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遇上假訊息】別亂怪長輩愛傳假訊息 換位思考去理解資訊和情感需求

【世紀之疫遇上假訊息】別亂怪長輩愛傳假訊息 換位思考去理解資訊和情感需求

記者劉芮菁/報導

COVID-19疫情造成假訊息大流行,大家最常談到「長輩」都愛傳假訊息,真是如此嗎?《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認為,「長輩」族群不是鐵板一塊,也有人很會查資料、釐清傳言真假。要理解這個議題,最好的方式是理解每個人的資訊需求和情感需求,進而用他的語言來對話和溝通。

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7月21日舉辦「當世紀之疫遇上假訊息」線上論壇,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探討COVID-19疫情之下,網路世界的 「假訊息大流行」(infodemic)如何產生,並嘗試思考思考突破的解方。

慢科學遇上快新聞 讓假訊息有可趁之機

陳璽尹分享她在媒合媒體與科學界的「新興科技媒體中心」,COVID-19疫情之間觀察到科學界和媒體的落差。她說,科學的進展是緩慢、冗長而艱深,基於研究限制,只能在特定條件下找到特定答案。很多時候科學界對未知的問題,只能說「不知道」,但即時新聞的速度是一天數千、數百則,當民眾想要知道答案,媒體也有報導的需求,就會產生一個空窗,讓非科學事實的說法得以進入。

陳璽尹也指出,錯誤的資訊常常比真相更吸引人,媒體也傾向報導聳動的內容。就以最近的新冠疫苗議題,科學資訊總是生硬而不好理解。台灣社會開始接種疫苗後,民眾有理解疫苗資訊的需求,即時新聞需要疫苗的大量資訊。其中,聳動的內容總是比較能讓民眾留下既定印象,再加上疫苗牽涉政治角力,讓資訊變得混亂而複雜,許多報導都將AZ疫苗和「疑雲」、「懷疑」等字詞放在一起,讓民眾儘管不清楚疫苗的機制,仍對疫苗抱持擔憂的印象。


圖1:陳璽尹分析,媒體傾向報導聳動的內容,常把疫苗跟「疑雲」、「懷疑」等字詞放在一起,讓民眾對疫苗抱持擔憂的印象。/記者劉芮菁擷圖

自動化程式推波助瀾 假訊息為平台業者帶來經濟利益

劉致昕則分享他過去「臥底」的經驗,他加入一個產製健康謠言的「平台」,觀察到平台中有一萬多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人,透過AI快速而大量地製造健康謠言影片,以流量賺取廣告收入。另外針對LINE,還有更進一步的程式,能自動化、多帳號、機器式地透過LINE傳遞資訊。這些針對LINE的功能,只要付錢任何人都買得到。

劉致昕也觀察到,假訊息的影響是跨國的,例如歐美的極端組織例如ISIS,透過社群平台招募聖戰士,或是境外勢力透過社群平台煽動國內不同立場的團體,讓社會更對立、更分裂。其中,平台業者因為爭議性訊息帶來大量互動與黏著度、點閱率,從假訊息得到經濟利益,成為「真相製造鍊」上最大的商人

劉致昕指出,要改善假訊息帶來的問題,必須建立對平台業者廣泛而透明的監督機制。

對「長輩」傳假訊息的思考 應回應他們的社交利益

劉昌德指出,思考假訊息,可以從假訊息長什麼樣子、誰在散播假訊息兩個角度來討論。現在很多人會抱怨,「長輩」在LINE群組裡傳遞假訊息。這時可以思考的是,「長輩」是誰,是家裡的爺爺奶奶這些「長輩」嗎?他們傳遞這些被稱為「長輩圖」的圖文得到了什麼?這些利益要如何回應與改變,也許是解決假訊息問題的核心。

