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Fact 7研究】2020事實查核形勢報告:商業性查核組織快速成長
【Global Fact 7研究】2020事實查核形勢報告:商業性查核組織快速成長
記者何蕙安/報導
由於查核組織與社群平台的擴大合作,加上愈來愈多的大型新聞機構投入事實查核等因素,愈來愈多的事實查核組織轉為營利新聞機構(For-profit media outlet),且高度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合作資金。
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最新發布的《2020年事實查核形勢報告》,是針對取得IFCN認證的80家查核組織,在今年5月至6月初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這些查核組織在2019年營運情況。
此外,美國杜克記者實驗室日前發布2020年事實查核組織《普查報告》,因為選舉、抗議與新冠疫情等三重因素,全球事實查核組織數量已達到290年,來自83個國家,比前一年的60個國家的188家查核組織,大幅成長。其中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的查核組織數量甚至翻倍。
非營利查核組織數量萎縮
最新報告指出,有高達53%的受訪組織自我定位為營利新聞機構;該數字在2018年僅有29%,兩者相差了24個百分點。
圖1:在最新報告中,有高達53%的受訪組織自我定位為營利新聞機構,比兩年前多了24個百分點。擷自IFCN《2020年事實查核形勢報告》
對此結果,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Duke Reporter’s Lab)共同總監馬克.史丹瑟(Mark Stencel)接受IFCN採訪時分析,事實查核組織與社群媒體平台的擴大合作,促進了該盈利商業模型的轉變。
「很顯然的,這些(社群)平台已經成為事實查核組織的主要資源提供者,不論是以直接支付給查核組織的費用,或是透過IFCN來分配的獎助金。」史丹瑟對IFCN表示。
查核機構對科技平台的依賴漸增
IFCN在此次報告中首度調查查核組織的主要收入來源,在80個受訪組織中,有43%表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Facebook的第三方事實查核項目,排名第一;以「捐贈、會員與獎助金」為主要來源的組織數量以些微差距排名第二(42%),另外極少數的組織收入來自母組織支援、政府合作項目、學術合作項目、自籌等。
圖2:超過四成的組織主要收入來自Facebook第三方事實查核專案,數量超過收入來自獎助金、捐款與會員的組織數。擷自IFCN2020報告
為了打擊不實訊息在其平台流傳,Facebook於2016年12月開始第三方查證機制,委請IFCN認證的查核機構協助識別與審查不實報導。Facebook根據查核機構的評比結果,減少不實內容的曝光率,包括將其內容檢視在動態消息底端處、附上警告標籤、發送通知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是Facebook的第三方查核夥伴之一。
呼應史丹瑟的說法,IFCN在疫情期間,陸續收到包括Facebook、WhatsApp、YouTube等社群平台提供的獎助金,用來支持事實查核機構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工作。其中,有27個事實查核組織取得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535萬元)的獎助金。
IFCN總監歐塞克( Baybars Örsek)在2020全球事實查核年會提醒,查核機構應保持獨立性,勿過度依賴這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經費補助等支援)不會是無止盡的」。
查核組織的預算情況也在去年出現波動:整體而言,預算超過10萬美元(新台幣295萬元)的查核組織數量有上升趨勢,而年度預算5萬美元(新台幣147萬元)以下的數量萎縮;但仍有將近五分之一的查核組織一年僅有2萬美元(新台幣59萬元)的預算。
圖3:跟2018年相比,查核組織在2019年擁有較高的預算。擷自IFCN2020報告
大型新聞媒體加入事實查核行列
史丹瑟分析,愈來愈多大型新聞媒體發展事實查核項目,也是讓調查中營利機構數量與資金上升的原因之一:在美國,包括《路透社》、《USA Today》等知名大型新聞媒體,也分別在今年2月成為IFCN認證的事實查核組織,並參與今年的事實查核形勢報告。
不過,學術背景的事實查核組織數量卻進一步下滑。去年在75家受訪機構中,仍有3家定位為學術創始項目,但今年名單上僅有《FactCheck.org》一家。FactCheck.org是美國賓州大學安娜伯格公共政策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在2003年發起的查核項目,目標是改善美國政治的欺騙與資訊混淆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事實查核組織員工規模增加,但整體而言仍以小微型組織為主。最新報告顯示,雇有5個以上全職員工的查核組織數量比前一年成長近12個百分點,達62.5%;1至4人的查核機構數量則相對下滑11.7個百分點。
圖4:比起全球新聞機構出現裁員等不景氣情勢,事實查核機構反而逆向擴充規模與員工人數。擷自IFCN2020報告
參考資料
IFCN STATE OF FACT-CHECKING 2020