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訊息也會「跟風」 從212篇COVID-19查核報告看謠言怎突變
不實訊息也會「跟風」 從212篇COVID-19查核報告看謠言怎突變
文/李怡志(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2020年的COVID-19疫情,從中國武漢蔓延到全球,成為全球性緊急事件。在病毒傳播的過程中,不實訊息也跟隨著病毒傳播,延燒到全球。
筆者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以1月23日到6月2日,發布的212篇查核報告為素材,分析疫情的不實訊息,透過類別、提及地點、語言、識讀方式、冠名與否、查核難度、內容形式、出現平台等方式,將在台灣流傳的不實訊息一一標記,描繪此次疫情不實訊息的面貌。
由於查核中心並未查核全部不實訊息,此報告無法代表台灣民眾接觸到的不實訊息全貌。不過,查核中心的查核報告是針對大量流傳在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和新聞報導的不實訊息查核,因此,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研究將藉分析查核報告,勾勒出疫情期間,在台灣流傳的不實訊息的多重面貌。
一、分析結論:
(一)趨勢隨著疫情而變化
- 台灣的疫情的起始點與不實訊息的起落有相關
- 國外的疫情會影響台灣流行的不實訊息種類與數量
- 台灣的不實訊息隨著社區感染消失而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關於國外的不實訊息
- 不實訊息的種類隨著疫情擴散而變化,從個人心理壓力、病毒源頭、疫情後果、政府措施等循序漸進發展
(二)不同訊息類型、型態、語言會影響難度與處理時間
- 從類型來看,科學夾雜陰謀論最難
- 從識讀方式來看,錯誤推論最難
- 包裝成新聞的不實訊息是所有內容型態上最難的、其次是內容農場文
- 少數類別的不實訊息難度會逐漸提高,例如錯誤訊息、片面事實
- 處理中文之外的不實訊息比較難,來自中國大陸或者簡體中文的相對算簡單
- 透過Twitter上傳遞的內容農場文是最難的一種組合,不過數量不多
(三)許多類型的不實訊息具備高度相似的特徵
- Facebook與LINE是台灣主流的不實訊息平台
- 有些種類的不實訊息非常密集出現也非常類似
- 權威人士偽代言是最熱門的冠名手法,特別多用在個人防疫作為上
- 特定的不實訊息種類會偏好特定的呈現手法,例如疫情失控、封城隔離這兩類,都大量挪用其他影像移花接木
二、不實訊息趨勢
COVID-19在台灣的不實訊息,原則上依據著一個特定的軌跡在出現,與社會大眾內心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也與台灣及周遭的疫情相關。由於台灣的疫情受到良好的控制,所以在第一波疫情結束後,不實訊息的數量也隨之銳減,讓台灣得以先回顧整波資訊疫情的樣貌。
第一則被查核中心發現的COVID-19不實訊息,出現在台灣出現第一例確診案例後的兩天,隨後不斷增加。
三、不實訊息總數量
不實訊息的數量隨著台灣的疫情而變化,由於台灣的疫情較國外早停止,所以不實訊息之後較無被傳播的動力。雖然台灣的疫情在過程中隨著境外移入而有變化,但不實訊息的數量並沒有隨之變化,受到影響的是不實訊息的類別與指涉的地區。
在疫情期間中,雖然不實訊息的種類、數量有變化,但從難易度來看,不實訊息的平均處理難度始終維持在容易到中等之間,沒有太明顯的趨勢。
四、不實訊息類別趨勢
不實訊息的發展與社會大眾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相關,從疫情混沌不明的階段開始,由於社會心理的緊張程度與關注角度不同,歷經了幾波的高峰。在疫情還不明朗時,最先流行的不實訊息都與閱聽人個人的反應為主,像偏方、個人防疫作為等,之後則是病毒起源與後果的不實訊息開始登場,包含「科學陰謀論」、「疫情失控」、「病毒不從武漢來」、「症狀」、「病毒特性」等這幾類。到了後期,則是有大量的政府措施與社會層面相關的不實訊息,包含「封城與隔離」、「政策與紓困」、「歧視」等類別。
(一)個人作為類的不實訊息
個人作為類的不實訊息包含了「個人防疫」、「偏方」兩大類別,在疫情開始時,這兩類的訊息就爆大量。個人作為類的訊息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台灣剛有第一例境外移入時,第二次就是台灣社區傳染開始升溫,例如
- 「好消息!新病毒不耐高溫。冠狀病毒在56攝氏度、30分鐘就死亡了...新病毒怕酒精,醫用酒精消毒是有效的...人在家裡時,可以把暖氣和空調都開著」
- 「武漢的病毒一碗煮沸的濃大蒜水就能喝好」
(二)疫情後果
疫情後果隨著台灣疫情增加而逐漸出現,但比較貼近社區感染的脈絡,當社區感染消失後,疫情後果(疫情失控、封城與隔離兩類)就消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疫情開始的第四週到第五週,有非常密集、非常類似的不實訊息,也幾乎都透過「假裝親友騙信任」的冠名方式來寫作。
(三)疫情大量失控類的不實訊息
- 「我爸爸是民進黨議員,上次和王世堅聊天提到肺炎,說現在台灣已經超過500例了,死亡200了...」
- 「臺南已經橫屍遍地了,大家注意安全,戴好口罩」?
