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黃俊儒與陳璽尹:揭露科學、科學新聞、不實訊息的三角關係 用科學素養回應科學新聞的難題

【2021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黃俊儒與陳璽尹:揭露科學、科學新聞、不實訊息的三角關係 用科學素養回應科學新聞的難題

記者陳璽安/報導

從「新冠疫苗有什麼副作用」,到「聞寵物體味能不能抗癌症」,科學的範疇之廣,使科學成為不實訊息的常見的素材來源。究竟科學的不實訊息如何產生?身為非科學背景的公民,我們該如何判讀科學新聞的真假?又該如何因應面對鋪天蓋地的科學不實訊息呢?

「2021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昨日(8月5日)登場的「科學與事實查核」講題,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黃俊儒以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分別從傳播研究者與科學家之眼,帶我們一探「科學」、「科學新聞」以及「不實訊息」之間的三角關係


圖1: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黃俊儒以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分別從傳播研究者與科學家之眼,帶我們一探「科學」、「科學新聞」以及「不實訊息」之間的三角關係。

將複雜的科學托付快速簡潔的新聞 錯誤如是產生

科學是複雜的,需要時間來理解,而新聞受限篇幅,且講求即時性。當科學遇上新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與誤解?有鑑於媒體報導的科學新聞常存在偏誤,黃俊儒在中正大學籌組成立了「科學新聞解剖室」,在從事科學傳播學術工作之餘,也從教育的角度,教導學生或民眾如何拆解科學新聞。

「記者被要求在短時間內把科學新聞報導出來,要在短時間內乘載這麼大量的知識,這是很難的。」黃俊儒表示,對新聞媒體來說,投入科學新聞的產本相對高,要快又要報導的情況下,科學新聞的難題因而產生。

黃俊儒將科學新聞所遇到的難題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產製性難題,包括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多重災難等五點。「理論錯誤」是最常發生也最常被發現的問題,例如科學新聞把科學理論講錯;而「多重災難」則是指科學轉譯成新聞的過程中出錯,常見於外電報導,當國外研究被國外媒體報導,再被台灣媒體報導,每個環節都出了一些小錯,最後讀者就會看到失去原貌的科學知識。

另一類難題是知識性難題,包括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官商互惠、忽略過程等五點。一個嚴謹的科學研究有很多條件上的限制,是基於假設、實驗設計、分析等多重環節,最後才得到有條件的研究結果。當記者受限篇幅,就容易「忽略過程」,將科學研究斷章取義,帶給讀者不精確的新聞。

黃俊儒說,有時候,科學新聞沒有講清楚科學研究的侷限,例如台大曾在老鼠身上進行藍光研究,明明只是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竟然被報導成「睡前多看手機八分鐘等於晚睡一小時」,這就是媒體記者「不懂保留」,導致錯誤。


圖2:黃俊儒在中正大學籌組成立了「科學新聞解剖室」,教導學生或民眾如何拆解科學新聞。

對於黃俊儒提出的「多重災難」與「不懂保留」,陳璽尹也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在2021年1月,台灣媒體報導一則新聞,稱「新冠痊癒者有八分之一會在五個月內死亡」,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回溯這則新聞的源頭,發現這則新聞來自一項英國研究,該研究的時間點,是英國出現大量確診案的時期。該研究的觀察數據有其時空背景,研究者的主旨在於疫情對醫療系統帶來的影響,卻透過國外小報的錯誤轉譯,以及台灣媒體報導二次錯誤轉譯,產生誇大、聳動的新聞標題。

錯誤訊息不一定是無中生有 而是認知沒有跟上科學進程

除了科學新聞產製過程中形成的錯誤,陳璽尹提出另一個錯誤科學訊息的可能原因。科學是變動的,隨著新的科學研究證據出現,科學會不斷進步,但有些時候,儘管某些說法已被新的證據推翻,錯誤的印象卻已深植人心,成為科學傳播的都市傳說,「每天相處的生理女性,經期會同步」,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經期同步」的說法源自1970年代的研究,當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住在同一宿舍的生理女性,有經期趨於同步的現象,推測可能是荷爾蒙互相影響所致。然而,後繼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探究這個現象以及其中原因,卻都沒有再觀察到同樣現象。科學是須要被重複驗證、檢視的,既然這項研究並沒有通過重複驗證的考驗,自然不被認為是科學事實。雖說如此,直至今日,這個已被科學推翻的說法仍存在我們身邊,常被談論,甚至被當作事實。

陳璽尹將「經期同步」的說法稱為「科學傳播的都市傳說」,這些說法並不是無中生有,卻是不正確的。然而,並不是每個科學的錯誤訊息都是這麼無關緊要,有些甚至攸關性命,例如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的不實訊息。


