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中國是唯一一個能環保處理核廢料的國家,厲害了!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

【錯誤】網傳「中國是唯一一個能環保處理核廢料的國家,厲害了!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

事實查核報告#1343
網傳「中國是唯一一個能環保處理核廢料的國家,厲害了!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
發布日期/2021年11月23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3版】

一、學者、專業機構與中國科學期刊都指出,法國與日本等國均研發核廢料回收利用的相關技術,傳言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與實況不符。

二、啟明星2號是中國發展中的小型實驗用加速器驅動系統,以核廢料萃取物作為核燃料,而核廢料萃取後仍具有放射性,且啟明星2號尚未商業化,傳言所述與實況不符。

三、網傳影片「美日想買遭拒絕」說法未引述任何消息來源,此訊息不可信。

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影音平台頻道、社群平台以及內容農場近期流傳一則影片並搭配相似內容的文字,例如:

「中国是唯一一个能环保处理核废料的国家,厉害了!」、「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等。

影片內容則指出:「誰也沒想到,這個困擾全球的世界性難題被中國解決,美國、日本天價求購都被拒絕了。中國的這項技術已經做到了領跑全球

核廢料問題可以稱的上世界難題。之前日本宣布把核廢水直接排入大海,遭到世人唾棄, 就連美國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他們長期積累的核廢料已經達到10萬噸,光是在無人區建儲藏庫就耗費數千億,這樣的世界性難題 最終還是被中國解決了

中國研發的啟明星2號,不僅有效解決存放的問題,還能變廢為寶,它內部的鉛冷物質可以消除核廢料的放射性同時還能把釋放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將核燃料的利用率從1%直接提高到95%

啟明星測試成功後,很多國家開出天價想要求購,日本表示願意出3千億美金,美國更直言要出雙倍最終都被中國拒絕。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

不過,這則傳言在2018年就開始流傳,並有多種變形版本。一篇2018年1月4日來自中國社群平台搜狐一篇文章「中國祭出“黑科技”:核廢料可變廢為寶!美國也求著抱大腿?」,內文在未提及消息來源情況下,稱中國在核廢料處理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直接讓美國看傻了眼,主動邀請中國共享技術成果。

新浪博客一篇2018年12月25日標題「美國願出2800億購買中國首創的核廢料回收裝置」文章中提及啟明星2號成就,還稱中國在核廢料回收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重大的進展,這一新聞很快會被世界的各個核電強國所熟知,世界上的36個國家紛紛表示想要尋求中國技術上的支持,美國更是表示想要花2800億購買這樣一台設備,目前該技術還沒有達到量產的地步。

中國影音平台某頻道2019年1月4日一部一分多鐘影片「天道好輪回,這次輪到我們技術封鎖了,美國砸3000億想買也被拒絕」,內容提到「我國研制出了不會產生核廢料的核電技術,美國砸3000億想買也被拒絕。」

新浪網2019年2月19日一篇標題「中國強勢反封鎖技術!日本出價3000億遭拒,美國急了:我翻倍」文章,內容稱「日本還想要出3000億來買下這項技術,中國自然是不會同意的,美國也曾大呼:價格我翻倍。」


圖1:網傳影片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3:農場網站流傳訊息截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蔡世欽、工研院專家與原能會。

(一)蔡世欽表示,核廢料再處理技術是將鈽跟鈾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以化學方式提煉出來,目前法國、英國、美國、日本都有相關技術,中國並非唯一。

(二)工研院專家指出,高階核廢料處理方式是依序進行廠內水池冷卻、裝桶中期貯存,最後處置深埋。在深埋前可做處理,重新利用核廢中的剩餘價值,如將用過的核子燃料中可用的97%的鈾與鈽元素取出,重新再製成新的燃料回收再利用,這種作法目前法國已有相關技術。因此傳言宣稱中國是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並不正確。

(三)原能會表示,中國並非唯一可以將核廢回收利用的國家。核廢料回收技術是指再處理技術,即將用過核燃料中可分離成分,經由化學方式提取再利用。目前國際間具有再處理技術及設施的國家為法國、俄羅斯、日本、英國、印度及中國大陸

(四)查核中心檢索中國《中国科学报》,其在 2020年1月20日發布標題〈从1%到95%,“吃干榨净”核废料!〉文章,稱法國的燃料閉環方案是回收鈾、鈈等易裂變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次錒系元素等物質,並制成核燃料組件再次使用,而其他放射性核素固化制成玻璃塊狀的高放廢物封存;日本多使用的是法國的閉合燃料循環方式。

綜合以上,學者、專業機構與中國科學期刊都指出法國、日本等多國都有進行核廢料回收利用。傳言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與實況不符。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中國啟明星2號的鉛冷物質 可以消除核廢料的放射性」,此技術目前是否已實現商轉