(四)你沒口罩別人有
- 「今天和我在中央政府上班的兒子一起吃飯...政府就是如此控制口罩...說什麼憑健保卡一次買2片,中央政府機關公務員一次一給就是一包」?
- 「我媽媽是高嘉瑜議員在台北一中的同學…...民進黨查收到好多口罩商 黨員都可以領口罩 嘉瑜議員還送了兩盒口罩給我們」?
(五)病毒起源與甩鍋
病毒起源類的不實訊息中有一類非常特別,就是撇清中國武漢與病毒的關係,當歐美國家開始第一波社群感染,並且有台灣人染病回台後,這類的不實訊息在3月初就突然增加,
- 「美國才是全世界等(新冠)病毒事件發源地」
- 「如果要看源頭的話,這個論文直指美國是(新冠病毒)源頭」?
- 「美國CDC確認新冠病毒首例在美國!中國不再繼續背鍋...美國媒體ABC揭露:美國乙型流感極可能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美國才是第一個爆發新冠疫情的國家」?
- 「特朗普終於承認,新冠肺炎就是之前的美國流感」?
五、從地區來分析
從提及的地區來看,初期台灣出現最多的不實訊息主要是涉及中國大陸,另外有少量亞洲其他地區的。
涉及台灣的不實訊息主要分為三波,第一波為個人作為、偏方形式的,第二波則是大量描述台灣疫情失控的,第三波則與政府施政與疫情後果有關,例如:
- 「下半年要留意旱災,請記得囤一些糧食...因為...台灣這季的部分稻米得了稻熱病,秋季怕是欠收」
- 「4月25日新聞快報。由於疫情的關係,政府決定幫助國民,無條件每個家庭將會提供援助。援助金可高達50000台幣,連續三個月,申請詳情如下」
- 「3萬紓困補助...是從勞工自己的勞退金裡挪用的」
到了三月後,歐洲、美洲的則相繼出現,但都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
六、從查核難度來分析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有針對每個不實訊息做主觀的難度標記,藉此分析不同屬性的不實訊息有什麼樣特殊的型態,作為日後遇到相同事件時的參考。我們的標記分為難、中、易三種。
從地區來看,涉及歐美的不實訊息,對事實查核員而言,都是較為困難的,反而涉及台灣及中國大陸的,識讀上相對簡單,有時候上網一查、或者一通電話就可以辨識真假。
從類別上來看,最難最難,就是科學夾雜陰謀論,不但處理難度高,而且曠日費時,需要大量的求證、諮詢專家、信件往返。其他與科學夾雜陰謀論類似的還有歧視與傳播途徑,都是屬於高難度、高處理天數的類型。
相反的,而關於吃什麼可以治療或者預防的偏方、個人防疫作為類,就相對簡單很多,通常處理的天數也比較短,都位於圖表的左下角。「悲慘世界」類的如疫情失控、封城與隔離難度都在中等左右,處理時間也不長。
七、從識讀方式來分析
查核中心這一次使用的識讀方式有以下幾種:錯誤訊息、影像照片遭挪用、憑空捏造、圖片後製、錯誤推論、片面事實、冠名謠言、語意遭扭曲及迷因梗圖這幾種,
從識讀方式來看,錯誤訊息一直是所有不實訊息中的主流,特別在初期疫情混沌不明時,摻雜各種目的與動機的不實訊息都有,幾乎都是錯誤訊息,例如「放置一顆沒有剝皮的洋蔥在房間裏...醫生觀察時真的在洋蔥上發現了流感病菌...洋蔥吸收了病菌,因此讓這家人保持健康。...洋蔥會因為病菌而在次日清晨變黑」。對抗「科學夾雜陰謀論」則通常透過「錯誤推論」這種方式來解,例如「印度權威科學家證實:類似愛滋病病毒植入新型冠狀病毒,懷疑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
看起來最麻煩的不實訊息為「錯誤推論」,事實查核編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難度高、處理天數也長。同樣很花時間的為片面事實類,難度雖然沒有那麼高,但處理的天數還是很高。
