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得主瓦隆追求真相的記者之路 勇敢揭發羅興亞人大屠殺事件

普立茲獎得主瓦隆追求真相的記者之路 勇敢揭發羅興亞人大屠殺事件

記者何蕙安/報導

國際通訊社《路透》(Reuters)10月29日舉行媒體素養講座,由揭發緬甸羅興雅人大屠殺的《路透》記者瓦隆(Wa Lone)分享他的採訪旅程。瓦隆當年因為此一調查報導身陷囹圄逾500天,但他不顧自身的風險,力挺媒體應發布該報導,他說:「真相非常重要」。

《路透》總編輯亞莉姍卓.加洛尼(Alessandra Galloni )表示,有一些國家的政治人物試圖隱藏事實,阻擋人民獲得資訊,瓦隆的工作正是希望對抗這樣的情況——提供世界真實的資訊,幫助人們更好的做決定。

今年35歲的瓦隆是緬甸公民,2016年7月加入《路透》團隊。2016、2017年間70萬人緬甸羅興雅人流亡之際,瓦隆與同樣來自緬甸的同事吳覺梭(Kyaw Soe Oo)深入封鎖區,調查10名羅興雅人被緬甸安全部隊屠殺的事件,他們詳細蒐集了目擊者、迫害者與軍方的證詞與證據。

瓦隆與吳覺梭在2017年12月被緬甸軍方以違反保密法令逮補,儘管在獄中,兩人仍堅持其調查報導應要被世人看到。兩人作品〈緬甸大屠殺:緬甸軍方如何在一個偏遠的村莊內焚燒、掠奪與殺害〉在2018年2月8日刊出,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並在2019年4月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的肯定。兩位記者直到2019年5月才獲釋。

在與加洛尼的座談中,瓦隆強調了「真相」與「獨立報導」的重要性,表示唯有透過中立報導,才有助於大眾了解實際情況,並以此作為解決無論是政治或社會問題的基礎。


圖1:《路透》記者瓦隆(Wa Lone)與吳覺梭(Kyaw Soe Oo)的調查報導揭發2017年9月發生的十名緬甸羅興雅人被屠殺的事件。這篇報導獲得2019普立茲國際報導獎,但兩人也因此報導身陷囹圄逾500天/擷自 <Massacre in Myanmar: How Myanmar forces burned, looted and killed in a remote village> 

踏上記者之路

回顧自己如何走上記者之路,瓦隆表示,自己出生、成長於偏遠的鄉村,當時在軍政府長期管控資訊與新聞之下,人們資訊來源極為有限,只能接收到經過審查的新聞。

「我在青少年的時候,就想知道我的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想知道真相。」瓦隆說,他一直很喜歡閱讀,很幸運高中時在學校圖書館接觸很多書籍,也參與學校的報紙發行。在「想了解真相」的驅動下,他致力成為記者。

「如果你想要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是政治或社會層面的,你都必須要先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瓦隆強調,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資訊,不知道真實發生的情況,就很難採取行動。


圖2:以緬甸大屠殺調查報導獲得2019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的緬甸籍《路透》記者瓦隆(Wa Lone)/擷自《路透》媒體素養座談影片

投身調查緬甸安全部隊殺害羅西雅人

瓦隆與吳覺梭的調查報導主要是在證明2017年9月有十名羅興亞男性在若開邦北部的印丁村被緬甸軍方與佛教村民殺害。在報導中,這10名受害者的生前影像、姓名與身份背景都被一一呈現,當中有兩人甚至只是17、18歲的高中生。

瓦隆表示,緬甸在軍政府統治下孤立於國際社會逾一甲子,產生了許多政治與社會問題——緬甸穆斯林的衝突情況只是其中一個,且已經存在了許多年。

2016年緬甸政府在西部地區展開針對羅興亞人的反恐行動,全面封鎖衝突地區,包括記者、國際援助組織進入都必須經過許可,使得外人無法得知裡面的情況。瓦隆說,雖然政府每天從臉書、官網釋出很多資訊,指羅興雅人是恐怖份子、燒了自己的房子、殺了很多人等,但他對於這些資訊高度懷疑。

