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生活

【錯誤】網傳影片「這叫水鬼,是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

事實查核報告#913

【錯誤】網傳影片「這叫水鬼,是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
發布日期/2021-04-22 10:46:09

一、網傳影片中的動物是「白喉三趾樹獺」,自然棲地為南美洲北緣、巴西北部一帶。

二、白喉三趾樹獺是陸生動物,牠雖然會游泳,但大多生活在樹上。

傳言將「白喉三趾樹獺」指稱為「這是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流傳一支影片,影片中壓上簡體字幕宣稱:「水怪。這叫水鬼,在山塘,水庫裡,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就是它。這叫水鬼,今天讓大家認識一下它的尊容,它會拉游泳的人,很多會水性的人,都死在它手裡。它在陸地上沒一點力氣,一到水裡,它要比成人大幾倍的力,所以一旦在水裡被它抱住就必死無疑。這水鬼,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吧。就是沒見過!開眼界了吧!」


圖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影片指稱「這叫水鬼,是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網傳影片中的生物為何?是否生活在長白山的天池裡?

(一)查核中心採訪台北市立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協助檢視影片,並根據動物的身形、腳爪與毛色等資訊,推測影片中的生物為「白喉三趾樹獺」(Bradypus tridactylus)。

台北市立動物園說,由於影片畫質不佳,看不清影片中的樹獺的毛髮是否是濕的,不過樹獺都會游泳,白喉三趾樹獺也不例外。

(二)查核中心採訪生物老師、泛科學、《國語日報》專欄作家曾文宣。曾文宣協助檢視影片,根據動物外觀、臉部和喉部毛色,推測影片中的生物為「白喉三趾樹獺」。

曾文宣說明,樹獺依腳爪數量不同,可分為兩趾樹獺與三趾樹獺,而在全世界的六種樹獺中,共有四種三趾樹獺,白喉三趾樹獺便是其中之一。白喉三趾樹獺的瀕危等級是無危(Least concerned),野生族群數量穩定;但和更為常見的褐喉三趾樹獺比起來,白喉三趾樹獺的分布較為侷限,僅分布南美洲北緣、亞馬遜河以北的地方,沒有分布到中美洲。

曾文宣說,樹獺是游泳健將,不過除了排便、遇到洪水等狀況,樹獺幾乎都生活在樹上。影片中的樹獺在地面上活動,可能是意外墜樹、迷路,也有可能是被人抓下來。此外,野生樹獺的一大特徵是背上長有綠綠的藻類,影片中的樹獺卻沒有這種特徵,因此牠可能是沒什麼生活經驗、較年輕的個體。

(三)查核中心查找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白喉三趾樹獺的介紹。IUCN指出,白喉三趾樹獺是陸生動物,分布在巴西北部、法屬蓋亞那、蓋亞那、蘇里南與委內瑞拉。成年白喉三趾樹獺是深色的,肩部、背部與臀部都帶有黑點,頭和喉部則是黃色的。而雄性的白喉三趾樹獺背部有背橙黃色斑塊。

查核中心查找樹獺保育基金會(The Sloth Conservation Foundation)對樹獺的介紹。樹獺被喻為全世界最慢的動物,牠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樹上,卻很善長游泳,牠們的長頸有利於游泳時將頭部保持在水面上呼吸。樹獺沒有什麼自我防衛的方法,因此牠們的生存策略是偽裝。現今野外樹獺的最大威脅是棲地被開發、電線觸電、被狗攻擊、路殺、被人傷害等等。


圖2:白喉三趾樹獺小檔案。


圖3:白喉三趾樹獺小檔案。

結論

一、網傳影片中的動物是「白喉三趾樹獺」,自然棲地為南美洲北緣、巴西北部一帶。

二、白喉三趾樹獺是陸生動物,牠們雖然會游泳,但大多生活在樹上。

傳言將「白喉三趾樹獺」指稱為「這是在長白山天池裡生活的水怪」,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樹獺保育基金會(The Sloth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iNaturalist.org:Tomaz Nascimento de Melo
iNaturalist.org:Sébastien SANT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