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開車不開窗,是致命的!!汽車的儀錶板、沙發、空氣濾清器會釋放苯…若停在戶外大太陽下溫度超過攝氏15.5度,苯超出允許量的40倍」?
【部分錯誤】網傳「開車不開窗,是致命的!!汽車的儀錶板、沙發、空氣濾清器會釋放苯…若停在戶外大太陽下溫度超過攝氏15.5度,苯超出允許量的40倍」?
一、苯(Benzene)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具有高度毒性,也是一種致癌物質,在常溫下為一種高度易燃、有香味的無色液體。
二、查核中心透過專家協助,並未找到傳言所提的科學研究。
三、專家指出,傳言所提的科學研究以「毫克/平方英呎(mg/ft.^2)」,但氣體中化學物質的含量,要以體積單位來計算,不可能用「平方英呎」,因此,傳言所引述的關鍵數據並不合理。
四、專家指出,根據現有研究,汽車內確實可測量出微量的「苯」濃度,但遠低於台灣的標準值(560 μg/m^3)。
傳言稱「開車不開窗,是致命的」過於誇大,所指稱的研究並未有出處,且所提及的研究關鍵數據並不合理,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指出:
「汽車進口商老闆提醒您:開車不開窗,是致命的!!!
開車前幾分鐘千萬要開窗
央視已曝光了,這個挺嚇人,一定要轉,總結一下就是開車前幾分鐘千萬要開窗,否則後果很嚴重……
有車的兄弟姐妹注意啦:有越來越多鄉親死於癌症,在我們都還不清楚癌症是從哪兒來之際,有個實例顯示出許多癌症都是意外發生的。進入車內需要注意的致命細節,請您必須做出改變~
許多人早上第一件事和晚上最後一件事都是待在汽車裡,但在車中這樣的致命細節會常常被人忽略。請盡可能地把這訊息傳給大家,希望還來得及做些改變。
致命細節——進入車內不要馬上打開空調,先打開車窗通風幾分鐘,才打開空調。原因如下:
根據研究,汽車的儀錶板。沙發。空氣濾清器會釋放”苯”,產生毒素而致癌。(致癌物質——花一點時間去觀察你的車裡的塑膠製品高溫時產生的氣味。
除了致癌之外,”苯”還會侵蝕我們的骨骼,造成貧血和降低白血球數量。長期曝露其中會導致白血病,大大增加罹癌的風險,也可能導致流產。
苯”每平方英尺的可接受水準為毫克。若停車在室內又窗戶緊閉,則產生400-800毫克的苯”。
若停在戶外大太陽下溫度超過 6 0 ℉ ( 15.5 ℃ ),”苯”就上升至2000-4000毫克,超出允許量的40倍!
人們只要進入車內而又車窗緊閉,將會無法避免快速連續地吸入過量的毒素。
“苯”是那種會影響您的腎臟和肝臟的毒素,更糟糕的是,您的身體想把這種有毒物質排擠出去是極度困難的。
所以朋友們,進入汽車之前,請把您的車窗打開[特別是每天第一次要用車利用先要暖車3~5分鐘的時間打開車窗],然後啟動行走前3分鐘儘量不要關窗,給點時間讓車內的空氣[毒氣]–致命的東西排出。
當您知道這個重要的常識後,一定要注意養成好習慣in哦,並且請您馬上分享給您的家人和朋友!讓大家一起來避免錯誤操作帶來的疾病,讓普天下有愛心的人永遠健康,
身邊開車的親人太多了,看完速速轉載!」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苯是什麼?
國立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張章堂指出,苯(Benzene、C6H6),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在常溫下為一種高度易燃,有香味的無色液體。同時,苯具有高度毒性,也是一種致癌物質。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國家標準審議委員會委員吳家誠指出,苯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化學式是「C6H6」,分子量是78,它的揮發性很高,在常溫下很容易氣化成氣體,通常會用在工業製造的過程當作溶劑使用。苯的毒性很高,會造成肝癌、白血病、淋巴癌,在台灣是法定管制的致癌物。但因為苯具有特殊香味,許多人對它的提防較低,因此提醒民眾對苯要有警覺性。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汽車的儀錶板。沙發。空氣濾清器會釋放”苯”,產生毒素而致癌」,是否屬實?
張章堂說,皮椅、儀錶板在製造、裝修過程中會加入溶劑,而溶劑裡面含有苯,它會慢慢揮發,尤其在天氣熱的時候會釋放出來。不過,苯在釋放幾個月後含量會越來越少,因此,新車汽車的儀錶板與沙發較有可能釋放苯,通常舊車就測量不出苯,而空氣濾清器應不會釋放苯。
吳家誠指出,苯會少量存在於汽油裡,會在汽油裂解的製造過程中,從原油煉製過程產生。又因為苯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讓引擎運轉比較順暢,因此苯亦可能被添加入汽油裡。苯有可能在汽車加油的過程中,或是在汽車引擎狀況不好時揮發出來,被汽車的椅墊與內裝吸附。因為很多汽車的椅墊內裝材質是泡棉(PUF),它具有吸附揮發性氣體(如苯)的特性。而汽車在高溫之下苯會被釋放出來。所以天氣熱的時候,建議先打開車門通風一下。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苯”每平方英尺的可接受水準為毫克。若停車在室內又窗戶緊閉,則產生400-800毫克的苯”。若停在戶外大太陽下溫度超過 6 0 ℉ ( 15.5 ℃ ),”苯”就上升至2000-4000毫克,超出允許量的40倍」,是否屬實?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和張章堂檢索研究文獻,並未找到符合傳言宣稱數據的研究。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和張章堂檢索相關研究指出,2015年發表的〈Characterization of VOC Emission from Material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 at Varied Temperatures: Correl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研究結果指出,當溫度從攝氏26.9度升高至29.8度,苯濃度增加15.9μg/m^3(微克/立方公尺);另外在2016年發表的〈Air quality inside motor vehicles' cabins: A review〉,研究團隊測量三輛汽車在不同溫度下的揮發性有機物(VOC)含量,其中苯含量最高的是在攝氏35度下,含量為20.8μg/m^3。
張章堂指出,台灣目前沒有針對車內空氣品質的規範,不過,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告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苯」在「總揮發性有機物」一項中受到規範,標準值為560 μg/m^3。
張章堂說明,氣體中化學物質的含量,要用體積單位來計算,因此正確的單位是「立方公尺(m^3)」,不是「平方英尺」。此外,關於車內有機化合物濃度的研究,單位皆是微克(μg),傳言卻用毫克(mg),是微克的1000倍。
綜合以上,傳言所提的科學研究不知其出處,且所提及的科學研究的關鍵數字,並不合理。
結論
一、苯(Benzene)是一種碳氫化合物,具有高度毒性,也是一種致癌物質,在常溫下為一種高度易燃、有香味的無色液體。
二、查核中心透過專家協助,並未找到傳言所提的科學研究。
三、專家指出,傳言所提的科學研究以「毫克/平方英呎(mg/ft.^2)」,但氣體中化學物質的含量,要以體積單位來計算,不可能用「平方英呎」,因此,傳言所引述的關鍵數據並不合理。
四、專家指出,根據現有研究,汽車內確實可測量出微量的「苯」濃度,但遠低於台灣的標準值(560 μg/m^3)。
傳言稱「開車不開窗,是致命的」過於誇大,所指稱的研究並未有出處,且所提及的研究關鍵數據並不合理,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