「政府阻斷了所有可能的資訊外流,這也代表裡面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瓦隆偽裝成學校老師,多次潛進了封鎖區,與當地人談話。他因此發現了大屠殺的消息,並展開調查。

「獨立媒體真的很重要,才可以告訴世界真實與真相。包括政府、國際社會與所有人,都應該知道緬甸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瓦隆說。

在殘酷的目擊者證詞中反覆比對查核

瓦隆盡可能地與當地人對話,得以找到大屠殺的目擊者,也獲得第一手資料。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盲目接受受訪者的說法,必須反覆的確認與比對受訪者的證詞。

「一個村民告訴我他看到很多人被殺,他向我描述這些安全部隊怎麼殺害人... 我必須問更多問題,例如他是怎麼看到的?事情怎麼發生?」瓦隆表示,一些村民經歷了殘酷的事件,一些他們「相信的東西」逐漸在心中變成真實的畫面,他必須非常小心的辨識。例如說,某位受訪者的所在位置可能被山擋住,無法看到其所陳述的景象。

「一個人的資訊有可能不準確,所以我要去事發地,問更多人。」瓦隆回憶。

被警方設局遭捕 堅持發佈調查報導

儘管瓦隆與吳覺梭已經掌握大屠殺的證據,但他們也希望找到要為這些行動負責的人。他們接觸了很多安全部隊成員,卻也讓他們的調查工作曝光。瓦隆表示,兩人在一次警方的主動邀約被設局,2017年12月12日在緬甸首都仰光被捕。

緬甸政府對於國際社會批評其打壓新聞自由不為所動。2018年9月,兩人被判監禁七年,直到2019年5月才獲釋,在監獄共待了超過500天。

《路透》總編輯加洛尼透露,在瓦隆與吳覺梭被關押時,該則調查報導尚未發布。《路透》曾經詢問他們是否應該暫時壓下該則調查報導,但兩人不顧自己的風險可能會因此增加,堅持要公開其報導。兩人的作品在2018年2月8日問世。

瓦隆回憶,自己被逮補後,曾經經歷兩週的密集訊問,是他經歷過最艱難的時期之一。他明白這個調查故事是讓他被逮補的原因,也清楚記得警察想要自己停止出版這個故事,但他相信自己的工作,認為必須讓世人知道這個真相。

「是真相激勵我這麼做(發布調查報導)...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釋放,但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重要了,我沒有任何的猶豫。」瓦隆說。


圖3:《路透》在2018年12月、記者瓦隆(Wa Lone)與吳覺梭(Kyaw Soe Oo)被關押一年之際,釋出這張他在2018年多次出庭時的照片組圖。面對鏡頭,雙手被上銬的瓦隆總是樂觀地比出大拇指,這個手勢成為了這起事件的象徵。(Reuters/Ann Wang)

給有志從事媒體工作者的建議:多問問題、了解細節

在坐牢期間,瓦隆也出版了童書,描寫一名學生傑傑(Jay Jay)為了找出不明的動物死亡與稻田枯萎的真相,四處採訪與乘船出海,最終找出是鄰近工廠污染所致。瓦隆想透過這個故事鼓勵青少年「多問問題」。

瓦隆還清楚記得,當他在學習如何從事報導工作時,當時的導師是這樣教他的:當記者必須要知道很多事,也必須要知道一些特定的事。

「多問問題,注重細節。」瓦隆這樣建議有意從事新聞工作的年輕人。不管自己是不是在從事報導工作,瓦隆希望多學習一些東西。

「我喜歡問問題。有時候別人不喜歡我,因為我問得太多。」瓦隆表示,「問問題」代表一個人有想知道的東西;而當他了解一件事時,這讓他更有自信。

參考資料

Reuters <Massacre in Myanmar: How Myanmar forces burned, looted and killed in a remote village> 2018.02.08

首頁代表圖:《路透》記者瓦隆(Wa Lone,左)與吳覺梭(Kyaw Soe Oo)走出待了超過500天的永盛(Insein)監獄向媒體示意。兩人在2019年5月7日獲得總統特赦令後獲釋。(Reuters/An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