. Wilson)的觀點,認為人類正處在「舊石器時代情緒、中世紀機構、神一般技術」的三個矛盾中。簡而言之,人一方面保有舊石器時代的原始情緒、欲望,生活或在國家、政府、學校等中世紀延續至今的機構,但現在卻擁有神一般的技術。當人的情緒、社會體制跟不上技術,就會在線上社會出現仇恨、霸凌、假訊息等問題。
對於社群平台帶來的網路問題該如何解套?黃哲斌認為應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他形容,這是個人的「資訊系統升級」,讓民眾學習辨識資訊、認識置入性行銷,強調媒體的「產地履歷」。就如同近一、二十年來台灣發生幾次食安風暴後,民眾開始重視食品的產地履歷,媒體也是一樣的。
黃哲斌說:「現在網路上常常出現『X傳媒』的名號,這些網站的『關於我們』寫得非常簡單,團隊是誰、資金來源都沒有交代。如果能開始重視每個資訊來源和網站的可信度,也是建立某種抗體。」
培養媒體素養的三個行動方案
對此,黃哲斌也提出了「三個行動方案」,第一個行動是建立媒體的信任與不信任清單,不要只看社群平台的資訊,而是列出五到十個你認為值得信任的媒體清單,並和親朋好友交換清單,討論這些媒體的可信度。第二個行動是支持多元好媒體,對多多點閱、分享,甚至小額捐款,壯大優質內容。第三個行動是資訊策展,多蒐集不同來源,成為總編輯,去研究、蒐集、策展內容,利用社群平台的特性創造新聞環境。
與會的公民記者「大暴龍」則分享,他最近參加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媒體識讀計畫,因此注意到假訊息的問題,媒體素養教育似乎對年輕人比較容易上手,但年長的族群也需要學習資訊判斷,對此,社區大學也在研究如何推廣年長者的媒體素養教育。
如何不喚醒意識形態的巨人 是公共議題討論的一大挑戰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也在問答時間分享,他有兩位從事科學素養教育的朋友,兩位都在學界教書,而且有完整科學背景,但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對疫苗的看法南遠北轍。黃俊儒形容:「我們平常生活,腦袋裡好像住了很多巨人,幫助我們思考,其中有隻巨人很大,就是意識形態的巨人,只要一不小心吵醒它,它就會主宰整個戰局。在這次的公投我們也看到類似的狀況。」
黃俊儒認為,在社群平台上的討論,要如何不喚醒這隻「意識形態」的巨人,或是緩和意識形態帶來的衝突,也是未來的挑戰之一。
圖2:黃哲斌認為,從美國「疫苗大家談」社團的成功案例來看,在社群平台上創造文明、理性的討論環境,仍有機會做到。
在演講最後,黃哲斌舉出了國外的案例,思考在社群平台上創造理性討論的可能。他說,由於歐美國家疫苗陰謀論盛行,有一群美國媽媽成立了「疫苗大家談」的不公開社團,公開版規規定發表言論時,不能情緒攻擊,要提供資訊來源,不能假借醫療背景給予醫療建議等,由不同時區的志工24小時嚴格執行板規,後來這個社團被美國評為,要獲取疫苗正反資訊最大的消息來源。
黃哲斌期許,有沒有辦法從「疫苗大家談」的例子,去創造一個相對平和、文明、願意理性討論的環境?他認為,這不容易,但仍有機會做到,這需要有些人願意從各個角落作一些改變,聚集讓更多好的力量,改變現在惡劣的社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