劉昌德說,我們單純指責「長輩」們傳遞的資訊有誤,要求他們提高媒體素養,可能是緣木求魚。因為所有長輩都從傳遞「長輩圖」中獲得社交的利益。他們透過傳遞這些圖文,證明他們在日常生活有更多話題,他們不在意這些內容是真是假。要回應假訊息的問題,就要回應他們的社交需求。

網路吃到飽 為許多長者打開網路世界的大門

劉致昕認為,「長輩」之所以被點出來,有兩個原因,第一是2018年在中華電信推出499吃到飽方案後,大幅提高年長族群使用行動上網的比例。「大家可以想像,他們突然擁有無限的網路,用不完的網路數據,突然發現Youtube有不同影片,突然發現LINE可以聯絡國小同學,每天可以說早安晚安。」

劉致昕說,「長輩」們在進入網路時代前,沒有經過青年世代隨著網路發展而一步步搜索資訊的進程,突然499吃到飽,就跳進網路的資訊大海,當然容易被淹沒。而淹沒的同時,大家想要幫助他們。所以大家特別容易討論「長輩」。

劉致昕說,第二個原因是LINE群組的傳播特性,讓大家特別關注「長輩」的角色。因為在LINE群組的資訊傳遞過程中,人際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家會因為傳來的內容,可能來自長官、長輩,很多時候是基於和對方的關係,更容易採信某個資訊。


圖2:劉致昕說,他認識的長輩還是有人可以找到正確的疫苗資訊,「我們並不全然要把『長輩』歸類為一種族群。」/記者劉芮菁擷圖

同理長輩的需求與情緒 才能理解傳遞假訊息的原因

劉致昕強調,他認識的長輩中,還是有人可以搜尋各式各樣的說法,找到正確的疫苗資訊。「我們並不全然要把『長輩』歸類為一種族群。」

劉致昕也認為,這些長輩們是有資訊需求的,這些需求背後代表他們的情緒焦慮,但可能礙於各種原因找不到可信的來源。他們就是會擔心自己的三高、慢性病,當這些「吃什麼可以降三高」的假資訊打中他的痛點,他自然就會去看。這些現象都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因此,要了解他們為什麼傳遞錯假訊息,需要知道他們背後的資訊焦慮,同理他們的感受。

對抗假訊息的防疫方法:保持開放多元的資訊管道

陳璽尹認為,面對假訊息可以做的,是留意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資訊吸引,通常最容易吸引人的資訊,就是符合個人期待或立場的資訊,讓人更容易覺得是真的。在多媒體的時代,閱聽人應該做為多元的資訊接收者,要小心與自己立場完全符合,但又非常有情緒張力的資訊,也不要讓懷疑無限擴張。此外,也要維持更新資訊的彈性。

面對假訊息,劉致昕也分享從過去訪談中得到的建議,第一應多元化媒體的接收來源。第二是多讀書,自己建構一個知識系統,才能面對混亂資訊的挑戰。第三是認知到真相不是非黑即白,永遠是複雜的。有最基本的三個認知,對所有資訊來源抱持懷疑的態度,是一種「疫苗」,可以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圖3:劉昌德說,對社群平台的思考,應該思考如何建立更公共化、不以商業利益為取向的平台,「讓公民的意見有話好好說,而不是為了爭取黏著度而說。」/記者劉芮菁擷圖

社群平台 應能容納多元的意見市場

劉昌德認為,可以思考平台業者扮演的角色,如果通訊軟體從這些流傳的長輩圖獲得了黏著度,進而獲得利益,這時應該要思考,如何改變平台業者,讓他們負起社會責任,或讓他們的獲利模式更透明,也許是回應社會的方向。

對於平台業者,劉昌德指出,資訊的管道應該是多元的,平台業者除了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之外,也不應該讓他們獨大。另外,我們也可以思考,能不能有些更好的、不以商業利益為取向的平台,去容納多元的意見市場,「讓公民的意見有話好好說,而不是為了爭取黏著度而說。」

 

〈首圖來源:Unsplash;作者:Patrick Assal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