圖3:陳璽尹從科學家的角度,為聽眾講述不實的科學訊息如何產生。

「積非」會「成是」 接收的訊息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麻疹是高傳染、高致死率的疾病,1980年代開始全球性的施打MMR疫苗,每年減少1400萬人死亡。但在1998年,一項發布於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暗示孩童在接種MMR疫苗以後行為劇變、出現自閉症的症狀,引起家長的恐慌。雖然這個研究只有12個案例,並因為後繼研究無法重現相同發現,最後該研究被《刺胳針》撤下。但是,透過媒體報導,MMR疫苗與「自閉症」的連結已深植人心,歐美甚至因為疫苗接種率降低,麻疹案例甚至一度起死回生。

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中,一位家長表示,如果孩子因為接種MMR疫苗而得自閉症,他將無法原諒自己,但當被問及:「你就不怕孩子得到腮腺炎嗎?」家長卻一臉茫然。他其實不知道這個三合一疫苗能預防什麼疾病,就已擔心孩子會因此得自閉症。

「即使第一次看到時,知道它是假的,但第二次再看到,我也會覺得這比我沒看過的事情來得真實。」陳璽尹說明「真相錯覺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這個心理學名詞,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不斷看到重複或類似的組合訊息,我們更可能認為它是真的。

陳璽尹指出,在「真相錯覺效應」的作用下,當重大事件發生時,聳動卻不一定是事實的訊息,便可能透過媒體傳播,喧賓奪主,比科學知識更容易被大眾認知。

陳璽尹以病毒的起源為例,她說,科學界花了15年才對SARS病毒的起源有比較確定的認識,新冠病毒的起源也是科學界正在探討的事,但2020年初到現在,媒體新聞已對新冠病毒的起源有許多報導。再以新冠疫苗接種來說,不良事件不一定跟疫苗接種有直接關係,但發燒等相較平常的副作用已不是新聞,十萬分之一的血栓事件卻會引發民眾情緒,影響民眾接種疫苗的風險評估。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教育」是對抗不實訊息的根本方法

科學新聞頻頻出錯,我們該如何因應?黃俊儒首先繪制了一張假新聞定位地圖,其以「意圖程度」與「虛假程度」為XY軸,將假新聞分成十類定位。針對意圖程度與虛假程度皆高的新聞,意即刻意製造、完全虛構的訊息,例如選舉的假民調、關西機場事件等,黃俊儒認為應透過法規規範來管制。針對意圖程度與虛假程都居中的新聞,則可透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查核機構,來為民眾查證。至於意圖程度與虛假程度較低的新聞,則需要透過媒體素養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判斷資訊的能力。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黃俊儒說,判讀訊息的方式很多,包括分析利害關係、選擇好的媒體管道等等,但這些方法都須要付出努力。追根究柢,要降低不實訊息帶來的影響,還是要靠媒體素養教育以及科學素養教育,教育雖然緩慢,卻是回應不實訊息的根本方法,就算無法讓每個人都做到積極查證,至少要讓民眾成為「不轉傳不確定的訊息」的「謹慎公民」,以防堵不實訊息的傳播。

陳璽尹則提醒,要預防真相錯覺效應以及不實訊息對我們的影響,就要瞭解我們容易被什麼資訊吸引。新奇、有故事性、引發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符合個人期待或立場的資訊、具社會關係、具政治立場等,具有上述特性的訊息,比其它訊息更有吸引力。面對這樣的訊息,身為數位時代的讀者,我們可以做個多元的資訊接收者,小心對待符合自己立場又深具情緒渲染力的訊息,不要讓懷疑無限擴張,並且維持資訊更新的彈性。

在科學面前你並不渺小 科學素養比科學知識更有力量

在最後的問答時間,有讀者提問,沒有專業科學知識的人,如何判斷資訊的正確性?陳璽尹建議,可為自己建立多元的資訊來源、培養搜集資料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或是台灣事實查核組織的查證功力,並且在心態上,不要全然相信自己看到的訊息,就算相信也要保留更正的可能性。

「很多人看到科學或科技就覺得自己很渺小,但是,即便你有很多科學知識,也不意味你是具有完全科學素養的人。」黃俊儒則表示,是否具備科學知識,與是否具備科學素養,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兩個專家學者,就算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卻可能因政治傾向,而對新冠疫苗或防疫的判斷有兩極的判斷。有些人因為擁有科學知識而跋扈、自大,有些人雖然具備很高程度的科學知識,卻同時具備強烈意識型態,甚至讓科學知識服務其意識型態,反而讓他的意識型態更極端。

黃俊儒認為,好的科學素養,來自好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知識。所謂科學知識,是指對科學方法的認識,知道科學進行的過程,瞭解科學是有風險與侷限的。而所謂科學態度,黃俊儒引用《科學態度: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表示:「以科學的證據為基礎,願意隨著證據來改變理論與看法,這就是科學態度。」

黃俊儒說,看到訊息,或與他人溝通時,我們可以自問,是否願不願意因對方提供不一樣的證據,而修改自身的看法?如果願意,這是科學的態度,若不願意,這是宗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