位於圖表下方的「影像照片遭挪用」就是相對比較容易處理的類型,這類的不實訊息產製成本低,但破解也快,難度也不是很高。
整體來看,處理上最花時間的不實訊息,都是需要大量科學查證的資訊,可能要與很多單位聯繫才能得到答案,也可能因為看起來太無害,所以被延後處理,以致於處理時間漫長。
其中從傳言出現到發布查核報告間隔最久的就是〈【錯誤】網傳圖片宣稱「感染肺炎的可怕,3到7天就開始發燒,感染5天後你就成為帶菌者,7到14天就會發作,20天多你的肺就會變成第4期,太可怕了」?〉,查核中心優先處理其他傳言,而延後處理此傳言。
其次是〈【部分錯誤】網傳圖文「為什麼外面沒有人,也要你戴口罩,因為噴嚏液體速度是每秒35公尺,空氣中擴散8米,可懸浮24小時」?〉,數據有些是真的,但推論不完全正確,採訪了三位專家學者,加上讀者回饋,才判定這個是不完全正確的訊息。
當然也有當天順手就能處理完的不實訊息,例如:
- 「台灣省疫情失控,台軍方接管台北,蔡當局當街燒死疫情患者」
- 「 趕快去買口罩,6/1開始口罩解實名制,一片會漲到7~12元。」
- 「3萬紓困補助...是從勞工自己的勞退金裡挪用的」
- 「其實疫情已經在高雄、台南等地傳播,每天都運好幾卡車的屍體去台中統一焚化...」
從形式上來看,難度最高的是包裝成新聞,特別是特定新聞媒體刻意產製的不實訊息,難度高而且處理天數長,其次就是不明來源的內容農場,也可以看出當專業團隊涉入不實訊息後,確實可以提昇不實訊息的威力。
不實訊息雖然類別很多,但不同類別的不實訊息經常會以類似的方式出現。我們可以透過交叉分析,看到一些脈絡,例如疫情失控類的不實訊息,主要的識讀(或作假)方式是挪用影像照片,第二種就是憑空捏造。在個人防疫作為上,則是以「錯誤訊息」居多,其次是「冠名」,而偏方類的則常是憑空捏造。到了封城與隔離階段的不實訊息,則大多以挪用影像照片為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區感染開始增加後,就瞬間產生了非常多關於台灣疫情失控的不實訊息。但台灣有效控制住本土疫情後,疫情失控的訊息就以歐美的為主。
八、不實訊息的冠名策略
同樣的,在「冠名」上,我們也能發現一些趨勢,普遍來看,權威人士的代言最常見,例如例如「個人防疫作為」就經常採取權威人士偽代言的方式(最常使用鍾南山),而疫情失控則以假裝親友(我爸爸、我媽媽、我朋友說)的方式來騙取你的信任。至於偏方類,除了搬出權威人士外,也會捏造人物來換取你的注意。
從難度與處理天數來看,最花時間的是「權威人士代言」型的,比無冠名的要花更多時間,但難度差不多。親身體驗式的雖然花的時間不多,但難度要增加許多。
九、不實訊息與它們的產地
從平台來看,台灣人最常用的 Facebook 與 Line 依舊是 2020 年台灣不實訊息傳播的兩大主流平台。
從訊息的「產地」來看,台灣的主流還是 Facebook 與 LINE,但這兩個平台的不實訊息類別有顯著差異。在 Facebook上,最多的是疫情失控、封城隔離類的,大量以圖像展現疫情的後果。而LINE最大的類別是個人防疫、偏方類的。
但從難度上來看,LINE與Facebook的相對都還算平實,反而是Twitter與YouTube上的不實訊息難度較高。
十、結論
不實訊息的產出來源、動機、手法都不同,這次COVID-19下的台灣「戰場」,由於第一波相較於其他地區,較早獲得控制,加上疫情相對也單純,所以可以看出不實訊息在不同階段中的特徵與變化,也發現了許多不實訊息具備了類似的「創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