(一)查核中心採訪工研院專家指出,目前高階核廢料最終深埋處置前的再處理,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再處理,將用過的核子燃料中可用的97%的鈾與鈽元素取出,重新再製成新的燃料回收再利用。不過,再處理過後並無法消滅放射性,核廢料精煉過後的燃料再使用後以及其他殘留物,最終仍要最終處置深埋。

專家說,另一種方式是核種異變(transmutation),此方法的概念是將長達數萬年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質,重新處理成半衰期約為數日至數年的短半衰期放射性物質,且異變過程也能產生能量發電,類似中國啟明星2號的運作原理。但在處理過程仍會產生新的核廢,仍無法徹底解決放射性物質的問題,也無法取代最終處置。

(二)查核中心採訪原能會指出,啟明星2號(Qixing II)即金星2號(VENUS II),是中國發展小型實驗用加速器驅動系統(ADS)啟明星系列中的第2代核反應器,目前已發展至第3代(VENUS III)。 啟明星系列包含1號、2號及3號皆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開發的實驗與測試用的小型ADS,目前並未在中國其它地區使用,也尚未商業化

(三)蔡世欽表示,根據外媒報導相關研究發表以及國際原子能總署的資料中國的啟明星是一種新型反應器,原理是利用加速器將質子打向鉛铋合金,釋放出中子再打到核燃料,產生連鎖反應。這裡使用的核燃料是萃取自舊有的核廢料,相似技術在日本及比利時也有在進行試驗,但在日本及比利時等國家,此技術都還未進行商轉。

他說,舊有的核廢料內含有長半衰期的高放射性元素,需處置數萬年的時間使用新型反應器可處理所剩餘的舊核廢料,將長半衰期的高放射性元素抽出利用,會剩下短半衰期的低放射性廢棄物,但低放射性廢棄物仍具有放射毒性,需處置數百年的長時間,才能回到天然鈾礦的放射性。

(四)查核中心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核安全局網頁,其2019年10月11日發布〈我国首座铅基ADS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达临界〉一文指稱,啟明星2號在研究有突破,但並未提及啟明星2號可以消除核廢料放射性或將釋放的能量轉化為電能、提升核燃料利用率等。

綜合以上,啟明星2號是中國發展中的小型實驗用加速器驅動系統,此技術尚未商轉,且傳言稱「可以消除核廢料的放射性」並不正確。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日本美國想花千億美元買技術被拒絕。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是否具可信度

(一)傳言內容並未引述任何可靠的訊息,也未曾引述消息人士說法,且傳言並不是新聞報導。

(二)查核中心瀏覽國際主要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並未有美國或日本出價千億購買這項技術被拒絕的新聞;瀏覽中國官媒《新華社》、《人民網》、《中青在線》等,也未有相關新聞資訊。

因此,網傳影片「美日想買遭拒絕」說法,並不是可信的消息。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 23版】

一、學者、專業機構與中國科學期刊都指出,法國與日本等國均研發核廢料回收利用的相關技術,傳言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與實況不符。

二、啟明星2號是中國發展中的小型實驗用加速器驅動系統,以核廢料萃取物作為核燃料,而核廢料萃取後仍具有放射性,且啟明星2號尚未商業化,傳言所述與實況不符。

三、網傳影片「美日想買遭拒絕」說法未引述任何消息來源,此訊息不可信。

因此,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台灣對於核廢料回收相關技術研發的情況?

原能會指出,台灣在原子能科技應用上,多年來一直遵行「防止核武器蕃衍條約」(NPT)的精神,由於核燃料再處理會產生鈽,而鈽是核武所管制的核物料,鑑於台灣一向秉持著原子能民生和平應用的一貫政策,因此並未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現今國際技術的核燃料利用率是多少?

原能會表示,燃料利用率與燃料使用方式及燃料循環有關,目前世界上不同的核燃料使用方式可分為:CANDU (重水式反應器,採用天然鈾),LWR(輕水式反應器,採用濃縮鈾),LWR再處理與快滋生反應器(如LMFBR)。其中CANDU的燃料利用率大約為0.75%,LWR的燃料利用率大約為0.55%。經過再處理後,LWR的燃料利用率可以提高到約5%。而快滋生反應器,則可將燃料利用率提高到60~70%。

參考資料

中国科学报〈从1%到95%,“吃干榨净”核废料!

世界核子新聞

Shi et al. (2007) China ADS sub-critical experimental assembly—Venus-1 and preliminary experiment. 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China. 1, 150–157 https://doi.org/10.1007/s11708-007-0019-5

國際原子能機構

美聯社

路透社

法新社

新華社

人民網

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